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离别诗歌意象浅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89739275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0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离别诗歌意象浅析    江淹《别赋》有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人轻生死,重别离在浩若烟海的文学海洋中,有许多传唱不衰的离别之作本人在对离别诗的研究、探索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现予以归纳整理一、离别诗歌的意象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意象古代诗人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如自居易《琵琶行》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王维的《山中送别》诗中有“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以上诗中的“夜”“晚”“暮”等都表明是傍晚时分诗人的离别喜欢选择这一意像,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但绝非偶然,窃以为离别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苍茫中的朦胧感相契合从美学角度来说,二者都是冷色调对于远离的游子征夫来说,傍晚意味着黑夜的来临,此时鱼沉潭底、飞鸟归林,暮色渐浓至苍茫,此情此景,尤其能勾起飘泊之人的离情别绪2.离别诗中另一出现频率较高的意像是“月”翻开浩翰的诗典,我们可以看到借月抒写离别的咏叹不绝如缕,绵延成一条月色迷蒙的风景线在唐人笔下,月亮充满了灵性与生命如薜涛《送友人》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沓如关塞长白居易的诗:“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诗人为什么会以月亮作为抒发别情的意象呢?在人们的审美意识里,月亮与别情有着对应的美学关系古人认为月亮属于阴柔的事物《周易》说:“坎为月,阴精也《说文》里说:“月者,太阴之精月光笼罩大地,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种直觉经过长期的积淀,便在人们心里形成一种审美定势,即月亮是秀美的,一旦形成这种审美定势,当人们感知事物时,便会将具有阴柔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构成对应关系在人们的情感世界,离情别绪是一种深邃悠长的情感,它是委婉忧伤的这种特征与月亮的品格一致,故而唐人常借月抒怀3.古人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意像古人诗中著名的送别场所一是劳劳亭,一是谢亭、还有一处灞陵亭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古城大约15公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如果白天从城内上船大约傍晚时分到达送别之人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使得它被笼罩了一层离别的感伤情调,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公亭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诗《谢亭》:“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心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也染上了一层离情别绪。

      渡口、水滨亦是常见的送别之地,著名的水滨送别地有“南浦”南浦”成为送别的代名词著名诗句有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自唐以后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商人大多乘船,因而渡口等处成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意像也不足为奇了二、独特的送别方式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这种古老的风俗起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人古人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折柳送别的咏叹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涣之《送别》)”水边杨柳曲如丝,立与项君折一枝杨巨源《折杨柳》)这些诗歌,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寄情青青杨柳黯然伤神的离别场景,反映了折柳送别的风俗之情2.饮酒送别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逢之词以致意潇洒浪漫的唐诗人把酒与别离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饯别诗”3.唱歌送别最著名的唱歌送别诗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李白的另一首《灞陵伤别》有诗句:“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骊歌是离别时唱的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之歌后来竞把“阳关三迭”作为送别的代名词4.写诗赠别古代举凡送人出游、归隐、离京赴任、登科及第,饯行时,往往赋诗以赠,以壮行色唐人被送者以有人赠诗为荣,以无人赠诗为耻钱易《南部新书》载云:“大历来,自丞相以下,出使作牧,无钱起郎士元诗袒送者,时论鄙之”唐人赠诗送别风气之盛可见一斑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便安西》都是传唱不衰的赠作李白一生交游广泛,朋友众多,在他的赠别诗中,提到的就有400多人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沦》成为传唱千古的名篇送别诗是一幅幅展现古人风俗人情的社会生活画卷、它虽不像田园山水诗、边塞诗那样引人注目,但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范围,揭示了更深刻的社会问题.折射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深入地研究它,才能更深刻地触摸古文化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