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20效率法则”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度.docx
13页2022年“220效率法则”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度 构建基于“80/20效率法则”的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度 运用“80/20效率法则”管理人力资本,有可能使组织中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提升到事半功倍的佳境假如管理者无权或无力构建基于新规则的新制度,那么,在现行制度下局部地运用“80/20效率法则”,也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是什么法则有如此神效?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这里的“帕累托”,与经济学中闻名的“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中的“帕累托”是同一个人——维尔弗里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年 ),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探讨英国人的收入安排问题时发觉,大部分财宝流向小部分人一边还发觉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宝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而且,进一步探讨证明,这种不平衡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料性。
经济学家把这一发觉称为“帕累托收入安排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既然是“引人注目”的成果,那为什么没有像“帕累托效率”那样在以后的时空里接着发光,达到“光芒耀眼”的境界呢?A·P·柯曼(A. P. Kirman)认为,在帕累托探讨“收入安排定律”的《讲义》中有一个颠倒原意的“印刷错误”自那以后,关于帕累托实际说的意思始终是一笔大糊涂帐或许,这就是导致这颗“珍宝”黯然失色的主要缘由 这里,既不准备刨根问底,也不打算追求“形而上”的逻辑,而是安排把管理学家发扬的帕累托的思想及其在帕累托思想之上增加的光辉,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期照亮人力资本及其他资源或要素管理者新的思想路径 管理学家从帕累托的探讨中归纳出了一个简洁的结果:假如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宝,由此可以预料,10%的人所拥有的财宝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宝为50%管理学家看重的是这一结果体现的思想,即不平衡关系存在的确定性和可预料性 以80%对应20%的典型不平衡关系相称的“80/20效率法则”,反映的正是帕累托的上述思想这一法则,具有强劲的说明力,因而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对于“80/20效率法则”,里查德·科克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典型的状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在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符合“80/20效率法则”的现象,可以说俯拾即是试举几例: —— 贸易公司20%的产品或客户,带来80%的收益; —— “图书大厦”20%的图书的销售量,占全部图书销售量的80%; —— 一个学院或一个系,不到20%的老师,领走80%以上的教学科研津贴; —— 在一个地区,20%的罪犯,犯下了80%罪行; —— 一个城市里80%的交通事故,归咎于20%的冒失司机; —— 一个国家80%的医疗资源,为20%的人口所利用; —— 门诊大夫80%的时间,诊治占总数20%的疾病; —— 女士80%的时间所穿的衣服,不到她全部服装的20%; —— 家里20%的地板有80%的磨损; 世界上20%的人口,耗费了大约80%的资源; —— 20%的企业所生产的价值,占一国或全球范围内全部企业生产价值的80% 总之,这个法则告知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缘由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果;关键的少数,往往是确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说明白什么是“80/20效率法则”,接下来探讨如何把这一法则所内涵的理念和规律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活动之中这一问题要从相识和行动两方面来考虑 在相识方面,管理者必需明确人力资本运用的特别性,以及提高人力资本运用效率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不同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运用权主体只能间接限制,无法干脆支配运用权主体具有永久的唯一性人力资本的运用效率,完全由载体个人劳动努力的供应确定 其次,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因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本要素需求的比例不断扩大,而且其中非人力资本要素的运用也完全取决于人力资本 第三,人力资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方式的变更而提高运用价值和价值在一种“嬉戏规则”下静默无闻的“平凡之辈”,在另一种规则下却有可能成为著名遐迩的栋梁之才嬉戏规则”就是制度,即规定或影响主体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是资本,是生产力的创建者通过构建或创新管理制度,完全有可能提高组织中人力资本的生产力。
第四,“80/20效率法则”适用于人力资本管理实践表明,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将来发展,往往确定于少数(比如20%)关键性的人才对一个股份制企业组织而言,从董事会的角度考虑,关键人才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1)CEO、CFO等高级的管理人员; (2)开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重要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 (3)高级探讨与开发(RD)人员; (4)具有创建独创高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技术、工艺及制度设计人员; (5)其他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素养员工 相识是重要的,但不是目的,相识的目的在于行动知道什么样的人对组织具有关键作用不费吹灰之力但是,要发觉、培育、激励、运用、保持、优胜劣汰这“关键少数”,假如路数不对、方法粗糙或措施乏力,即使付出九牛二虎之力,唯恐也无济于事 下面五项行动建议,供人力资本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或许可助一臂之力 之一:精挑细选,发觉“关键少数”成员 所谓发觉“关键少数”成员,事实上是要发觉“关键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无影无踪,原来就难以“发觉”,更何况是对特定组织具有关键作用的人力资本?为了找到合适人选,很多组织不仅要支付发觉成本,而且还得冒因“聘请失败”而导致价值损失的风险。
一般而言,所选人员职位越高,所付成本或所冒风险越大 聘请CEO、CFO等“最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托付专业“猎头公司(Head Hunter)”进行为此须要付出的服务费可达所获人才年薪的25%,甚至35%尽管费用不低,但对组织来说还是比亲自操作来得便利、保险、便宜2002年6、7月间,国内媒体“爆炒”了“哈佛博士年薪一百零一万落户民办高校”,不到三个月因怀疑“博士身份有假”及“沟通困难”等缘由被解聘的新闻假定校方(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和“哈佛博士(陈琳)”动机纯正,那么,这件事可以看作是“聘请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要大于运用“猎头”服务的成本CEO、CFO等以下层次“关键少数”,主要以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发觉”为主有多种方法与技术可供参考申请表考察、测试、面谈是三种常见的方法实力测试、操作技能测试、身体技能测试、人格测试、爱好测试、成就测试、工作样本测试等,是常用的测试类型聘请面谈须要经过打算、实施、评估三道程序面谈的方法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等多种类型 然而,即使经过了多道程序、运用了多种方法与技术精挑细选,也不能保证每次聘请均万无一失,更不能保证所甄选的员工日后个个称心如意。
好在普遍实行试用期和短期合同聘用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甄选失误的成本保证“关键少数”的甄选质量,除了依靠正式规则,还须要留意避开相识上的误区举例来说,像大才出自名校、选人用人唯名校是举,就是目前很多企业和事业组织深陷其中的误区古语说得好:“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才是寻获“关键少数”的正确选择此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求得一员大将,还须要睁开“伯乐眼”,静心守侯,等待“千里马”的到来这就像一句古诗描写的意境:“众里寻他千一百零一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之二:千锤一百零一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 发觉“关键少数”成员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关键少数”整合起来,从中选择核心成员,建立决策、管理、创新工作团队(teams) 建立团队,就是要把“每个人的实力、阅历、看法和价值交织在一起,创建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团队结构具有紧密、完整、协调特征,通常可以产生大大优于离散个体或松散群体之和的效率或力气因而,在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团队正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主流的工作方式。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内生与外生变量但是,在决策、管理和创新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贯彻团队精神,落实团队工作机制,无论对于企业组织还是事业组织,都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团队决策这是胜利的第一步一言堂”、“家长制”、“一把手说了算”,是小农经济性质的决策方式这种方式,不止流行于安排经济时期时至今日,在竞争机制、价格制度和权力平衡结构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的国有垄断部门、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官僚化的“群众团体”中,甚至在一些学术团体中,仍旧普遍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决策权高度集中,效率损失通常在所难免,资产流失的概率必定大大增加 众所周知,政府曾经在保持原有产权结构不变的状况下,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政策政策所导致的干脆改变,就是企业决策权的扩大和集中;很多大型企业书记、经理或懂事长、总经理职务由一人担当由于产权制度不配套,致使由个人所垄断的决策权被滥用很多人以权谋私,追求权力“租金”最大化;更有人把企业资产转往境外,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目前,高等学校正在发生类似过去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扩大自主权”模式的改革在产权结构不变的状况下进行这样的改革,随着校长、院长、系主任在招生、专业设置、教职工岗位聘任等方面权力的扩大,难免不会发生滥用权利、以权谋私行为。
明晰产权边界,建立权力结构平衡的决策团队,实行团队决策,是组织胜利的最优选择 同样,在生产要素交易、生产作业、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团队工作方式的收益必定大于非团队方式技术、工艺与产品创新,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确定因素在学问分类全面精细化和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日,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配置优质人力资本,建立高效率研发(RD)团队,强化合作博弈机制,是组织实现创新的必定选择 之三:熬炼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竞争环境的改变,要求组织不断调整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表面上看,是体现在产品开发、性能改进和生产成本节约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领先技术与工艺,但事实上,应当是创建、驾驭和(或)运用技术与工艺的人,即组织中“关键少数”成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自学习功能和运用的价值增值性但是,人力资本的自学习活动,并不肯定沿着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运用价值的增加也不肯定能够满意组织发展的须要因此,为了保持、扩大或者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组织必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