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docx
4页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冯方栋 孙团起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显著关键词 结节性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全切术;临床效果结节性甲状腺肿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手术适应证较为明确,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胸骨后甲状腺肿、有压迫症状、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恶变需要行手术治疗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72例进行随机分组,比较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72例,所有患者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疼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症状,彩色超声、甲状腺增强CT显示肿块巨大,或境界不清、钙化、颈部淋巴结肿大优先人组以计算机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女18例,男18例;年龄26~77岁,中位年龄(51.235.23)岁。
试验组中,女17例,男19例;年龄22~79岁,中位年龄(52.214.5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仰卧位,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生效后,在胸骨切迹上方2.0 cm,沿皮纹方向做弧形切口,长约6.0 cm,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潜行分离皮瓣,向上至甲状软骨平面,向下至胸骨上切迹沿颈前正中线切开颈深筋膜,向两侧牵拉舌骨下肌群,显露甲状腺探查结节位置、数目、大小、质地,颈部淋巴结情况,试验组选择甲状腺全切除术,对照组选择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先游离右侧叶外侧,结扎、切断甲状腺中静脉,向下游离右叶下极,在甲状腺真假包膜间于囊内结扎切断右侧甲状腺下血管,向上游离右叶上极,紧贴上极,囊内结扎切断右侧甲状腺上血管,靠近左叶横断峡部游离背侧,内翻右叶,显露喉返神经、喉上神经与甲状旁腺对照组保留部分背侧腺体,切除80%~90%腺体,甲状腺右次全切与峡部切除术,同法切除左叶试验组使用上述方法甲状腺全切除术或从右侧开始,越过气管前,向左侧翻转,整块切除甲状腺组织手术标本常规送快速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在患侧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指标:对两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对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甲状腺包括左右两叶以及峡部,拥有分泌、存储甲状腺素的功能血清蛋白与甲状腺素结合之后会促进全身细胞有效利用氧,加快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促進热量生成以及增加人体代谢目前临床研究中还没有获得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的病因资料显示,该病可能与缺碘、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有关单发结节恶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多发结节,大约≥2倍,但不能一概而论近年来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应结合影像、穿刺、术中快速与常规病理检查综合分析、判断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医学模式的变化,精密、细致甲状腺全切手术不仅可以有效清除甲状腺病变组织,同时也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笔者研究显示,试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与秦明研究的一致。
结果显示甲状腺全切除术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具备显著意义,该手术出血量与手术时间相对较少,分析认为造成次全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出血多的原因与保留部分背部腺体时,残留腺体止血和喉返神经入喉点不能得到有效显露有关甲状腺全切除术后需要医生进行临床指导,鼓励患者按需定量长期服用左旋甲状腺片,少食富碘食物,严禁烟酒,避免过度疲劳,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进行汇报综合以上结论,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过程中采取甲状腺全切术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可改善患者身体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备广泛推广与应用的价值endprint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