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类史料的合理解读与有效利用.docx
14页绘画类史料的合理解读与有效利用 从某种意义而言,绘画作品是通往未知过去的大门,是反映造就过去和现在因果关系多样性的一面镜子从历史视角观察绘画作品,有助于学生挖掘其反映的时代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形象地感受历史,体悟历史但不少教师在选用绘画作品作为史料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试图寻找合理解读和有效利用之法1.误选自北宋徽宗时期画家张择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图》卷问世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长卷,流传至今的宋元明清本达数百本之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本:其一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称宋本),代表宋代风俗画最高艺术成就,是此类绘画题材的原创本或祖本;其二是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卷(辽宁博物馆藏,称明本);其三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称清本)一般情况下,教师囿于研究深度,并不清楚有版本之别,所以容易出现误选例如在2012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执教老师用图1来说明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乍看之下,大家都以为这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看上去很写实,是很好的史料,很说明问题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师选用是有误的这位教师选用的是清本《清明上河图》,在清本中,“虽然画家依然想表现汴京,但这些清朝画家大多生于江南,于是汴京城的市井场景被换成苏州城繁华的都市景象和江南风俗”①能作为史料反映北宋情况的北宋版本是图2所示的内容这位教师还选用了另一幅画(见图3)进一步说明北宋“市突破空间限制”这一变化但是在与宋本《清明上河图》进行比对时笔者发现,这幅画根本不是它的局部,并不属于宋本,笔者经过比对确认图3属于清本既然如此,图1和图3如何能作为宋朝史料来说明宋朝状况呢?从史料价值角度而言,不同版本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宋本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不回避市面上的各种矛盾;明本反映享乐主义,各种供享受和消遣的店铺应有尽有;清本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回避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矫饰主义动感中的华贵品质”①第二,民本地位不同宋本中的商业街是财富和汗水的汇集,张择端较多地描画了普通百姓的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不回避官与民、官与官的矛盾,正因如此,研究者才会透过表象发现北宋末年社会存在的危机。
明本和清本则处处体现画家的官本思想第三,风俗民情各不相同三个版本中的衣冠服饰、市井生活、舟车用具、建筑规格形制均不相同,分别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宋本宋朝,明本明朝,清本清朝版本的差别对教学会产生以下不利的影响:第一,误导学生,以讹传讹;第二,史料不真,史论无着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慎重,要遵循求真求实的原则2.有限解读“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题材有限从目前来看,教师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解读基本上局限于呈现北宋经济状况,主要结合的是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相关内容,而且基本上局限在“虹桥”那个部分,虽然这段最精彩,但它不能代表全部内容要知道,整幅画长达528厘米,虹桥仅占1/20而已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很多地方,例如繁华的商业街,遍地皆是的店铺,酒馆,旅舍,熙熙攘攘的人群,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也可以说明同一问题事实上,《清明上河图》是宋人写给我们的生活日记,免去了书籍中可能存在的鲁鱼亥豕,生动而直白,透过它还可以解读出经济发展史之外的很多有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第二,方式单一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位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但是,大多数教师只是就画论画,在做绘画解读时不太注意结合画家本人,画家所处时代或其他图文史料,这样的解读比较肤浅、表面,而且容易陷入主观猜测、判断偏差甚至牵强附会例如谈到中国12世纪即北宋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文字记载当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最为详尽;而图像资料,则唯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与之匹配,使人们对北宋汴京的印象形象而具体相反,唐朝长安城的文字记载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图像资料,其形象在人们头脑里还是模糊和抽象的③合理解读是有效利用的基础,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历史角度,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尽可能做出合乎历史逻辑,符合历史史实的解读如何做到合理解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史实,合理推测绘画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会引发一定的联想,在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推测,但推测应该是在充分的历史依据支持下才会产生的合理历史逻辑和有效历史联系历史记载,宋太宗时期采取鼓励文人谏言的政治措施,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成为宋代画家较为普遍的创作趋向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
①张择端希望通过《清明上河图》向宋徽宗展现一些社会痼疾那些本不是赏心悦目的绘画内容,张择端却精心描绘,成为其作品深处丰富的潜台词从文献中可知,汴京是12世纪初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达到137万,8厢120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消防是当时朝廷十分关注的问题当时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每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又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学者余辉研究后说,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无人观望,望火楼下的军营被改成了饭馆,这说明消防缺失而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也没有城防工事,原本应该是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位置居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正在记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但却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这幅画真实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经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这一解读有利于学生突破教材的约束,体悟历史的多面和绘画的隐喻,学习从表象看本质 2.结合其他类型史料,多角度解读在中学课本中,《清明上河图》被教材编者放在了人民版必修二的封面,可见其作为经济史料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王安石变法》一课中,《清明上河图》作为插图放在了第54页,用来说明东京的繁华。
教师在解读时,如果结合其他史料一起说明,则能更好地提高绘画类史料的信度和效度,教师也可以因此而避免单纯的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贯穿始终,图中的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基本上是沿着交通要道展开的,显得随意和因地制宜,突出说明了宋朝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一重要的经济变化2012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中,执教教师在上《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就在展示《清明上河图》后进而请学生观察《宋汴京城平面图》,引导学生注意到商业区、旅社区、仓库区基本分布在汴河两岸,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之前得出的结论,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有,可利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对东京的记载或者《宋史·食货志》等史料,从文字角度对《清明上河图》加以说明多元材料相互印证后,教师对绘画的解读会更加趋于合理,更有说服力3.历史视角,辨别真假《清明上河图》被视为具有档案性质,是因为个别细节的真实(如亭台楼阁、桥梁、舟船等建筑构造)但倘若因为《清明上河图》单一细节上的局部真实,便断定此画的一切均为真实再现,画面描述特定时间、空间内真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此逻辑显然需要修正,因为艺术的写实不等于世界的“真实”②所以,在以绘画史料解读时要注意鉴别哪些是真实再现,哪些是画家的艺术加工,进而做出合理的历史分析。
这里的辨别真假不是书画鉴定,而是看哪些绘画元素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否有史料价值例如虹桥、城门这类实物题材无疑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史料据研究认为,虹桥的修造技术在北宋灭亡以后失传,正因为《清明上河图》的存在,我们才有证据证明中国古代桥梁修筑的高超技术更有趣的是,明清以来的仿本作者都没有一人见过真本,只凭借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眼见风物来描绘,基本上都画成常见的石拱桥,书画鉴定者便可以借此判断《清明上河图》的众多版本中到底谁真谁伪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课从拓展知识面的角度来说明中国在12世纪达到的水平另外,画中威武的城门楼的城门洞口样式,在宋代及宋代以前,都做圭角型门洞(梯形门楣),到宋代以后就以券门(圆拱形门)为主了城门的特征有助于美术史学家判断绘画作品所处的历史阶段,确定时间位置,中学教师可以从史料角度来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的历史观点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囿于认知局限,绘画类史料的利用有效率不高,笔者期望在合理解读基础上通过教学设计做一些尝试,尽可能实现有效利用1.教学实际在人民版历史教科书中,涉及宋史的部分主要有如下知识点:必修一,宋朝二府三司制;必修二,水转翻车、棉花种植及纺织技术,丝织水平的提高,用煤做冶铁燃料,制瓷业,海上丝绸之路,市与草市的发展,都市商业的繁盛,重农抑商政策和关津之税、市肆之税;必修三,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兴起、发展,北宋科技的发展(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书画,诗词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
这些内容分布在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教材中,内容琐碎、凌乱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打通历史知识关节引导学生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系,形成对宋朝史实、现象、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理解2.教学设计笔者尝试以《清明上河图》为平台,以《历史碎片中的北宋背影》为题,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绘画作品的细节,利用其中反映北宋历史的一些元素进行整合,在课程标准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引导学生从绘画作品中具体形象地体悟历史,从而提高获取、分析和应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拓展历史的视野,加深对历史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环节一:展示《清明上河图》(教师事先将《清明上河图》分段拍摄成照片,再用幻灯片的连续播放功能制造如画卷展开般播放的效果)设计意图:通常教师只采取局部展示的方式,学生只闻画之大名却难以从局部的画作中感受到画家作品的整体风貌,毕竟这是一幅长达528厘米的巨制,局部观赏虽突出了某些重点,但影响了整体观察和很多细节的发现、研究教学环节二:请学生凭记忆回想看到的景物,写下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些内容设计意图:从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展开分析,容易引人入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研究型的课堂氛围得到营造教学环节三:整理归纳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内容加以研究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以下内容兴趣颇多:1.汴河与船2.虹桥、河市与摊贩3.城门与驼队4.纤夫、舵工、挑水工、搬运工5.画家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教学环节四:分组活动,请学生根据本组主题,以及教师事先准备好细节分解图和相应的文献史料提出疑问、进行分析、呈现观点和结论,最后形成对宋朝部分历史的基本了解第一组:汴河与船材料1: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到至道(995~997)初,汴河运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达到七百万石——《宋史·食货志》材料2: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县十六——《宋史·地理志》材料3: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宋制:每石合今市斤一百一十斤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材料4:《清明上河图》画了大大小小船只二19只(见组图1)由上至下依次为漕船、游船、客船设问:(1)西汉以来历代都仰仗东南粮食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师及其他指定的地方,称为漕运。
根据材料指出北宋时汴京漕运主要由哪些河流承担。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