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家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老**
  • 文档编号:304730066
  • 上传时间:2022-06-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8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家林砺儒与全人格教育 2022年是我国闻名训练家林砺儒先生诞生120周年林砺儒,1889年生,广东信宜人,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开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1922年7月-1927年7月、1928年5月-1930年6月兼任师大附中主任,是我国实行中学“三三制”的开路先锋在此之后,林砺儒先生先后担当中山大学教授、广东文理学院院长、广西桂林师范学院教务长、厦门大学教授等,他宣传抗日救国,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被国民党政府列入不准发给聘书的教授黑名单解放后,林砺儒先生担当训练部中等训练司司长,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毛泽东主席亲自找他谈话,要求师大尽可能扩大规模,为新中国培育更多的师资此后,他升任训练部副部长林砺儒先生除中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外,还是第一、其次、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林砺儒先生一生从事训练事业60余年,有着一套完整的训练思想,他的不少观点今日看起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林砺儒先生对根底训练有自己鲜亮的观点和全面的论述,对师范训练和附校进展有着深入的讨论他说:“要办好师范大学,必需有好的附属学校,包括中学、小学、稚嫩园上个世纪20年月,林砺儒先生带着北京师大附中在国内领先实行“三三”学制,为我国的训练事业进展作出了卓越奉献林砺儒先生在训练学、伦理学等方面著作非常丰富,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了《林砺儒文集》,虽未囊括他的全部著作,但文集总字数已超过80万字林砺儒先生的训练思想与实践阅历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与讨论 一、成果辉煌——全人格训练打造出色人才的摇篮 1922至1930年间,林砺儒先生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现北京师大附中)主任(即校长)正是这个时期,林砺儒先生以他先进的训练理念,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坚持全人格训练,带着师大附中领先实行“三三”新学制,使学校的训练,特殊是课程建立跟上了时代的进展在林砺儒校长和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把北京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所先进的现代学校,训练取得了辉煌成果,使学校成为出色人才的摇篮 1922年,在林砺儒先生的领导下,师大附中制定了新的办学宗旨:“(1)培育安康身体;(2)进展根本知能;(3)培植高尚品行;(4)养成和善公民。

      与此同时,把“诚、爱、勤、勇”确定为师大附中校训学校不惜重金,千方百计聘请名师来校任教1923年至1937年专任教师62人中,留学国外者8人,占12.7%;北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毕业者47人,占75.8%王鹤清、张鸿来、赵海天、石评梅、黄庐隐、夏宇众、程廷熙、傅种孙、董鲁安、李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名师1924年,鲁迅先生曾来师大附中,作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学校除大力加强课堂教学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成立了各种学科小组和文艺社团,如数理化学会、英文学会、蔷薇社、励学月刊社、心声杂志社、品学砥砺社、曦社、国剧演习社等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一个或多个课外小组闻名儿童文学作家颜一烟就是蔷薇社成员;文学家李健吾、蹇先艾就是曦社成员;京剧程派艺术传人赵荣琛就是国剧演习社成员 钱学森1923年考入师大附中,初高中6年都是林砺儒先生作校长钱学森在回忆母校时说:“我在附中6年,对我的学问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全班学生学习乐观性很高,除了上课外,我们都参与学科小组,有物理、化学、博物、天文等,利用课外时间和中午休息时间大家相互争论,发表见解,兴趣很浓。

      2022年,钱学森在被中心军委和国务院授予“国家出色奉献科学家”称号颁奖大会上讲话说:“说起旧事,我还特别思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我从1923年至1929年在北京师大附中念书,当时的旧中国和旧北京是个什么样子在那样一种困难困苦的年月,办学真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北京师大附中当时的校长(那时称主任)林砺儒的确把师大附中办成了一流的学校,真是了不起我今日说了,唯恐诸位还不信任,那个时期高中分一部、二部,一部是文科,二部是理科,我在理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所以,师大附中在那个时候办的那样好,我是很思念的 在林砺儒担当附中校长8年间培育的学生,后来许多人成了我国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钱学森、汪德昭、陈永龄、张维、雷天觉、梁守槃、姜泗长、段学复、孟少农、高振衡、汪德熙、马大猷、林家翘等成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闻名数学家闵嗣鹤、田方增;流体力学专家陆士嘉、哲学家张岱年、经济学家于光远、文学家李健吾、诗人学者林庚、儿童文学作家颜一烟,政界名人刘仁、浦洁修等,各类人才数不胜数 检验一所学校是否办得胜利,最终要看这所学校是否培育了大批人才,特殊是出色的人才。

      100多年来,尤其是林砺儒担当校长时期,北京师大附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出色人才层出不穷历史证明,北京师大附中的办学是胜利的,林砺儒的训练成果无比辉煌 二、关注成长——全人格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正值多事之秋,社会时局动乱担心、新旧思想交锋剧烈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启蒙运动,从技术到制度、再到精神,我国近代学问分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渐渐熟悉到,救亡图存必先启蒙新民,训练是救国的根本出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人格训练的思想在中国兴起,比拟闻名的如蔡元培的“健全人格培育”理论,强调德、智、体、美、世界观5方面的协调进展,提出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培育“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现代人还有像1931年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等,也提出了比拟全面成熟的“全人格训练”理论但是,大局部训练家把目光集中在大学训练,而对中等训练关注较少 林砺儒全人格训练思想主要是在其担当北京师大附中校长期间形成的正是秉持着这样的训练思想,林砺儒带着北京师大附中教师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把学校办成了国内一流的创新型中学,使北京师大附中成为我国训练改革的开路先锋。

      1.全人格训练——坚持训练为青少年成长效劳 林砺儒认为,当时社会上对于学校系统的见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认定大学特地训练是训练的最高点,中等训练是大学特地训练的预备,一般训练不过是渡到大学目的地的一道桥,可以称之为训练的建筑观;另一种是认为训练是帮忙儿童身心进展的,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应赐予不同的适当的训练,在上一阶段训练的自然结果上连续进展下一阶段的训练,可以称之为训练的成长观训练的成长观是林砺儒所赞成的 林砺儒的全人格训练思想正是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训练成长观他指出:“一个完整的人格,必定包含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种资格①这些资格完整地表达了人在训练进展中所应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只有具备这些特征,人才能安康自由地进展林砺儒认为人格渗透和表达在生活中,他指出:“生活是全人格的活动谈生活就联想到物质的衣食住行,谈人格便联想到道学式的规行矩步,这都是误会我们人类天生有一番活动力量,时时要向外扩张,与四周发生关系,人格的活力扩张所及之四周,就是生活范围②青少年对四周的生活越有兴趣,人格的活力越扩张,人格就越完善、人也就越安康训练是人格的成长,学校里教学生学习的是他们人格往后成长的资本,要能生息,要将来能应用到各方面应付自然,应付社会,才算是真为他们全部。

      ③中等训练不应是简洁的职业预备,而应当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陶冶,然后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进展自己的共性所以林砺儒提出“中等训练的任务是引导少年人格之射线到各方面去”④这些话都鲜亮地表达出林砺儒先生全人格训练的思想 2.坚持全人格训练思想的实践 “人类在天赋的较长儿童期内,应尽量受完全训练,这是人格的根本特权就训练全历程看来,先谋全人的陶冶,后顺共性的分化,方算是正规故为发挥人格特权计,为增进社会文化计,首先应先一般而后职业中等训练,其职分应在完成全人的陶冶,以厚其共性发挥之根基⑤学制改革后,林砺儒认为最大的好处是使人格的陶冶得到较好的发挥,特殊是在初中阶段尤可以使人格陶冶多几分林砺儒作为附中的校长,在办学中使全人格训练思想充分得到了的实践 为更好地适应儿童人格的进展,林砺儒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课程改造观他指出不少课程的编排体系存在问题,不利于儿童的身心进展他指出:“近日一般学校教科,皆以教科目为根底而组织教材这样方法,实在有点儿不妥当无论何种教材,皆因相互关系亲密,不能孑然独立各科之分立,非由儿童之地位所成认者,乃按全学问之客观组织而区分者也。

      他指出以教材为中心的时代已属于过去,进而指出:“今日是使教授适合儿童兴旺原则之时代即成认课业应适合儿童之要求,趣味及力量也故学校之各教科,当以问题境遇为中心而组织之,使儿童于各方面应用各种教材,能于成人社会行应用,且由是而得阅历⑥ 在教材编写上,林砺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力求结合实际,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进展要求教材编写的根本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承受力量,由简而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近1922至1930年,师大附中教师出版的教材、论著达29种 在教学方式上,全人格训练留意师生的互动和答疑在1923年制定的《北京师大附中各科课程标准》中,明确了争论就是“提出意思不明白处,令学生讲解,提出原文简洁处,令学生补充;提出与别篇不同之处,令学生比拟,提出思想上应订正处,令学生批判 问题质疑要“多予优等生以发表意见之时机,留意劣等生之理解及疑难,教者分别予以充分订正及解释 林砺儒特别留意平常成绩和试验的考察,注意一个学生进展的过程,尽量把学生最优秀的一面表达出来,考试不需要学生临时突击钱学森先生回忆,当时师大附中对考试形成这样的风气:“学生临考试是不做预备的从不由于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

      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七十多分,优秀学生八十多分假如通过死记硬背、加班加点获得高分,同学们反倒瞧不起正是由于对平常考试这样超脱,同学们不求次次、门门考试追高分,才有时间博览群书、熬炼身体、进展爱好、试验实践 林砺儒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品德的训练,制定了一套特别完整、合理的思想训练和道德品德评价机制道德品德的训练,一切以学生的人格进展为动身点在训育方针中指出:“本校训育,不尚压制而尚开导对于学生之一切禁令,必使学生觉悟其所以然之意义,以收心悦诚服之效使学生于各种有益的行动,活泼勇为而不失正轨一面提高其力行有为之气概,一面增加其做事自治之阅历,以养良虚心慎重之美德本校教职员对学生,力求收人格感化之效使学生晓然知教师非惟传授自己以学问,且为自己生活之导师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良好进展,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协作,学校推出家长联络的方法,平常随时联络家长,汇报状况,并且定期召开家长会会谈约商在学生的操行评定上,林砺儒从学生的身心动身,留意情商与智商的结合,从其评价工程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确下了一番功夫其主要工程有:环境状况、遗传特点、气质、智力、感情、意志、态度、言语、行为、特长、短处、总评等。

      林砺儒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养,制定了人性化的体育成绩考察方法,详细的标准主要有:“身体方面注意考察其体格、体质与体力,精神方面注意考察其诚意、士气及规律协同,技能方面注意考察其姿态与力量他还特殊强调:“学生每年须行体格检查二次”,“学生平日身心发育之状况应由本校主任、学级主任、体育教员及校医时常集会共谋矫正及助长方法 闻名哲学家张岱年也是林砺儒时期的附中学生,他曾回忆说:“1924年林先生对全校学生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