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选编,致中书院资料.doc
16页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原文】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原文】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注释】(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2)重:庄重、自持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7)过:过错、过失8)惮:音dà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 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原文】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注释】(1)患:忧虑、怕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