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少年王勃18.doc
5页《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任郁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在众宾客对都督的要求都一筹莫展时,王勃却挥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显示出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至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而对于文包诗这类课文孩子们很少接触,但本学期《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也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李广射虎》这篇课文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孩子们对文包诗这类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反复朗诵课文、领悟课文意思,从而进一步得出文包诗这类课文诗的意思就在课文中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学会联系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3、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体会赣江的美丽秋景,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三、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联系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体会赣江的美丽秋景及王勃的才华四、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图片赏析法、朗诵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昌、督、序(师板书,生书空)2、出示滕王阁的图片,简介滕王阁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路,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时间而得名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时期的王勃,欣赏他创作的《滕王阁序》二)精读课文1、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大官,古代官员在宴请宾客时都会邀请一些文人墨客来为他们助兴提问)那么都督为什么要邀请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王勃呢?(1)生自读全文,思考问题(2)出示“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指名读2、王勃在宴会中并没有让都督失望,在课文第四自然中,都督是如何夸王勃的?(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2)指名用都督的语气读对应课文(“奇才,真是奇才!”),师相机板书:奇才3、过渡:王勃究竟写了什么让堂堂一个都督竟对一个14岁的孩子忍不住拍案叫绝生自读第2至4自然段4、出示滕王阁的组图,学生欣赏图片。
5、如果让你给这幅图片配一段文字或者一首诗,你会怎么写?(稍作停顿,观察学生反应)你们此时的反应就像当时在座的宾客一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可是,孩子们就在众宾客面面相觑时,王勃在干什么?指名回答6、出示“这时王勃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提问:如果他只看不想能写出文章来吗?所以这里的“凝望”不仅写出了王勃专注欣赏赣江美景,还写出了他认真思考的场面7、思考过后的王勃已经想好了要怎么写这美景了,便胸有成竹的说(引读):“让我来试试吧!”(1)解释“胸有成竹”(2)指名读出“胸有成竹”的气势;齐读3)相机板书“胸有成竹”(4)出示《滕王阁序》全文,讲解“序”的含义(序:文章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8、王勃用了很短的时间写下了这么长的《滕王阁序》,书上用了哪两个成语来表现王勃的才指名说,并相机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9、指名解释“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意思10、真正让都督拍案叫绝(相机解释“拍案叫绝”)的是这样一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假如你是在座的宾客,你会怎么夸奖王勃?指名夸王勃(2)相机出示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师范读,生自朗诵、指名朗诵、齐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1、这句话究竟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1)出示相对应的图片及课文。
2)师范读、生朗诵、指名朗诵12、出示诗文图,诗文朗诵:(1)师读诗,生读文;(2)男生读诗,女生读文13、王勃将如此美的画面用这么美的诗表达出来,难怪都督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这里的奇才指的是少有的人才,罕见的人才14、就是因为王勃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滕王阁举世闻名,让《滕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15、分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并提问:学了这篇课文,听了这首诗,你认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16、拓展(练习3):描写王勃的成语;生用成语夸夸王勃三)作业搜集《滕王阁序》,并读一读板书: 胸有成竹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奇才” 笔走如飞教学反思:1、本堂课在教学环节1到3这个部分,进行的有点快,大概只用了5分钟的时间,导致课后时间太过充裕2、课文当中引出了《滕王阁序》那么应该把“序”这个字的意思再给学生做简要的解释,让他们明白诗题的意思3、文章总结处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就不用再让学生读练习3中的成语来浪费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