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分析与研究.docx
6页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分析与研究 杨 青,党选举,周 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深入探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应以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进行调研文章分析调研结果,总结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人才培养改革举措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调查分析;人才培养0 引 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于2004年新增的目录外试点专业,目前已被正式列入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代号为080907T[1]该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的智能工程科技人才,满足社会各传统行[来自w]业的改造提升、优化升级及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只有不断地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合社会需求笔者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调研和访谈,结合社会实际反馈,分析人才培养的优缺点,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依据1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方法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兴专业,我们有必要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并调研用人单位,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为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2—2014年该专业的毕业生调研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层次,采用实地调研访谈和电子邮件问卷两种调查形式为获得有效反馈意见,我们制订了详细的调研工作实施方案,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根据毕业生的工作地域分布,我们组织多个团队分赴珠三角、长三角、广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对毕业生的调研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或集中座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71份,实际回收68份,调研内容侧重于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基本采用走访和座谈形式,侧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2 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2.1 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为了了解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契合度,我们主要从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工作性质、技术领域以及专业对口度3个角度出发进行调查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比例如图1所示,其中,技术与维护工作占49%,管理工作占14%,销售工作占18%,产品研发占8%,自我创业占4%,攻读研究生的占7%毕业生从事工作的技术领域如图2所示其中,IT与通讯业占16%,电力、石化等能源业占13%,商贸业占8%,医药食品业占19%,制造业占17%,旅游交通业占13%,任职政府机关占7%,其他占7%。
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关系调查如图3所示其中,专业对口的占59%,有一定关系的占29%,关系甚微的占7%,毫无关系的占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仍在从事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这充分验证了该专业具有好的就业前景2.2 大学期间人才培养各环节重要性调查为了掌握大学期间的培养方案对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帮助情况,我们针对学习环节和自我学习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图4为学习环节重要性排名的调查结果,在进入深造或工作后,帮助最大的学习环节排名在前5位的分别是毕设和课设、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学科竞赛和社团工作经历,各自所占比列分别是75%、66%、64%、45%和34%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学生认为最具求职竞争力的因素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学习成绩优异占12%,参与教师科研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占31%,实习经历占20%,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占22%,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占15%上述两项数据表明,实践环节对学生就业初期具有较大影响,是我们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时需着重考虑的因素2.3 用人单位反馈为了便于高校间的横向比较,我们走访了一些毕业生较集中的国企和民企,主要调研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精神面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程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以及需求情况。
座谈会和预设计的专项问答的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表达了较好的满意度,具体体现在: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不惧艰险、勤于专研、吃苦耐劳的精神;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这一方面毫不逊色于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多数用人单位表达了希望长期合作的意愿用人单位期望毕业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明确要求获得英语四、六级证书及某些从业资格证书,同时,有体育、文艺、采编、演讲特长的毕业生会被优先考虑,传达出企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此外,大多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务实勤奋,主动钻研,有创新意识,还要有开朗、乐观的性格,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同时,用人单位也明确表示他们对智能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将保持增长趋势2.4 调查反馈分析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工作的比例较少,大部分毕业生从事技术支持以及销售管理工作,从事工作的性质仍处于低端;另外,专业就业的范围非常宽范,毕业生从事的技术领域和周边的优势产业相吻合,如广西的医药生物、制糖食品、工程机械,珠三角的电子通讯等;学生大部分认为自己是专业对口的,表明专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我们需要与企业加强沟通,扩大专业宣传。
学生最希望在学校获得更多的实践动会,以便为求职增加砝码并能在工作岗位上迅速站稳脚跟同时,用人单位反馈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但后劲不足,在工作中过早遇到发展瓶颈加之学生从事研发比例少这一情况,可以看出,毕业生虽具备较好的应用能力,但在基础理论深入和创新能力上仍有待加强,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认为人际交往、口才表达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也是促进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从调研结果来看,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符合社会需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创新意识等这些反馈意见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依据3.1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鉴于用人单位反馈的部分毕业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工作后劲不足这一问题,同时面对新一轮培养方案中总体学分大幅下降的要求,在制订新的培养方案过程中,我们保持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不变,优化课程内容,提高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同时,对专业基础必修课(如电路、模电、数电、信号、微机原理、单片机、EDA技术等)实行整体优化,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加大课程的整合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3.2 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特别是人才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为: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团队为龙头,将课程的教学和承担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进行研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目的学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仪器科学与技术等都是广西的重点学科,具有很强的科研优势,并得到很好的交叉渗透、协调发展,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来自wwW.lw5U.coM]业所必需的学科基础我们将这些优势学科渗透到本专业的建设中经多年实践与凝练,专业已形成面向地方产业的3个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分别是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计算、智能传感与检测方向3个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套餐设置,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我们将科研队伍与教学队伍有机融合在一个团队中,授课内容体现科研、技术和应用前沿,将科研项目转换为教学案例,便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应用场景,激发其创新思维[3]3.3 强化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项目训练,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实践和科研项目训练对毕业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学科、专业积累的科研实践反哺实验教学,建设教研相长、协同创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发设计科研项目向实践环节转化的实践类教学项目,更新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在科研平台建设中,兼顾考虑本科教学需要,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层次同时,基于校企合作资源,走共建之路,拓宽实践环节渠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形式,为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提供场所,推动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并轨,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外教育中设立兴趣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我们每年举行一次“梦想启航”电子科技培训与制作活动,有多达70%的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为学生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中国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提供了基础以上举措强化了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3.4 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企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应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专业导论中让学生理解智能专业内涵,了解智能专业交叉学科,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
同时,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以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4 结 语新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近7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实践这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回访和跟踪调查,进一步明示了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这次调查引发了我们对专业基础理论、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培养方法和举措的思考,力求通过进一步改革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发展寻求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未来,我们将继续把人才培养模式从被动跟进向互动服务方向转变,让培养的人才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