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ppt
37页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鸟瞰图圆明园•圆明园原是康熙皇帝(1662--1723在位)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 帝)的一处花园,据考始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当时规模较小到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园主首题“园景十二咏“时,主要景观除在后湖四岸 外,北至耕织轩,东达福海西岸深柳读书堂后经雍正朝(1723年--1735年 )大规模拓建及乾隆初年增建,至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分景题诗成“圆 明园四十景“此后二三十年间,园内又相继有过多处增建和改建共有园林 风景群近50处、挂匾的殿堂亭阁约600座其中不少景观仿自我国各地尤其 是江南的名园胜景,诸如杭州西湖十景、海宁安澜园、无锡寄畅园等等 •圆明园是清帝“以恒莅政“之处,园林建筑兼备理政、园居双重功能大宫门 外分列部院旗营值房,门内即是举行朝会的正衙、日常理政的殿堂,再内方 为帝后寝宫区,以及祖祠、佛楼和众多的游憩景观 •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 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 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 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
•圆明园1860年罹劫又经百年风雨,福海已成为稻田和苇塘开发建设圆明园 遗址公园的首期工程就是整修福海景区挖湖补山,修桥铺路,清整遗址, 绿化环境,历时7个月,于1985年6月29日蓄水放船,向游人开放 正大光明•圆明园大宫门内七间大 殿题额“正大光明”,是 皇帝在园内举行朝会、 接见外使的正衙功能 类似故宫太和殿、保和 殿建成于1725年(雍 正三年)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英使马戈尔尼( 1737-1806)访华,所 带英王向乾隆帝祝寿的 礼品陈列于此殿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蹂 躏圆明园时,此殿是侵 华头目的临时指挥部, 随后被纵火烧毁 万方安和• 位于圆明园中心景区 后湖的西北侧建成 于1727年(雍正五年 ),俗称万字房 • 主建筑位于湖中,外 观为 字形,共33间 殿宇造型独特,四 时皆宜居住雍正帝 特喜居此,乾隆帝端 午节在此侍奉皇太后 进宴武陵春色• 位于万方安和之北,是 一处摹写陶渊明(365- 427年)《桃花源记》 艺术意境的园中园建 于1720年(康熙五十 九年)前,初名桃花坞 乾隆帝为皇子时,曾 在此地居住读书 • 盛时此地山桃万株,东 南部叠石成洞,可乘舟 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 ,进入“世外桃源“。
坐石临流 •位于后湖东北本景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可分为西北部兰 亭、西南部抱朴草堂、东北部舍卫城、东南部三层戏楼同乐园和中部 皇家宫市买卖街五部分•兰亭,原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充觞”意 境,建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初年题额“坐石临流”此亭后 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为八方形,并换成巨型石柱,每柱各 刻一册历代著名书法《兰亭贴》,是为兰亭八柱贴该亭被英法联军 烧毁后,八根兰亭贴柱今存北京城里中山公园 •舍卫城,是座典型的佛教建筑,俗称佛城供奉城隍爷、关帝君、三 世佛、弥勒佛等每月初一、十五,或逢佳节时令,皇帝至此拈香拜 佛,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据说此城布局仿建古代印度乔 萨罗国都城逢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各种精美佛像也存 放于此,年复一年竟达数万尊 坐石临流 柳浪闻莺 • 柳浪闻莺在文源阁西北,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建在 溪滨柳荫间,竖立一座汉白玉石坊,坊楣题额“柳浪闻莺“ ,略仿杭州西湖同名景意境此坊额曾流散于北京大学朗 润园,1977年运回圆明园,今展陈于西洋楼海晏堂遗址北 侧 廓然大公 •位于福海西北山水间建于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前 ,时称深柳读书堂。
1726年 (雍正四年)作较大增建, 亦总称双鹤斋,1739年(乾 隆四年)定名廓然大公 1755年(乾隆二十年)又在 河池北侧依照无锡惠山寄畅 园景做了大规模改建,尤以 叠石为著 •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双鹤 斋一景是园内幸存的少量建 筑之一,1900年彻底毁于战 乱中蓬岛瑶台•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 名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 阁之状据《史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21-前210年在 位)妄想长生不老,方士徐市(市音fu,今亦作徐福)上 言称,东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 居住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 境、求仙药蓬岛瑶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训(唐代著名 画家、651-716年)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园盛时, 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 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 • 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蓬岛瑶台殿宇因在岛上幸免于难, 1870年(同治九年)毁于火 • 1985年清整补砌蓬岛瑶台三岛基址、驳岸和叠石,并修复 东岛“瀛海仙山“六方亭、西岛庭院和东西曲桥蓬岛瑶台•修复后的东岛瀛海仙山亭平湖秋月 •位于福海北岸西部,仿杭 州西湖同名景,1728年 (雍正六年)前建成。
东 侧五孔桥外之重檐高台四 方亭,额曰“两峰插云“, 亦取杭州西湖景名本景 西南临湖庭院在1811年 (嘉庆十六年)前后改建 成为一处三卷大殿,并增 悬匾额“镜远洲“,嘉庆帝 屡有题咏 •平湖秋月三卷大殿基址今 已发掘出土两峰插云五 孔石桥亦修复 平湖秋月 • 新修复的五孔石桥• 五孔桥暮色方壶胜境• 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 边,1740年(乾隆五 年)建成 • 此景中后部的九座楼 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 佛像、30余座佛塔, 建筑宏伟辉煌;前部 的三座重檐大亭及白 石崇基,呈“山“字形伸 入湖中西部为三潭 印月,略仿杭州西湖 同名景方壶胜境•方壶胜境遗址(秋) •方壶胜境遗址今已整补护岸条石别有洞天 •位居福海东南隅山水间,建 于1730年(雍正八年)前后 ,时称秀清村,1739年(乾 隆四年)定名别有洞天后 在1751年、1762年和1803年 (嘉庆八年)前后,又有多 次添建和改建是座亭台错 落、环境幽雅的园中园雍 正时期曾在此处开炉炼丹, 乾隆(1736-1795年在位)、 嘉庆(1796-1820年在位)二 帝常在此园居住 •1985-1992年间,别有洞天遗 址全面整修山形河道,绿化 环境,先后修复石舫基座和 西山四方亭。
别有洞天 •四方亭•别有洞天今貌 长春园•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 此地原是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 ,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 )正式设置管园总领稍后又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 西洋楼景区,并于1766年-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 七年)间,集中增建了东路诸景占地70余公顷,有园中 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包括仿苏州的狮子林、江宁(南京 )的如园和杭州的西湖的小有天园等园林胜景 • 长春园昔日的园林景观,仅在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有一 幅大型全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后下落不明 • 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5月 竣工放水长春园一景• 长春园的水面 • 长春园的秋林 西洋楼景区•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黄花 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 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和庭院组成,占地约7公顷 •此处欧式园林,由西方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年)和法国人蒋友仁(R.Michel.Benoist 1715 -1744年)设计监修,中国匠师建造。
1747年(乾隆十二年)开始筹 划,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法(喷泉)工程谐 奇趣,1756年-1759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本建成东边 花园诸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最终添建成高台大殿远瀛观 •西洋楼全盛期,清宫制有一套铜版图,为建筑立面透视画共20幅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成图,由宫廷满族画师伊兰泰起稿,造办处 工匠雕版图幅面宽93厘米,高58厘米 •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这些西式殿阁因以石材为主,故多有残存经 百年风雨仍然孓立,警示世人勿忘血泪史 1977年-1992年间,西洋 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 修复了迷宫黄花阵 西洋楼景区游览示意图远瀛观 大水法 观水法 • 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 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 • 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处喷泉群,椭 圆形菊花式喷水池内有“猎狗逐鹿“喷泉,左右前方各有一 座十三级喷水塔,一齐开放时蔚为壮观南边朝北建有专 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
此二 景皆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大水法北侧的高 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则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 添盖的其门窗均镶安玻璃,共大小1206块远瀛观的十 数根高大石柱皆为优质汉白玉,尤其中券两侧的汉白玉巨 柱,柱头柱身满刻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 如生,实属艺术珍品 • 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这里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 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远瀛观•远瀛观正面(1786年铜版图) •远瀛观遗址今貌 大水法•大水法残迹(1922年摄) •大水法远瀛观残迹现状观水法•观水法正面(1786年铜版图) •观水法遗址今貌 线法山 线法山(1786年铜版图) 线法山东门残迹现状•位于大水法之东,在圆形土丘上建西式八方亭线法”意指西洋透视 法此山曾是乾隆帝跑马登山处,俗称转马台•线法山正门朝西,前后各有一座牌楼门,东门当时亦称螺蛳牌楼 方 河 Square Lake • 盛世方河铜版画• 方河今貌 海晏堂• 在方外观之东,由海晏堂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最 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
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 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 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 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 海晏堂后楼为工字形平台楼,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 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 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 俗称锡海,一次可蓄水160余立方米初建时提水机械是 蒋友仁设计的龙凤水车,用人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 辘轳,用大罐打水上楼 海晏堂• 海晏堂正面(1786年 铜版图) • 海晏堂正面残迹 方外观• 位于谐奇趣之东,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为三间 坐北朝南的两层西式小楼,左右有环形石梯可登室内棚 顶连墙皆装饰西洋通景大画楼上东西墙有四扇玻璃挂屏 ,各贴一幅人物绢画,由西洋画师王致诚绘楼下明间有 一面大玻璃镜,西间墙上挂郎世宁仿画的西洋毯,东间设 一面西洋借光镜和一架“龙凤水法“据说此楼曾是乾隆帝 爱妃(容妃,俗称香妃)作礼拜的地方,室内安放两 块伊斯兰教碑文碑为白色大理石,直径1.3米左右,刻 阿拉伯文碑文,意译为:“奥斯曼爱真主,真主爱奥斯曼“ ,“阿里爱真主,真主爱阿里“。
二碑早已不在,但20世纪 初叶留存有该碑文影像方外观西南桥外有一座西式八角 亭 方外观• 方外观正面(1786年 铜版画) • 方外观遗址今貌 黄花阵 • 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建的一处欧式迷宫外砌 长方形迷阵,中心筑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方阵 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 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