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及护理新进展精要.ppt

5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904732
  • 上传时间:2018-09-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54.50KB
  • / 5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脑病科中医特色疗法及护理新进展,,LOGO,,脑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脑梗死、脑出血、中风后遗症等疾病以中西药配合针灸、推拿、康复等理疗手段开展综合治疗,以使患者早日康复积极发掘祖国医药宝库,运用中药辨证施治,实施辩证施护以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灸 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1)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穴位:风府,风池,天柱,大椎,曲池,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天枢,外陵,中脘,关元除风府,大椎,中脘,关元外其余穴位均双侧取穴方法:每穴灸治30 min,每天取4个穴位进行治疗,以上各穴交替使用,施灸时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四肢,14 d为1个疗程始终保持被灸的穴位处于有温热感觉而无烧灼感,以皮肤稍有红晕为度,随时注意温度变化防止烫伤2)中风病肩痛症,穴位:肩髃、肩前、肩贞方法:用艾条灸肩部,以三个穴为主,每日二次,每次20 分钟,每次以穴位局部皮肤微红为度,同时施以推拿手法的推法和拿法放松肩部肌肉3)颈性眩晕,穴位:百会、足三里、风池、神阙穴方法:令患者取舒适的俯卧位,将百会和风池两穴局部各1厘米范围的头发剪掉,将艾绒做成蚕豆大小的柱状放于穴位上用线香由其顶端点燃令其自燃,当患者有温热感时,术者用一湿润的纱布将艾柱火压灭,再另取一相同艾柱放穴位上如法施术,反复施术至患者觉百会穴处有温热感向脑内渗透为度。

      灸后如穴位处有如米粒大小水泡不必做特殊处理,十余日后可自行吸收、结痂,待结痂自行脱落),,嘱患者自行在家施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神阙穴每穴15分钟(右手如持笔写字状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处, 点燃的艾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施灸,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每日一次,连续5次一疗程4)失眠,穴位:百会、三阴交、内关、足三里方法:用艾条灸每日二次,每次3~7 分钟,每次以穴位局部皮肤微红为度5)中风后呃逆,穴位:合谷 风池 内关 足三里 中脘方法:上穴选2-3穴,艾条灸10分钟或艾炷灸7-9壮另取公孙、丰隆、中脘、内关、膻中等穴,温灸10-20分钟禁忌证 :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注意事项 :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耳穴压豆法,一、适应症 头痛、眩晕、中风后呃逆,,二、耳穴疗法的压丸材料:生王不留行籽、绿豆、白芥子、六神丸等,其中以王不留行籽最为常见。

      用胶布制成0.6平方厘米乘以0.6平方厘米之大小方块亦可用从药店购买的专用于耳穴压豆治疗的耳豆板三、选穴:耳穴压豆的关键是选准穴位,根据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结合中医基础知识、前人经验以及耳廓上的反应点作为压豆穴位寻找反应点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观察法,观察耳廓有无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色素沉着等,出现以上变形、变色点的相应脏腑器官往往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用耳穴贴压治疗;二是压痛点探查法,用前端圆滑的金属探棒或火柴棍,以近似相等的压力,探查耳廓上出现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大多是压豆刺激所应选用的穴位四、操作方法:选准穴位处先以75%酒精棉球擦耳廓皮肤,再用干棉球擦净,用镊子夹起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穴区,并将其粘牢压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直至耳廓发热潮红按压时注意将拇、食二指分置耳廓内外侧,挟持压物,先作左右圆形移动,找到敏感点后,即采用一压一放式按压法,反复对压,每穴持续半分钟左右按压的强度当根据患者自我感受而定,不可太过用力,慢性病及年老体弱者当轻刺激每贴压耳豆一次,可在耳上放置3天—5天,每天自行按压2次—3次,帖压5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一般两耳轮换帖压a:失眠取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b:眩晕王不留行籽主穴: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治各型眩晕C:中风后呃逆耳廓用酒精消毒后,将王不留种籽置于0.5厘米×0.5厘米胶布中央,依次贴于交感、神门、皮质下、脑干、耳迷根、膈、脾、胃、肾、肝等穴双耳每天交替贴敷后,按压1~2分钟,以出现疼痛为度五、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禁忌应用此法六、耳穴贴压的注意事项有皮肤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按压时不可采用使劲搓动压丸的方法,否则易引起皮肤破损,造成感染,当皮肤出现破损时应取下压物,局部涂以消炎软膏,在治疗感染期间暂停耳穴压丸;单穴疼痛过重时,可放松胶布或取下耳豆,以免造成其他不适,耳廓有炎症、溃疡或皮损者,不宜采用贴压法。

      拔 罐 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一、适应症 中风后遗症期腰背、肢体疼痛不适者拔 罐 法,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 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适应证及取穴: (1)头痛 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2)颈肌痉挛 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3)面神经痉挛 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4)中风后呃逆 主穴:隔俞、京门方法: 1、患者宜采取躺卧姿势,切不可乱动以免罐子由身上坠落。

      2、罐子宜拔于皮肤平滑之部位,应避免有皱襞,突起,尤其是有骨头的部位,最适于拔火罐的部位是肌肉脂肪层厚、血管较少之处男子之前胸部、女子锁骨下部、乳房下部、男女之背、腰部皆适于拔火罐肥胖者、脂肪过多者拔于肩胛骨、侧胸部皆可,需要时可拔于臀部、大腿及其他部位3、保护患者,勿使着凉,避免吹风4、向下取罐子时,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空隙,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必须选择未拔过的空隙地方施行禁忌: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请勿尝试拔罐,否则可能引起问题: 1、心脏病; 2、血友症; 3、全身浮肿,急性外伤性骨折; 4、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如皮肤过敏或溃疡破裂处); 5、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6、高热不退、抽搐、痉挛;,,7、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及静脉曲张部; 8、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9、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10、四个月以上之孕妇六岁以下之儿童及七十岁以上之老人 虽不是绝对禁忌,但应选择小口径的管子,拔罐数目要少,距离要远,操作时应特别慎重。

      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中药足浴熏洗,中医学认为,足为足三阴经(脾、肝、肾)之始,又是足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药物借助药物芳香和渗透之力及热水的温度而通过足部渗透至人体,透达周身经络,起到疏通筋络、调和气血、安神促眠的功效另外,通过穴位按压使药物更好刺激足部穴位和反射区,疏通经络、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调节作用将更加明显又不会出现口服药物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临床实践及研究表明,中药足浴薰洗对各种病证的治愈、好转及长期稳定有良好效果另外,中药外用还避免了药物内服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副反应,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有良好的稳定性1)方法:水温宜较人体的正常体温略高,约在37 ℃左右将薰洗药粉上火煮5 min左右,再加入备好的薰洗温水中成薰洗液,然后将足放入水中并淹过踝部,最好淹至膝下,然后让浴水逐渐变热至42 ℃左右,即可保持水温,薰洗时间不要少于30 min,40 min较适宜,要时常搓动2)适应症:中风病、颤证、失眠a:中风病:中药汤剂,用于治疗肩手综合征, 药物:伸筋草20 g、艾叶40 g、桂枝40 g、花椒20 g、独活20 g、苏叶40 g、白芷20 g、红花20 g制成的散剂放入药袋内, 用沸水约2 000 m l冲泡于熏洗盆内, 加盖10 m in, 测水温在70℃左右时, 将患肢暴露平置于熏洗盆上, 盖上浴巾, 以减少蒸汽外透。

      待药液温度降至38~ 45℃时, 揭去浴巾,,,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 从远端向近端反复多次搓揉, 并用热毛巾蘸药液擦洗不能浸泡的肿胀部位(药液冷却后可直接将瓷盆放于电炉上加温后继续使用) 先熏洗上肢, 加温后熏洗下肢, 上、下肢各20 m in, 每日1次, 10 d为一疗程b:颤证:对于肢体强直明显者,配合中药熏洗药物:威灵仙30 g,制川乌10 g,透骨草30 g,片姜黄15 g,当归12 g,桂枝10 g,川芎12 g,诸药加水1 500 ml,浸泡20 min,文火煎,煎后药液倒入盆中同法煎第二煎,合并药液后加醋50 g,自上而下趁热熏洗患肢,药液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冷却至40℃左右,再将患手放入浸渍20 min,每日2次c:失眠: 栀子15 g,川芎15 g,红花15 g,白芷9 g,小茴香12 g,牛膝20 g等上药研末,每次取20 g,煎水约4 L,足或浴薰洗双下肢,每日1次或2次,每次20 min~30 min(每晚1次或者每天中午、晚上各1次),并建议病人于薰洗同时对双侧涌泉穴和三阴交进行穴位按压治疗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统计评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