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教学课件18、心术2.ppt
27页心心 术术苏洵苏洵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作者简介 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以所著文章22篇篇(几策几策二篇、二篇、权书权书十篇、十篇、衡论衡论十篇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嘉祐集集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名,故称他为“老苏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三苏”,并,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散文n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欧阳修称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其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苏洵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忧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n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n 写作背景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权书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的一本文是其中的一篇糜(糜(m)鹿)鹿 谨烽燧(谨烽燧(su) 严斥堠(严斥堠(hu) 丰犒(丰犒(ko) 蓄(蓄(x)其怒)其怒 蜥(蜥(x)蜴()蜴(y) 使之狎(使之狎(xi)而堕其中)而堕其中 缒(缒(zhu)兵于穴中)兵于穴中 知势则不沮(知势则不沮(j) 尺箠(尺箠(chu)据兵而寝(据兵而寝(qn) 冠胄(冠胄(zhu)衣甲)衣甲 有所恃(有所恃(sh)正音正音 解题心术:心术:1 居心(多指坏的)居心(多指坏的) 如如 “心术不正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心计、计谋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作心术心术。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2.尚义3.养士4.智愚5.料敌6.审视7.出奇8.守备1.治心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做将领的方法,是应当先加强内心修养的锻炼,即使是泰山崩倒在眼前,也面不变色;麋鹿突然从身旁跑过,也目不转睛只有这样,然后才能够掌握战争情势变化的利弊,才能正确地对付敌人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是用兵打仗,要崇尚正义,不合乎正义,即便凡是用兵打仗,要崇尚正义,不合乎正义,即便有利,也不轻举妄动这不是因为轻举妄动会有利,也不轻举妄动这不是因为轻举妄动会决定胜败利害,而是因为这样做终有一天会给决定胜败利害,而是因为这样做终有一天会给自己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只有正义,才能激自己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只有正义,才能激怒战士,而战士一旦为正义所激怒,才可以使怒战士,而战士一旦为正义所激怒,才可以使之百战而不殆。
之百战而不殆 通“尚”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大凡战争的道理是:还没有发生战争,大凡战争的道理是:还没有发生战争,要积蓄储备好财力物力;将要发生战要积蓄储备好财力物力;将要发生战争,要培养战斗力;已经发生战争,争,要培养战斗力;已经发生战争,就要保持士气;战争已经战胜,要保就要保持士气;战争已经战胜,要保持将士的斗志持将士的斗志 谨烽燧,严斥堠谨烽燧,严斥堠(hu),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谨慎作好烽燧报警,严格进行侦察探望,使谨慎作好烽燧报警,严格进行侦察探望,使种田的人没有什么顾忌,如此来积存财力;种田的人没有什么顾忌,如此来积存财力;给予士兵优厚的犒赏,使他们得到足够的休给予士兵优厚的犒赏,使他们得到足够的休整,如此来使士兵保持他们的战斗力;整,如此来使士兵保持他们的战斗力;打了小的胜仗,要更振作精神,受到小的挫打了小的胜仗,要更振作精神,受到小的挫折,要更给予激励,以此来保持士气;折,要更给予激励,以此来保持士气;用人时不要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以此来保持用人时不要满足他的所有要求,以此来保持他的斗志。
他的斗志 通通“励励”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因此,让士兵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有所希因此,让士兵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有所希求而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求而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斗志旺盛,就会有无穷的勇气;欲望没有满斗志旺盛,就会有无穷的勇气;欲望没有满足,就会有不尽的贪心足,就会有不尽的贪心因此,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们也不会厌恶因此,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们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经历了七十多场战争而士兵却仍然不懈怠的原因争而士兵却仍然不懈怠的原因不保养心志,即使打胜了一场战争,这支军不保养心志,即使打胜了一场战争,这支军队也不能再用了队也不能再用了 通“怠”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是做将领的,应该足智多谋而又号令凡是做将领的,应该足智多谋而又号令严明;凡是做士兵的,应该愚鲁无知,严明;凡是做士兵的,应该愚鲁无知,(只懂得遵循将令)只懂得遵循将令)智慧,则他人无法揣度你的意图;严明,智慧,则他人无法揣度你的意图;严明,则士兵不敢违犯你的将令因此,如果则士兵不敢违犯你的将令因此,如果让士兵都跟随将领听从命令,如何能够让士兵都跟随将领听从命令,如何能够不愚鲁无知呢?不愚鲁无知呢?只有士兵愚鲁无知,才能够同将领去拼只有士兵愚鲁无知,才能够同将领去拼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縋縋(zhu)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大凡出兵打仗,要了解对方主帅和将领的情况,然后才大凡出兵打仗,要了解对方主帅和将领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采取那些冒险的活动可以采取那些冒险的活动三国时,魏国邓艾翻山越岭,用绳子把士兵吊下悬崖峭三国时,魏国邓艾翻山越岭,用绳子把士兵吊下悬崖峭壁去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即使有百壁去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即使有百万大军,也可能要束手就擒。
而邓艾确实是摸透了蜀国万大军,也可能要束手就擒而邓艾确实是摸透了蜀国上下的情况,觉得蜀军不足畏惧,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上下的情况,觉得蜀军不足畏惧,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的所以,古代贤能的将领,能够用自己有限的兵力,去试所以,古代贤能的将领,能够用自己有限的兵力,去试探敌方的虚实,又能够根据敌方的强弱,来准确地估价探敌方的虚实,又能够根据敌方的强弱,来准确地估价自己的力量,因此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准确的判断自己的力量,因此对自己的行动作出准确的判断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大凡担任主将,都是通晓事理而后大凡担任主将,都是通晓事理而后才可以兴兵;了解情势以后才可以才可以兴兵;了解情势以后才可以交战;交战;懂得节制约束而后才可以指挥战争懂得节制约束而后才可以指挥战争通晓事理就不至于屈服,了解敌我通晓事理就不至于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势就不会沮丧,懂得节制双方的情势就不会沮丧,懂得节制约束就不会陷入困境约束就不会陷入困境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看见小利,不轻举妄动;见到小患,不惶恐看见小利,不轻举妄动;见到小患,不惶恐回避因为,小利小患,不值得自己去施展本领因为,小利小患,不值得自己去施展本领只有做到这一步,然后,才可以去对付大利只有做到这一步,然后,才可以去对付大利大患只有善于培养锻炼自己的作战能力,而又不只有善于培养锻炼自己的作战能力,而又不轻举妄动,才能无敌于天下轻举妄动,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忍耐一次,可以准备上百次的勇敢行因此,忍耐一次,可以准备上百次的勇敢行为;冷静一下,可以制止上百次的轻举妄动为;冷静一下,可以制止上百次的轻举妄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将强与吾角,奈何?” 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
方都是一样的有人问:有人问:“如果我方的长处,我拿如果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使用它,可是敌方将领不和我出来使用它,可是敌方将领不和我较量;我方的短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