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doc
27页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 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我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 阜阳五市纳入规划范围为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 和重点任务,将纳入规划五市打造成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撑轴 带、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推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 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 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 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 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 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 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以构建具有较强竞 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开展创新创 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协调联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坚持开放带动,完善开放平台和环境,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 和环境保护,建设环境优良宜业宜居的城市群;坚持民生共享,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建设中原城市 群和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 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陆续建成,与中原地区及沪苏浙地区畅通 对接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内陆双向开放合作格局加 速构建,生态屏障更加稳固,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纳入规 划五市“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常住人 口城镇化率达50%以上,全面缩小与全省和中原城市群其他城 市发展差距,与省内外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成 为美好安徽和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到2025年,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形成,综合实力 和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人口与经济集聚度进一 步提高,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与中原城市群 和省内外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二、重点任务(-)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格局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验,深入推 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和完善政府创新管理, 创新人才集聚发展机制,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强化科技金融对创新支撑作用,推动开放合作创新,扩大高校院所 创新自主权,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蚌埠为龙头, 阜阳、宿州、亳州、淮北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支持蚌埠市在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 新主体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大胆实践探索,争创国 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增强对皖北地区创新能力的辐射带 动作用。
鼓励纳入规划五市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 快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提升城市 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有关市政府等按职能分别负责)协同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面向区域内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鼓励各地组织科研院所、优势企业、 行业协会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建立多主体合作、多学科交融、 多团队协作的协同创新体,构建政产学研联合、上下游联通、 跨界融合的开放创新网络围绕“三重一创”布局创新平台,引 导纳入规划五市加快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 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支持 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成集技术、资本、转化、营运于一 体的市场化综合性创新孵化平台支持高等院校与区域内重点 企业、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打造中原城市群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高地 鼓励城市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加强科技资源共享 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应用,着力打造区域 协同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 委、省财政厅、各有关市政府等按职能分别负责)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在髙校 院所、龙头企业、开发园区周边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建设一批 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积极拓展“双创空间”,规 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争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支持 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 举办“赢在皖北”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开展“中原双创汇一走进皖 北”活动,推动青年、高端人才、返乡农民工等创业,大力营造 创业创新氛围支持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器与 科技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合作创新投融资服务, 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双创”企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技术 (产权)交易市场,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 技术交易模式推广合芜蚌人才高地建设经验,加大高层次人 才团队和紧缺实用科技人才创新引进力度,重点支持在区域内 城市开展创新和创业,夯实人才支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按职能分别负责)(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变革方向,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 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推广复制第一批省级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经验,重点支持位于产业链核心环 节、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 白的战略新兴领域重大项目,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 设,培育发展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
积极争取省“三 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发挥好专项引导资金、产业发展基 金等作用,重点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 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 能环保、现代中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引领带动 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力争纳入规划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值规模突破3000亿元,打造若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 息化委、省科技厅、各有关市政府等按职能分别负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融入国内外服务经济分工体系, 高水平承接国内外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 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 业,引领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传统农业区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 区大力推进区域性物流枢纽、皖北保稅物流中心、物流公路 港、城市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和上市挂 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展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积极把 握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发挥人口、农 业资源和综合交通优势,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 健康养老等生活服务业。
加快皖北乡村生态旅游体验区与农 林生态旅游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皖北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以 “淮河风情体验、涡河历史养生、宿淮(北)山水文化”为板块 的主题旅游区,打造自然风光型、历史人文型、文化创意型的 旅游精品和精品线路加快完善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业科 技、农村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 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农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政府金融办、各有关市政府等按职能分别负责)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粮 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等经营新模式,培育休 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加快国家级和省级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 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支持皖北 地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落实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 快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林网 建设积极开展安徽好粮油行动,实施放心粮油、主食厨房等五大工程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规模 化养殖,推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上市挂牌,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批全链条、大循环、 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 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省 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省粮食局、各有关市政府等按 职能分别负责)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互联 网+”行动计划,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大数据、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 改造,推动煤炭、化工、机械、食品、轻纺、制鞋、板材家居 等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 能效环保等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推进传统产 业绿色化改造,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推进资源 高效循环利用,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 装备需求,努力提升重要零部件生产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上 下游深度合作开展“强基强企强区”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 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省 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质 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市政府等按职能分别负责)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积极对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原城 市高能级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主导产业 突出、配套产业完善、企业分工精细的发展格局。
以能源、绿 色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协作和优 势互补,打造区域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重型卡车生产 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板材家居基地、轻纺鞋服基地、碳 纤维基地、铝工业基地、硅基和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基地强化 产业互补和联动发展,推进煤焦电化、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 工、现代物流等重点项目和企业间合作,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 大产业链加强与中原城市内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 资合作及人才资源互通共享,支持共同打造产业联盟,开创产 业合作发展新局面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 商务厅、省农委等按职能分别负责)(三)完善现代城镇发展体系推进重点中心城市建设积极融入沿陇海发展主轴,构建 太原一郑州一合肥发展轴,着力将纳入规划五市打造为中原城 市群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带支持蚌淮 (南)、宿淮(北)城市组群建设,强化阜阳、亳州都市区建 设,推进合蚌淮城镇带、沿淮城镇带、淮阜亳城镇带建设,引 导促进各城市之间统筹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有序竞争、联动发 展的皖北城市群支持亳州市建设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坚持改造旧城区与建设新城区并重,实施“南进、北调、西优、东 跨”城建战略,优先解决城市供水等关键性问题,做大做强现代 中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健康养生、农产品和食品加工等产业, 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打造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支持蚌埠、 阜阳市打造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 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 将蚌埠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中心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将阜阳打造成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和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支 持宿州、淮北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区域重要节点城市,加强宿州 市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将宿州打造成为区域性综合交 通枢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电子 商务示范基地、现代鞋服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 持淮北市资源型城市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 建设协调发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 和信息化委、省商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