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的理论探究.docx
9页大学生“道德银行”构建的理论探究施一满摘 要:大学生“道德银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创新,它参照银行的 运行模式,把学牛的良好道德行为转换成有形的“资产”,以“道德币”这一虚 拟币存入“银行”道德币”的多少意味着该生所做的志愿服务以及好人好事的 多少,同时学生凭“道德币”可以向“银行”中请帮助或享受相应的待遇本文 对大学牛“道德银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对其合理性的有所认 识关键词:道德银行;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收稿日期:2011-09-01作者简介:施一满(1970—),男,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 学副教授长沙/410083)*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大学牛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立项资助项目《利用“道 德银行”载体,创新大学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编号:10T12)研究成果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 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J2001 年9月,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公民基木道德规范2004 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 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大学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升大学牛的道 德素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 道德教育是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两者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 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要求道德教育既要以人为本, 又要高度重视时代特征和人的发展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道德思维方式、价值 观、规范、认知、实践等更趋复杂,传统的道德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正因为如此,本来是应当充满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性、没 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或说教,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模式中走 岀来”[]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当代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创新,需要寻求 一种合适的新载体道德银行”正是在创新传统载体和现代科技进步下形成的具有时代特 征的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仿照银行的形式,学生把自己在学校、社会、家庭的 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定的道德币,存入“道德银行”,如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将消费一定的道德币,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银行”对道德内化和个体心理的关注,目的是为了主体的道德内化和道德 自我教育,促使社会成员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能力,形成良 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建立完善的道德人格,这与党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也跟上 了吋代步伐。
大学生“道德银行”为道德主体的人学生提供了一个道德学习极佳 的场所,在道德学习过程中,道德主体掌握、理解与时俱进的道德知识,激发积 极的道德情感,践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过程正是道德主体知行合一、实 现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的过程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是“道德银行”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特定的经济关系决定了道德的形 成、发展、完善,道德依赖一定的舆论、文化、传统、习俗、信念等来维系它的 存在,是善与恶对立的社会心理意识、原则、规范以及社会活动等构成的理论体 系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揭示的:“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 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是说,道德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实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 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一一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 的伦理观念”[]这也意味着,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社会生活在人 们的思想、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等的综合表现,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 意识马克思主义同吋还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 关。
[]同吋,“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们表现为怎样的异化形式)、 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这说明,经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任 何思想道德教育都不能冋避利益关系,道德教育因此要正视人们的经济生活和利 益关系如果取得幸福的条件是社会所不能提供的,那么就缺乏必要的条件来维 持德性的存在,也就没有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权利和义务是辩证 统一的,相依相存的关系,它们存在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广阔的领 域之中同样,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更是如此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道德行为是与相应的道德冋报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冋报 具有促进道德进步的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回报从一个侧面实现了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某种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质上说,奉献与冋 报即是义务与权利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要是为义务而实行的[]从权利 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来看,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道德构建的两个方面,因此,没 有离开道德利益的为义务而义务的空洞道德正是基于这种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可以说道德冋报是人们的内心要 求,也是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必然要求因此,任何脱离社会经济 生活的道德教育都是空洞的、迂腐的,实践主体道德动机的超功利性与道德冋报 的功利性并不矛盾,道德境界的多层次性本身就意味着对利益的不同此次追求。
从这种意义上说,道德的行为给道德主体带来切实的利益是合理性和合法性的 道德建设是与社会的经利益关系的发展一致的,所以,利益激励机制就成为了道 德教育的最基本路径道德银行”坚持了道德的功利论与道义论的辩证统一, 创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践行的新路径,把上述市场因素融入大学 生道德建设之中从道德产生的社会客观性方面来说,“道德银行”坚持了功利 论以人为本的功利观即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体现着以人为 本的价值诉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道德实践评价的问题上坚持 了道义论,强调奉献、看重付出、落脚于内省在“道德银行”的构建中,大学 生以“支票”获得精神上的奖励,改善了当前教育体系中激励因素的不足的状况, 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它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 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因此,只有正确揭示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辩 证统一的关系,并按此规律去创设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形式、内容、目标,才会 取得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效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是“道德银行”的历史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就认为“德得相通”。
《卜辞》中的“德”和西 周文字中的“德”都与“得”相通,“德”即“得人”,即“德”者统治之意德” 在《说文解字》中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也就是说,“以善念存诸心中, 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内得于己之说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外 得于人之说也朱熹在《论语集注?述而》中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 不失之谓也即“德者得也”在中国伦理文化中,‘德得相通’具有德者得于道、德者 得于心、德者得于人、德者得于利、德者得于福等多重含义[]《礼记?大学》 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追求自 我道德的完善,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也不改变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 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 是崇道尚德的文化精神塑造了古人以信奉道德为人生首要的价值取向,对传统道 德完善起来很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道德看来,践行高尚的道德能达到愉悦的心 理状态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孔子说:“仁者无忧”,“知者乐,仁者寿”,“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理义之悦 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西汉董仲舒说:“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 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古人们认为,唯有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 在的道德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在高尚的道德践行中, 才能获得精神享受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只有人们在高尚道德情操的指引下,自觉践 履的道德,才能使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通向成功在古人看来,“德”是“得利”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途,而“得利”则 是“德”的价值追求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孝,利亲也”,“义,利也” [],他认为道义与利益是统一的,不是矛盾对立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由此可见, 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道德建立的必要条件是利益的获得,这是人们生活所必需 的同时,古人已认识到道德关系的发生 是以双方都有所得为前提的道德底 行为,事实上亦可使有此种行为者自己有利[]传统儒家认为,“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只要符合、遵守社会道德规 范的要求去做事,才能实现个人的功名因此,朱熹提出「正其谊,则利自在; 明其道,则功自在。
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陆九渊说得更 加透彻:“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侯有德,能保其 国;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中国传统道德认为,高尚的道德追求是实现幸 福的前提,同吋,道德也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以合乎道德的手段获得的 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尚书?商书?伊训》指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 殃”同样,儒家的“仁者安仁”以及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心得好报”、“好人 一生平安”等,都蕴含着人们对“德得相通”的认同德得相通”、积德行善、“德可生财”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髄,是“德”与“得”的合一传统道德思想家还十分重视道德冋报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协调作用如“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 []“赏一人而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可使天下之人惧,苟二事不失,自然尽美,” []等等,赏、鼓励、奖掖等成为社会机制据《吕氏春秋?察微》载「鲁国之法, 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 不取其金/孔子曰「煬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於 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可见,孔子也注意到缺失冋报的道德对社会道 德的巨大危害性。
顾炎武曾提岀“劝学奖廉”,他把礼、义、廉、耻看作是社会 的最高名节,对杰出者予以一定的回报,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些传统道 德思想对当代的大学生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三、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为“道德银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们格(Lawrence Kohlberg) 认为,学校德育课程包括良好的德育环境(隐蔽课程)和多学科整合(把道德教 育融入于历史、社会和英语等课程中),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思 想、政治、道德概念,发展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和道德选择能 力等在内的道德认知能力[]学校应鼓励个体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做出 自身的判断、决策和理性的道德行为他还强调以发展性和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 德育的基本原则,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为 每个个体都有自主建构道德认知的能力,所以,必须以尊重主体。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