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三书六礼礼仪_传统婚俗礼仪之回门,_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全攻略.docx
22页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三书六礼礼仪_传统婚俗礼仪之回门,_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全攻略第一篇:《中国传统婚俗学问》 中国传统婚俗学问 一、传统婚俗仪式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桔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假设属桔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 3.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假设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相互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办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展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居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居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居,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更加”,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祥瑞 7.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产之象征嫁妆除宝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三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8.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 行上头仪式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谐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办 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望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芳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打算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上头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并祝愿他们同偕白首 9.迎亲 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伴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假设要顺当接得美人归,必需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足后才开门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
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行自制花球〕 新郎顺当入门后,姊妹应以茶点款待兄弟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着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 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假设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行跪拜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愿〕 新娘打算两封利是,分别为威旺金及满堂利是,过门后交予家姑 10.出门 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 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 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行沾地的,否那么便会带来麻烦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伴,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终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1.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它长辈 12.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伴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 二、中国传统婚嫁禁忌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迷信,千姿百态。
但迷信归迷信再不信邪的人面对婚嫁,也免不了敬重传统,随俗一番下面的婚嫁禁忌,以供参考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因为传统认为 [ 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全部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肯定不行遇到床边,会不吉利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4、婚礼当日,新娘不行随意躺在床上,否那么长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 [ 不哭不发 ]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行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 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 三、传统婚俗典故 1、结发夫妻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不管男女都要蓄留长发那时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
所以,男子二十岁也称“弱冠”女子到十五岁行“笄簪子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岁也叫“及笄”可见“结发”一词原指男女年轻的时候当女子订婚后,即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主子入室,亲脱妇之缨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种礼仪是结发的变种,盛行于唐、宋以后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即元配夫妻,假设再婚,男方称续弦 2、交杯酒的由来 新人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依据史料记载,当时新人各持一片瓢饮酒,其意是两个至此合二为一,夫妻间有一样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更换成酒杯如今,交杯酒仪式已经和当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不管这个习俗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它的是相同的,象征着结永好,不分别,同甘共苦 3、闹洞房的由来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蜂拥下进入洞房。
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马上将马鞍抽去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火,俗称“长命灯”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那么把弓箭悬挂在墙上 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假如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样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则,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谨〕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那么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爱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居”的习俗,洞房之夜,喧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更加”;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来宾、乡邻、亲友不分辈份凹凸,男女老幼都可以会聚新居参加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居不仅能增加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祥瑞如意,兴隆兴旺 4、双喜字的由来 人们办喜事,总爱在门窗上贴个大红“囍”字,渲染喜庆气氛这一传统民间习俗,传闻是与宋代的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北宋抚州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期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才华出众,23岁那年进城赶考,在马家镇稍歇,饭后上街,偶见马员外家挂的走马灯上闪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的对子,明显在等人对下联。
王安石见了不由得拍手连称:“好对!好对!”站在一旁的管家立刻进去禀告员外,待出来时,已不见了王安石 其次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主考官见他机灵,便传来面试,指着厅前的飞虎旗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马员外家的上联,于是信口对上:“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他对得又快又好,主考官称赞不已 王安石考毕回到马家镇,想起走马灯对他的协助,便信步走到马员外家员外请他对对子,王安石信手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员外见对得又巧又工整,立刻把女儿许给他,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原来,走马灯上的对子,是马小姐为择婿而出的 结婚那天,正值新娘新郎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大喜,即命重开酒宴王安石那么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大“喜”字写毕犹未尽兴,便一挥而就又写了一个“喜”字,两个“喜”字紧紧相联,合成一个硕大的“囍”字,命人贴在门上,并高声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今,贴“囍”字的风俗便渐渐形成了 5、拜天地的由来 在我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拜天地,即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高堂。
这个拜天地的风俗是何时形成的呢? 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起先只造了一个俊美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由,但孤孤寂单一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