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姓名: 班级: 大向出品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1、迈入早期国家起源阶段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展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朝政治制度 ⑴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⑵形成:政治权力由“传贤”转为“传子”,家天下制度开头,宗族关系此后成为根本政治关系 ⑶地位:古代中国展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⑷制度:展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⑸特征: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3、商朝政治制度 ⑴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⑵形成: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与王权精细结合,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举行决策。
⑶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 ⑷特点: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操纵力有限; ②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重的神权色调 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 1 - ⑴背景: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⑵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务必供认周王的权威,承受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⑶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宏大地区,举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⑷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晋、卫、吴、燕、鲁等)、功臣(齐)、姻亲、先代贵族(宋、楚、陈); ②诸侯的义务:按照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⑸特征:①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②分封对象广泛,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且多分封在富庶和战略要地; ③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④权利与义务相联系,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关系的关键。
⑹作用: 积极: ①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渺远地区;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稳定了王权; ③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①各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操纵,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国力力日益强大,逐步蜕变为割据势力 ⑺分封制瓦解理由及表现: Ⅰ.蜕变:①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通过改革,发动兼并战役; ②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③遗存;汉初郡国并行,皇室分封一向延续到明清 Ⅱ.理由:①经济: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生产力进展,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急速进展; ②政治: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诸侯国力力日益强大,王权衰落; ③思想:诸子百家争鸣为当时治理天下供给了多种方案,为分封制瓦解供给了思想理论打定。
Ⅲ.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崇敬,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武王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礼乐征伐自诸侯/大夫出、陪臣执国命、三家分晋,礼乐制度的破坏等 ⑻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好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好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 ⑴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稳定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⑵目的:稳定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⑶内容:①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体系 ③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 - 2 - 隶属关系 ⑷特征:①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调配政治权力;②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是家和国的统一;③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 积极: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调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②有利于凝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导致特权思想形成,等级森严,重男轻女,任人唯亲; ⑹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②有利于经济文化进展;③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凝结力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⑺宗法制衰落的表现: ①贵族地位下降;②官员不再是世袭;③如商鞅变法中的“赏赐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⑻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原那么;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③思想观念:“忠”“孝”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创办、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气相处等;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 ⑼归纳总结 宗法制应关注的“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两对关系:①内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②外部: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个宗法形式:①家谱;②宗祠;③族规 四个重要观念:①“亲亲尊尊”;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男尊女卑”;④“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3、礼乐制度: ⑴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那么; ⑵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⑶作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达表) ⑵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里) ⑶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互为表里 - 3 -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布局,带有浓重的部落色调;③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系;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⑤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进展性 5、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的识别 ①商代附属国独立性相对大,商王对附属国的操纵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②西周各诸侯与王室的关系更为紧密,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灭六国的依次:韩(新郑)→赵(邯郸)→魏(大梁)→楚(寿春)→燕(蓟)→齐(临淄) 1、理由: ⑴经济: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养护; ②随着生产力的进展,井田制开头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⑵政治:①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抵挡; ②吸取诸侯割据教训,稳定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⑶思想: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2、背景:(1)春秋时期:①宗法分封制的原那么遭到破坏;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诸侯兼并战役频繁 (2)战国时期:①大国国君改号,展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②各国举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3、统一: ⑴条件:①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役,国家数目裁减即实现局部统一;②政治: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③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④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役使民族融合加强;⑤对外关系:秦国远交近攻的正确战略; ⑥思想:法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⑦个人:嬴政雄才大致,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 ⑵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 4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