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747983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47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英文标题】Group Membership: An New Approach to the Social Identity Event【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行动者群体资格研究:转型社会的实践与理论》(项目批准号:06JJD840001)的部分成果论文的写作和修改受惠于李康、何蓉和赵旭东等师友的指点和批评高明华、李娜、张春泥和刘爽同学也给予了有益的评论谨此致谢作 者】方文【作者简介】方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100871内容提要】面对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个体作为能动行动者被赋予或力图获得多元的群体成员资格,并建构或解构/重构多元的社会认同,以缔造动态而同一的完整生命这种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有其确定的思想史条件和历史脉络,并迫切地嵌入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以认同语义变迁为切入点,论文概要评论当代社会认同研究的困境基于群体资格构念,论文把个体生命历程中所遭遇的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过程归类为不同共同体的教化过程,尝试为超越现有的认同研究提供新方案。

      论文最后展现了群体资格路径可能具有的方法论意涵摘 要 题】分支学科【关 键 词】社会认同事件/群体资格/部分群体资格/认同政治/本真性【正 文】导论:社会认同事件人一出生,生命就成为战场生命的战场,曾经是分离的灵魂或身体蛮横的族权、皇权或神权,挤压卑微而无助的生存冲动作为不对称的争斗结果,灵魂受禁锢,身体被唾弃灵肉分裂的机体,终于演化为自主的不可让渡的自由行动者而生命的战场,则变成灵肉统一的肉身它历经波折,漫长而艰难,多维线索和多种机缘灌注其中在这种新形式的生命战场上,多元社会力量交互博弈,它们时而勾结,时而冲突,又时而媾和但它们都力图在行动者身上铭刻印记,型塑行动者的自我意象,争夺行动者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这些力量主要是以生物品质为基础的个体适应性的力量,文化/族群的力量,以党派政治为代表的民族国家的力量,以跨国资本、互联网络和共担的风险为代表的全球化的力量,多元宗教的力量,以及深潜在这些力量背后可能的社会排斥力量这些力量之间,并没有清晰可辨的界限,也没有清晰可辨的相互独立性和排他性它们往往还相互纠缠,构成复杂的社会力量结或力量场空洞的社会语境,不过是多元力量所构造的力量场;而所谓的结构对能动性(structure vs. agency),也不过是多元力量所构造的力量场和栖身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建构过程。

      行动者在生命历程中如何应对,让这些力量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使之成为建构独特的完整生命(the whole person)的资源,就是生命历程的基本难题人之命运,也因此具有一种崭新的历史形式: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对行动者动态完整生命的建构这种现象,可称之为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社会认同事件,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从人类历史中突现出来,物种共同体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或被卷入其中社会认同事件,也同样迫切地嵌入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迁,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变化,也不仅仅是不同型塑力量的此消彼长不断生成的新型社会力量,和原有的力量之间或有对抗,或有合作但它们都力图雕刻和改变所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诉求,也力图争夺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置身于其中的中国人,其社会行动的语境、认同建构的资源和行动逻辑,在发生可探测的深刻变化本文以社会认同事件为契机,以群体(成员)资格(group memberships)作为基本的解释构念,来和两类研究对话:认同研究和中国社会转型研究论文首先依次评论认同文献和中国社会转型文献论文对认同研究的评论,将尝试以“认同”(identity)的语义变迁为切入点,正本清源,梳理相关的研究脉络,挖掘已有认同研究背后内隐的或明显的共象即群体资格。

      而论文对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评论,则直面一个基本问题:社会认同事件为何以及如何镶嵌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对两类文献高度选择性的评论基础上,论文尝试揭示社会认同事件的逻辑过程和内在机制具体说,论文将以个体的生命历程为线索,试图解剖基本的社会力量对行动者的雕刻过程,亦即行动者不断参与不同的共同体,获得多元群体资格,并建构或解构/重构多元而动态的社会认同过程,以缔造其动态而同一的完整生命论文最后将讨论群体资格路径可能具有的方法论意涵一、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一)identity的语义演变:从同一性到认同1.identity:哲学上的“同一性”identity源于拉丁文词根idem,意即“同样的”,它从16世纪才用于英文中[1]911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A=A”即是“The Law of Identity”,它意指“人或物在所有时间及所有场合与自身等同”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及其推演的身心二元论,洞开了Identity的心理哲学意涵一个思考认真并能进行道德决断的主体或自我的意义,开始占据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中心;而身心的分裂又使一个统一主体的存在遭遇困境什么构成主体的本质特征,心灵还是身体?是否存在主体和自我在时空中的同一性?如果存在,如何进行论证和辩护?随后,洛克和休谟在各自的经典《人类理解研究》和《人性论》中,开始论证和质疑“自我的完整性”(the unity of the self)或同一性。

      基于常识,“同一性”很容易理解昨日之我、今日之我和明日之我,都是时间之流中的同一之我我昨天手头写字的铅笔,还是我现在写字的那支铅笔因为无论是我还是写字的铅笔,都还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但在心理哲学上,同一性可是大难题今日臭气冲天的太湖还是当年渔歌唱晚的太湖吗?当年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就是今天微软的比尔·盖茨吗?洛克主张个人同一性的存在,基于穿越时间的个人意识的连续性,而不是身体连续性或精神实体的连续性但休谟则质疑同一性宣称(identity claim),因为没有人或物在时间之流中是不变的和不间断的(invariable and uninterrupted),因此同一性只是基于知觉恒常性的类似性[2]面对同一性困境(identity dilemma),当代同一性理论家力图应对休谟的质疑,以完善洛克方案心理状态标准、身体标准和大脑标准作为现代方案来论证个人同一性的存在,但每一标准都有反例[3]波洛斯基则主张同一性是一组家族相似概念(identity as a “family resemblance” concept)他区分了两类同一性:严格的同一性(strict identity)和宽松的同一性(loose identity)。

      严格同一性,也就是休谟意义上的,也许难以辩护;但宽松的同一性,则可以构造拯救方案波洛斯基主张用历时同一性(diachronic identity)来挽救同一性所谓的历时同一性,也就是时间中的过程同一性,亦即确定对象多数关键特征的维持(a weighted majority of properties of relata),或包括时空连续性的多数关键关系的维持[4]在生命历程中,个人尽管有变化史,但在不同阶段,存在多数关键特征和多数关键关系的连续性,以维持时间中的同一性个人因此是过程性的存在经典哲学家对个人同一性的思辨,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理智解放的价值,同时也构成社会认同事件被讨论的思想史条件同一性思想有多重可推论的深远内涵首先,同一性意味着我一直是我,而你也一直是你所以,我和你是不同的,存在差异其次,同一性意味着我不臣服于也不隶属于你,而你也不是我的臣民或附属物在我们都有同一性的意义上,我和你都是独立而平等的;进一步,主人和奴隶之间,只有等级和身份(status),而没有各自独立的同一性可言第三,我和你的同一性的标准和来源,基于我和你自身的多数关键特征和关键关系的连续性①,不用再诉诸于我们身体外的任何尺度和权威,如领主、国王或教会,因此我和你都是自由的。

      哲学上的同一性思想,逐渐地被灌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作为桥梁,艾里克森在其中有本质性的贡献2.艾里克森:同一性危机从1950年代开始,identity成为英语社会科学中的流行词汇,这主要归因于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1950年出版的著作《童年和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因为这本著作的广泛影响,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等概念广为人知[1]914艾里克森主张,个体在生命周期中要经历8个阶段的人格发展,其中自我同一性作为核心自我同一性,源于内在发展的个体人格和个体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语境的互动过程在每一生命阶段,个体都有基本的发展任务,它们由一对矛盾所构成,依次为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罪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和完善对失望而积极特性的获得,即意味着个体在生命的这一阶段实现了基本目标,建构了自我同一性,并为下一更高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否则就是同一性的混乱或危机[5]79-127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的渐成性模型(epigenetic model),有开拓性价值第一,心理哲学中抽象的同一性概念,被具体化为心理学中的解释构念,以解释个体人格或自我的发展。

      第二,哲学上形式化的个人同一性概念,被艾里克森灌注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这就是社会语境镶嵌在个体的自我和人格之中,成为个体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基本资源宏大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语境,因为自我同一性,而与现实的个体及其活生生的社会行动发生关联艾里克森的智慧,洞开了当代社会科学家关注多元认同研究的空间第三,艾里克森系列著作的巨大影响,使“同一性”这个学究气的行话,成为当时美国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就如同拉康使经典精神分析的许多概念在1950年代的法国成为日常话语一样第四,尽管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还蕴涵着对自我完整性的依恋,但同一性危机和动态的同一性的阶段目标,使整体的单数同一性(identity)裂变为丰富而复杂的复数认同(identities)成为可能3.identity的裂变:从同一性到多元认同(multiple identities)无法考证从identity到identities的裂变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但因为identity裂变为identities,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身学科的理智脉络出发,就有可能来揭示独特而具体的社会力量如何雕刻在行动者身上,而型塑行动者相对应的独特品质,实质上也就是特定的群体成员资格。

      空洞、抽象而整体性的社会语境以及与之对应的整体性的自我同一性,裂变为独特、丰富而具体的社会力量以及与之对应的动态而丰富的多元认同Identity意味着绝对而排他的同一性,identities则意味着多元自我特征共时存在的事实,而这种事实绝对不能理解为多元同一性当代社会科学文献中的identity或identities,已经超越了哲学同一性和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原初意涵,“认同”是最合适的中文翻译②认同,亦即行动者对自身独特品质或特征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探究的核心;进一步,所有这些独特品质或特征,都可以理解为独特的群体资格认同的基本内涵应该有进一步辨析行动者在多元社会力量的型塑下有多元品质或特征,行动者的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行动者的多元品质或特征,都是自身对多元社会力量进行主观界定的结果,认同必然是主观性的;行动者的主观界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面向多元力量之间的博弈和权衡,认同必然是动态的;行动者的主观界定不是私人性的,它以社会共识和社会协商为基础,认同必然是共识协商性的,或者说任何认同也都是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行动者并不总是对自身的某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