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竞争力的流通视角.doc
4页城市竞争力的流通视角【原文出处】商业时代【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9【分 类 号】F51【分 类 名】商贸经济【复印期号】200406【作 者】姚红【摘 要 题】商贸论坛·应用研究【正 文】城市竞争力评价之缺憾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升温这些研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综合竞 争力进行逐项评估,使人们对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差异不仅有了质的评价,而且还为 这种差异的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应该说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理论贡献 但站在城市经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样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 对那些以流通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对于商业的产业地位,商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已经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 和实证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商业产业增长及其波动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从 城市经济的角度,详细论证商业的贡献,一直论著不多事实上,尽管对流通重要性 的认识已经从“无用论”发展为“有用论”,但对于这样的问题,比如流通在城市经 济中到底扮演多重要的角色、流通这一普遍存在,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其对城市 竞争力的贡献究竟几何,对此进行的定量研究十分有限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计量研究,在归纳解释城市竞争力各影响因素时, 列举了资本、外向性经济、文化、科技、政府管理、城市规模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 主要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而对流通的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一点还可以 从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证实因为该指标体系中仅有两三个间接 与流通有关的子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分散在其他指标中,比如重商意识就是文化竞 争力的构成部分,而不是流通力的组成部分另外,反映城市生产、居民生活质量的 一些主要指标,如流通规模、流通结构以及流通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也都没有得到体现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贡献进行量化评价的难度大,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们对已经融入生活方式的流通长期持忽视态度的一种无意识体现 在现实中,理论界对流通重要性多方呼吁,而流通理论专业研究队伍却日趋萎缩;明 明流通领域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聚集地,可是市场理论研究的重点却不断 偏离流通;城市生产、居民生活对流通高度依赖的现实,也没有唤起社会对流通理论 研究的充分重视这些矛盾反映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就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力评价 中对流通产业的“一般”对待从流通视角研究之必要强调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流通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充分 评价,这不仅仅是对如何准确体现流通产业在城市经济作用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是对 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有益补充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流通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有效测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主导产业定位不同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其竞争力的特殊来源及其构成,也有助于理解城市经济特色, 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为城市发展个性提供理论依据。
从世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从产生至今就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剑 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曾经把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归纳为以下几类:贸易城市,以商业 为主,商人是核心居民,也有手工业者;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手工 业者,与附近乡村居民交换产品;消费性城市,是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中心;农业性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领主或政治原因,该地区在法律上具有城市地 位从城市经济的产生过程来看,城市经济在本质上是商业经济,是“城”与“市” 的有机结合,“城”只是形式,“市”才是内容,城市只有建立在繁荣的商业交换活 动基础上才真正摆脱城廓的外形而具有市场交换的实质内容城市与商业的关系正如 马克思所说,“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这是理所 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 而喻的城市与流通的联系渊源已久尽管在城市的起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不同 的起源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如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阶级说、 集市说、地利说以及宗教说等在城市兴起的时间问题上,学术界意见也不统一,但 在城市兴起与发展的问题上,学术界却鲜为一致地接受了商业革命说的观点,即商业 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可以没有工业,但决不能没有商业,商业是 “与城俱在”的产业商业这一产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从实证中也可以得到论证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度重视商业的城市,如热那亚热那亚同它的最大竞争对手,例 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都不一样,它对较高的文化从来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兴 趣,文学和艺术对它也是毫不相干的它唯一的兴趣是贸易,唯一的才能也只是经商我国的城市因功能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例如,在 2002 年中国 200 城市竞争力排名 中,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上海与北京,前者是中国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后者是 中国的政治、文化、决策、信息和国际交往中心依据现有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 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的特定的经济区域,比如 CBD 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 上海的 CBD 发展最快、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据点,北京的 CBD 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 务使馆和北方据点这种城市内主要经济区域的功能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 的功能差异应当说,对这种差异的描述有助于解决城市功能的差异与城市竞争力之 间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相关的定量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研究可以从 各个角度进行,考虑到流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可以把流通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视角。
二、从流通角度探索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的理论,这既是进行城市流通力评价的 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有益补充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模糊现象,这应该说是与城市竞争力的理 论解释直接相联系的对于城市竞争力、城市产业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些概念, 似乎争议不大,但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发现其构成之间的差异例如城市竞争 力,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 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它由城市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构成其中, 硬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和结构竞争力;软竞争力包 括文化、制度、政府、企业和开放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他们把城市竞争力分解为政府 竞争力、内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竞争力前者实际上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后者是从城市竞争力主体的内部系统进行研究,是城市内主体竞争 力的涵义对于这两种分析框架,需要从理论上界定上述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另外,还需要对城市竞争力与流通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这包括:城市综合竞争 力的内涵及其构成,城市经济定位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与流通的 关系,以及城市竞争力提升中流通力贡献的评价等。
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 于进一步分析城市流通力,也有助于分析城市竞争力差别的具体来源三、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贡献的有效评价,既可以正确评价城市中商业的 经济地位,也可以为城市未来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提供理论依据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商业贸易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有增无减从古代城市 借助于在交通便利的各种产品集散地发展商业经济来巩固城市的牢固,到近代工业化 时期通过商业贸易发展促成了如伦敦、巴黎等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再到当代国际 性城市,如纽约、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以规模庞大的贸易为支撑,这些都表明发达 的商业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经济的象征城市流通是一般社会流通的集结点和中心,城市流通中心和生产中心是相互推动、 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达的商业贸易起着基础性作用, 但这一基础性作用应该通过什么评价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这里 涉及到如何评价商业经济的流通功能,如何看待像上海这样纯粹借助于贸易而迅速崛 起的城市的竞争力,如何评价像沈阳等工业城市的未来城市竞争力,以及在各城市的 未来经济结构中如何定位流通的规模与发展战略等问题不从理论上解决流通对城市 经济的现实客观作用的评价问题,就无法真正做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准确评价,也就不 可能真正重视城市经济中流通这一基础性产业的健康发展。
评价之构建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的特殊地 位,准确衡量流通力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提 供政策建议可以借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其中,被称为标杆测 定的方法不但能够评价和判断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找出城市竞争力高低的原因,而且 还能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应当如何去做标杆测定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实践、确认最佳做法,并为自己提出改进 方案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其首要功能是找到一个评价竞争力的标杆, 然后通过找出差距,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同时还提出改进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这种方法最早在美国开始应用,随着各国政府对其产业、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视, 它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变成了持续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制度化工具这种方法具体应用 到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主要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确定标杆测定的主题这里的主题为某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这一主要因素的作用确定标杆测定的对象和内容根据上述主题,标杆测定的对象应当是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流通产业业绩最佳、 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城市标杆测定的内容通常由相关问题专家和实际操作人 士在事先召开的预备会议上确定。
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测定小组的组成人员需要根据标杆测定法应用的层次来确定考虑到城市竞争力 是地方政府层次上关注的问题,这里标杆测定小组通常由实业界人士或研究专家和政 府官员组成,其中政府部门人士主要起协调作用资料收集和调查首先收集相关调查城市竞争力和流通产业发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 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做法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调查城市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 各个调查城市间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做法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在明确最佳做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与最佳城市实践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 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 实施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组织实施将实施情况不断与最佳做法进行比较,努力达到最佳实践水平,努力超过标杆对 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