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娜悲剧根源的文学伦理学解读_张文静.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9137356
  • 上传时间:2019-10-2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3.3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安娜悲剧根源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张文静 内容提要: 安娜是托尔斯泰在 《安娜·卡列尼娜》 中塑造的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悲剧女性形象现在学 术界多数批评家都倾向于从道德批评的立场去解读安娜, 本文笔者将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探 讨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源笔者认为安娜最终走向毁灭是她不得不面对伦理和爱情的艰难抉择, 这是导 致她悲剧的引擎和根源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悲剧文学伦理学 作者简介: 张文静,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 Title:The Origin of Anna’ s Tragedy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nics Criticism Abstract: Anna is a tragic woman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who is shaped in Anna Karenina by Leo Tolstoy . Most academic critics now tend to read Anna from a position of moral criticism,while this paper at- tempts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ragedy caused by An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 cism. It shows that the difficult choice between love and ethic, which Anna will finally have to face, is the en- gine and the source of her tragedy. Key words: Leo TolstoyAnnatragedy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uthor:Zhang Wenjing,the graduate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han 430079, China) . Email: zhangwenjing925@ yahoo. com. cn 安娜是托尔斯泰塑造的世界文学史上的一 个悲剧女性形象。

      对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历来有多 重解读: 有人认为安娜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生活的 时代, 旧秩序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 矛盾, 有人认为是宗教式的婚姻制度与上流社会 虚伪的道德观念, 还有人认为是官僚机器卡列宁 的折磨和风流浪子渥伦斯基的打击, 众说纷纭, 莫 衷一是本文笔者将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 对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源进行探讨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以文学( 也包括艺术在 内) 为批评对象的研究方法或思维方法, 它的核 心是从伦理和道德的立场对文学的存在给以阐 释 聂珍钊 7)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 吸收 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 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 不仅要对文学史上 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 释, 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 描写的道德观作出价值判断 目前, 学术界大多数批评家都倾向于从道德 批评的立场去评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 歌颂 她敢于反叛传统伦理道德, 敢于向上流社会挑战 的精神, 肯定她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然 而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 安娜向现存的 伦理秩序挑战, 蔑视公认的道德准则, 以爱情为借 口放弃自己道德上的责任。

      因而, 文学伦理学批 评能让我们客观地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 即使对 她报以同情, 也不会像道德批评那样“超越历史 进入道德的乌托邦, 另外给安娜设置一种新的道 德环境和道德标准 ” ( 聂珍钊 邹建军 22) 一、 安娜走向伦理困境的过程 安娜的悲剧实际上是她不得不面对由于自身 行为所带来的进退维谷的伦理抉择, 这是引导她 走向悲剧的最根本原因 ( 一) 伦理与爱情的艰难抉择 卡列宁— — —一个机械呆板地在家门、 公门和 132张文静: 安娜悲剧根源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上流社会三点之间徘徊的老男人, 一个端着官僚 架势扮演 “温柔” 丈夫角色的“官僚机器” 他人 生价值的全部便是功名仕途, 加官晋爵, 完全忽视 掉了作为妻子的安娜的想法和内心世界且“安 娜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刚经历俄国农奴制改革不久 的时代一方面, 来自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势力仍 旧顽固, 对安娜的行为予以谴责; 另一方面, 新兴 资产阶级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的思想让安娜看到 了追求幸福自由的曙光 ” ①是他, 让安娜在爱情 与伦理中备受煎熬选择遵守伦理道德, 却违背 了安娜 “我是个人, 我要生活, 我要爱情” ( 托尔斯 泰 75) 的人生理想 , “人生存就要有价值, 否则宁 可死掉。

      激情、 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 质力量 ” ②选择追求美好爱情, 也就意味着安娜 不得不抛弃一切, 这里, 我们可以套用哈姆雷特的 经典名言: 维护伦理道德还是追求理想爱情, 这是 一个问题 ( 二) 安娜面临伦理困境的表现 文中有不少情节可看出安娜纠结矛盾的复杂 心理当她和卡列宁从赛马场回来时, 面对丈夫 指责她越轨, 毫不示弱 , “我爱他, 我是他的情妇, 我忍受不了你, 我憎恨你 ” ( 托尔斯泰 236) 句句 铿锵有力, 为爱至死不渝但第二天当她回家时 却由衷地害怕 他毕竟是一个好人, 诚实、 善 良, 在自己的领域里也很出色” ( 托尔斯泰 321) , 她受到伦理道德一次又一次地严刑拷打凡构成 她幸福生活的东西, 都受到了严厉的抨击, 安娜逐 渐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 内心的矛 盾不断升级: 一方面她执著追求个性解放, 不顾一 切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向上流社会挑战; 另一 方面, 犯罪的恐惧亦如幽灵一般时时萦绕着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难以磨灭的恐惧感、 罪恶感 越来越刻骨铭心就这样, 伦理和爱情的矛盾纠 葛始终折磨着她, 摧残着她, 吞噬着她的生命, 让 她处于绝望痛苦之中, 无法自拔。

      最后, 当她投身火车轮下的一刹那, 对世人的 诀别语是 “上帝, 饶恕我的一切” , 却不是“渥伦斯 基, 我爱你! ” 或“渥伦斯基, 永别了! ” 由此可看 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安娜乞求的仍是世人的原 谅和救世主的宽恕, 可想而知伦理道德观念在她 心中占有很大分量 二、 安娜走向伦理悲剧的原因 安娜为情出走,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真正爱 情, 却始终挣脱不了上流社会从道德、 宗教、 舆论 等各方面给她的精神枷锁, 让她痛苦地挣扎于爱 情和伦理之间死, 也就成了她的必由之路 ( 一) 上流社会的排斥与真诚个性的阻碍 即使安娜内心备受煎熬, 当时的整个社会也 绝不会为此怜悯她, 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难以容 忍其成员与正常秩序之间的冲撞安娜生活的彼 得堡上流社会, 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经 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的畸形 混血儿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 婚姻自 由, 同时又冷酷自私, 荒淫无耻; 旧贵族更是不顾 礼仪廉耻, 假仁假义, 与资产阶级狼狈为奸 ” ③如 此, 便形成了上流社会冠冕堂皇的社交原则: 人人 逢场作戏, 夫妻表面上情投意合; 背地里却勾心斗 角, 男盗女娼, 过着不为人知的双重糜乱生活。

      因 此 , “我要生活, 我要爱情” ( 托尔斯泰 75) 的安娜 让整个上流社会一片哗然他们对这个胆敢破坏 既定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 为了“卑鄙的情欲” 而 不承担家庭责任的 “坏女人” , 给予了强烈的谴责 与诽谤 ( 二) 风流浪子与官僚机器的双重折磨 渥伦斯基仅把爱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还说: “我想要得到的一切都已经得到了” ( 托尔斯泰 771) , 可见安娜的爱情能满足他的虚荣心他绝 不会为安娜放弃整个上流社会, 所以当安娜成为 束缚他的绊脚石时, 他对安娜由疲倦变得反感, 以 至于不愿负担最终选择逃离安娜为渥伦斯基抛 弃一切, 而渥伦斯基不但没有回报同等分量的爱, 反而还想方设法逃离安娜爱情的网, 这让安娜陷 入神经质的疯狂的猜忌中, 在猜忌中变本加厉地 向渥伦斯基发泄, 相互折磨, 一味的怨恨, 激烈的 争吵, 继而转为愤怒, 以至于最终变得无助、 绝望、 孤独而虚伪的卡列宁在得知安娜出轨后, 深感 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 而是安娜的所作所为使 他的名誉、 地位受到了损坏他没有与妻子同舟 共济, 找寻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 而是以家庭责任 和宗教道德为盾牌, 折磨安娜, 并拒绝同她离婚, 把她推向风口浪尖, 遭受上流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所以, 安娜的悲剧在于她必须要在伦理和爱 情中作出选择, 而她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又让她遭 到上流社会的摒弃, 加上安娜遭上流社会的排斥 成为渥伦斯基进军上流社会的绊脚石, 致使渥伦 斯基爱情的逃离, 失掉一切的安娜对人生绝望无 奈, 最终走向了精神分裂, 选择了弃绝生命 232世界文学评论2011 年第 1 期 三、 伦理与情感的永恒矛盾 ( 一 ) “人性复杂性”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性的发展归为三个阶段, 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也经历了三个时期, 即“自 然人” 时期 、 “社会人” 时期和“文化人” 时期 “文化人” 既要满足自己个体的需求和欲望, 又要 满足时代的各种要素的要求但事实上, 纵观历 史, 两者基本上是不可能统一的, 或者说很难在两 者间找到一个制衡点 现代哲学家认为道德行动力量的本质就是要 坚守他所处任何环境中的任何一个选定的角色 由出于生存考虑的个体组织而组成的社会组织, 其最初意图是以关系结构为依托组成家园, 但若 为此一切都必须组织化、 机械化的话, 那就是对 “人性复杂性” 的抹杀换言之, 人的社会存在需 要规范, 但人不能因为对规范的服从而舍弃自身 情感生活与欲望追求方面的 “关怀” 。

      ④ 托尔斯泰最初在塑造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时意 欲把她写成淫荡堕落醉心于情欲的女子, 但随着 小说的进展, 安娜竟跳出来与作者对话, 要求自己 设计人生 贝奇科夫等 58)这也就成就了我们 今天所看到的世界文学史上美丽端庄、 诚实勇敢, 洋溢着青春与活力, 举手投足间有股摄人心魄的 高贵气质的安娜作者的态度自然由批判转为矛 盾: 一方面托尔斯泰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 性; 另一方面, 安娜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在婚姻家 庭中的责任所以, 托尔斯泰对安娜既同情又谴 责他没有让安娜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 肯定了 她自我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但 最后又让安娜带着犯罪的痛苦走向死亡卷首的 “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 , “我” 想必就是作者托尔 斯泰一贯探索的那个永恒的道德原则, 即维护人 类生存与发展的善与人道 ⑤ ( 二 ) “安娜们” 的无奈 其实纵观整个世界文学,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 何国家,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还是追求个人情感欲 求都是一对永恒的冲突与矛盾曾被列为污秽淫 乱之作的 《茶花女》 反映了在道德体系崩塌, 人与 人之间失去伦理信任的法国, 一个出身贫寒, 却风 华绝代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 在社会道德与个体 道德的矛盾冲突中屈服, 最终在惨遭鄙弃后孤独 死去的故事。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 中的男主人 公— — —丁梅斯代尔— — —一个传递上帝福音的圣 徒, 却走进了基督教 “禁欲主义” 的禁区面对上 帝, 面对绞刑台上示众的海斯特, 面对那个刺眼的 象征通奸的 “A” 字, 丁梅斯代尔一直处于自我受 难中无法自拔真正的道德是生命的表达, 而不 是仪式的遵守最终, 他向众人坦诚了自己的罪 行, 在爱情与上帝, 即宗教伦理不可兼而得之的矛 盾痛苦中获得了救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