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地球和地球仪.doc
4页课题:地球和地球仪课型:新课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的基础知识,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分两大部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及经纬网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及其上的基本点线圈,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经纬网知识,第三课时主要是结合教材的活动新教材力争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亲历、强调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所以在第一课时对教材的处理上,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略——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及其上的基本点线圈在教法和学法上,改变以教师主讲的状况,让学生唱主角;用活动的方式,寓教于乐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采用直观教学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仪及其上的基本点线圈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求知精神教学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采用互动式教学学习方法:参与性学习教学用具:小地球仪若干个(一组学生一个)、大地球仪一个课前准备:将全班按课室座位分成七个小组,准备分组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平时,我们能看见火红的圆球形太阳,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能看见圆盘状的月亮,可是,有谁能看见我们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模样呢?这时肯定有学生会说:地球不就是圆形的吗?教师这时可以通过幻灯打出地球的卫星图片,并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在今天已经没有人会说地球是方的了,因为我们已经看见过许多关于地球的图片或照片。
但是在若干千年前的古人,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吗?现在就请同学们穿过时光隧道,进入不同的时代,采访几位当时的人,看看他们对地球的形状是怎么认识的(幻灯片展示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提出要求把握方向:由组长负责,分组看书讨论,时间不超过8分钟然后每组派几位同学上来发言,一位作为采访者,其他是被采访的不同时代的人,自己串词看看哪个组说得最好、甚至表演的最好,最后评选一个最佳小组现在各组开始学习新课】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规定时间到,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演)——重头戏(略)教师主持评选最佳小组,对其他组也加以表扬师:(小结)综合几位不同时代人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地方说”→“地盘说” →“地圆说” (幻灯片展示)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大、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越来越准确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将会更全面、更精确这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同时科技的发展,呼唤知识、呼唤人才,我们期待在座的同学能为科技发展作出贡献师:通过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它有多大呢(幻灯片展示问题)?这么大——比划乒乓球、篮球大小?请用数据说话(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板图P3图1.2,要学生上台填写数据),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能很快填出答案。
生:略师:你们怎么知道地球大小的数据呢?生:看书的师:除此外,还有什么渠道知道地球大小的数据呢?生:上网、图书馆、问别人… 师:这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在课堂师:地球很大,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一个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我们多少个中国的领土面积呢?(幻灯片展示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和中国的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让学生动手计算,以此加深对地球大小的认识)生: 约53个中国师:(转承)地球之大,使得我们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自己脚下的这块大地这给我们研究地球、了解地球,让地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让人类更好地保护地球,带来很大不便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解决呢?生:有可以仿照地球的形状,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做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师: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就是地球仪请说说你在地球仪上看到了什么?生: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的地理事物师:(小结)有了地球仪我们就可以方便地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了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地球仪,看看其上有哪些特殊的点线圈?(引出地轴、赤道和两极)并请说明理由生:略师:请同学上台在图中填出地轴、赤道和两极。
生:略【总结全课】师:请你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略(幻灯片展示板书)【结束语】师: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你是经线,我是纬线,我们彼此交织,编织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 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定义、内容、作用2、基本点线圈——地轴、赤道、两极教学反思: 由于我校初一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三个班采用讲授法,以老师介绍课本知识为主,间有学生讨论,教学中主要是注意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而在初一(1)班采用本节课教案,以学生参与性学习为主从课堂气氛来看,后者学生参与性程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反馈回来的效果来看,后者学生答题的积极性高昂、且内容广泛,包括课本外的知识;有的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方设法的找证据;有的大胆想象求证可见学生学习的方式改与不改,学习的效果差别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