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宁安市地方历史.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38380178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宁安市地方历史        镜泊湖湖畔历史文化名城 宁 安    历史渊源      一个民族在一个特定地区的土地、森林、江河、湖泊中繁衍生息并孕育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它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文书史籍,通过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传沿着、发展着随着岁月的流逝,久远的历史及文化越来越显得神奇和迷离但是历史的真实总是印刻和隐匿在自己的土地、森林、江河、湖泊之中 宁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翻阅印刻在宁安土地和森林中的史迹画卷,聆听隐匿在江河、湖泊中的春秋故事,去了解我们现代文明的根       莺歌岭上的肃慎人       莺歌岭位于美丽的镜泊湖南端东岩,西面临湖,南北两侧有房身河和松乙河贴身流入镜泊湖整个山岭由西向东逐渐升高,融入广袤的丛山峻岭之中莺歌岭的西端促入湖中,形成一面背山三面环水的地形特点,临近湖边的岭脚地段就是黑龙江省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莺歌岭遗址这里就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中国北方肃慎人繁衍生息所在地莺歌岭遗址的重要价值在《黑龙江古代简史》一书中,史学家有过论述认为黑龙江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并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有东部地区的新开流文化,西部地区的铜体好 文化、昂昂溪文化,东南部的莺歌文化。

      并以它们为基础形成了黑龙江地区最古老的诸族,即后来文献上记载的商周时期的肃慎,汉代的天余、鲜卑和北活沮人三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三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一支是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通古斯满族;一支是栖息在大兴安岭密林中和奔驰在呼伦贝尔摹上的东胡族;另一支是活跃于松嫩平原上的夫余族莺歌岭遗址通过出土实物生动地展示了先秦几千年北方肃慎人的生产、生活情形    莺歌岭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中外考古专家的注意1931年和1939年俄国人和日本人都曾到镜泊湖地区进行过调查,对一些地方还进行过小规模发掘解放后黑龙江省博物馆多次对镜泊湖地区、牡丹江沿岩进行考古调查,发现许多新石器时期遗址1963年对莺歌岭遗址进行发掘考古发掘报告对当时莺歌岭遗址状况有过详细的介绍:遗址临近湖边,因湖水冲刷,边缘形成断崖,崖上为50-200米宽的温坡地,都开为耕地,靠近北部为台地,再往上地势逐渐升高,生有茂密的柞树林遗址边缘的断崖高2-5米,断崖上暴露有大量遗迹和遗物,湖水退去后,临近断崖的湖底上散布的陶片和石器俯拾皆是不难看出遗址规模大、文物含量多这是江河、湖泊通过大自然的作用,向今天的人们翻开了3000多年前肃慎人在这里生活繁衍的生动历史画卷。

        1963年的考古发掘,共发现4座居住遗址和一处灰坑,分上下2个文化层居室成四方形,每边长5-6米,室内面积30多平方米室内四壁有15厘米是向内倾斜的室内正中有灶址和炕址依据这些发掘资料,有的专家绘制了肃慎人居室的复原图认为这些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建筑下部是圆角方形居室,上部由向内倾斜的木柱构成圆形屋顶,并于上部正中开口出入这与文献记载肃慎人“屋形似家,开口于上,以梯出入”的情形完全相同   莺歌岭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用品大多是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种类繁多陶器有陶罐、陶碗、陶盅和石镞其中石镞有5种形式之多,磨制精致,有三有形平底和三角形凹底,有柳叶形两面磨平和平面叶形中有脊的,还有长形带血槽的可见当时肃慎人箭镞的制作工艺是十分先进的,这些石弩就是向中原进贡的“木若矢石弩”的部件骨角器有骨针、牙刀、牙锥和鹿角锄的发现,说明他们的农业已经进入锄耕时期,而且比黑龙江流域其他地区都早   在莺歌岭遗址的一处居室址灶址南部党政军发现“5个完整的狍子和猪的头骨,排列整齐,保存完好这些“排列整齐”且又“保存完好”,摆放在居室“正中”的两种动物头骨,既不是生产工具,又不是生活用品,其可能与当时的某种文化紧密相关。

      在灰坑中还发现许多制作精美的陶猪和陶狗,这是远古肃慎人的手工艺术品陶塑,特别是陶猪有公有母,还有幼猪,形态逼真,生动可爱这些陶塑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省历史博物馆收藏文物是历史的再现,艺术是浓缩的生活陶猪集文物和艺术于一身,高度涵盖了这一时代民族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些可爱的陶猪和完整的头骨足以证明:“猪”在肃慎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满族的先民,也称之谓通古斯人难怪有的学者解释通古斯人为“善于养猪的民族”又有文献记载挹娄人“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其身,以御风寒时至今日满族的杀猪       菜仍然在神州大地闻名遐迩        经现代普遍使用的测定年代的方法碳14(C14)测定,莺歌岭遗址上层文化距今3029+/—90年,这正是我国中原商周时期而莺歌岭遗址的下层文化还可上推几百几千年的上古尧舜传说时代《竹书纪年·五帝篇》记载:“(帝舜有虞氏)25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汉人郑玄注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上述记载虽然带有一定的传说色彩,却都表明早在遥远的古尧舜传说时代,就已经有了肃慎人同华夏部落交往的故事关于肃慎族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山海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东晋人郭璞论证:“今肃慎国去辽东3000里……《后汉书》所谓挹娄国是也亚时“3000里”相当于今天1000千米正是今天长白山以北的宁安境内的镜泊湖和牡丹江中上游区域   在宁安境内与莺歌岭遗址同时期的遗址还有多处,如与莺歌岭相去不远的同一湖中的珍珠门遗址,牡丹江两岸的牛场遗址、大牡丹遗址等10余处唐代《新唐书·地理志》中亦有在渤海王城西南“30里”(约今10千米)有古肃慎城的记载虽然“古肃慎城”的遗迹已经无法找到,但宁安是先秦时期文献中最早记述的我国北方民族肃慎人生活、生产、繁衍生息之地确是无疑的       满族先民与木若矢石弩       满族先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称谓是肃慎,也是今天北方黑龙江流域诸族进入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后来,满族先民的称谓在文献中有了变化,汉晋时期称之谓挹娄,南弱朝时期称之谓勿吉,隋唐称革末革曷、辽金称女真,文献记载中的满族先民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但是都臣服于中原的朝廷,而且向上贡献之物——“木若矢石弩”却一直没有改变所有同的只是“”木若矢石弩”的大小和功能有了改进先秦时的木若矢石弩”“尺有咫”,汉晋时“箭长尺2雨,以石为镞”,南北朝时“长1尺8寸,青石为镞”,“毒药敷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

      那么“”木若矢石弩”是一种什么物什呢?查《辞源》得知木若矢石弩”是一种用木若木做箭杆、石头做箭镞的箭而这种木若木是北方肃慎故地所特有的一种灌木,它是优质的箭杆材料而用做箭镞的石头也是北方肃慎故地所特有的青石,也称黑曜石,非常锋利,这种石弩在莺歌岭遗址中出土的式样竟有5种之多木若矢石弩是当时满族先民的重要狩猎工具和自卫武器,所以成为历代朝贡物品   《国语·鲁语》和《史记·孔子世家》中都记有先秦周王朝铭木若矢石弩为“肃慎氏之贡矢”,并以此赐赠诸侯的故事文中说:“仲尼在陈,在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矢贯之,石弩,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蛮,使各以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木若矢石弩,其长尺有咫先王歙昭令德之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木若曰肃慎氏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分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这段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住了3年。

      一天,从天上掉下来一只样子凶猛的鸟,落在陈惠公院子里,鸟身上被木若矢石弩射中鸟身上的箭有三四十厘米长左右陈惠公不知道这鸟和箭的来历,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住的地主,并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熟谙历史掌故的孔子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中原周王朝与北方肃慎国的一段情结孔子说这只鸟来的地方很远,身上中的箭中肃慎国的木若矢石弩,这木若矢石弩是有说道的先前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后,通告天下边远的夷蛮各部都必须以当地名优特产做为贡品上献,用以表示自己永世臣服的态度北方肃慎国的贡品就是木若矢石弩周武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同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直到永远并铭刻木若矢石弩为“肃慎氏之贡矢”,用来分赐给下属异生诸侯孔子还说那时有一种规矩,就是分赐珍玉给同姓自家是用来表示亲近,而分赐夷蛮的贡品给导师姓下属是用来告诫不要忘了自己的臣属地位当时分赐给陈的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如果你陈惠公有兴趣的话,派下人去祖庙了解这件事,很可能会找到当时周王朝赐送的“肃慎氏之贡矢”陈惠王果然派人去查询,确实得到了用金盒子装着的周武王赐给的带有“肃慎氏之贡矢”铭记的木若矢石弩    从传说中帝舜时代“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到周王朝把肃慎国之贡矢用金盒子装起来赐送给异姓下属诸侯至春秋占国之后各时代满族先民以木若矢石弩朝贡中原诸朝,这其间还有飞鸟带矢坠落中原诸侯庭院之事,都说明“木若矢石弩”凝聚着北方满族先民与中原的不解之缘。

          宁安市城东乡东康村有一处很有代表性的早期铁器时期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叫东康遗址东康遗址是黑龙江省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出土过“”木若矢石弩箭代表是用桦树皮制作的,箭袋中有一束箭(木若矢石弩),但因时代久远,箭袋与袋中之矢已经无法拔离,现今存放在黑龙江历史博物馆中黑龙江省的考古专业人员于1963年和1973年先后两次对东康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共发现居住址4人、窑穴6个、墓葬一座和陶窑1个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3件铁器,还发现了一些脱壳和没脱壳的谷物据专家认定这些谷物是粟和黍《东康原始社会遗址发掘报告》认为:东康遗址是牡丹江流域重要的原始社会遗址之一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炭化粟、黍标本进行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695+/-85年,正是中国历史的汉晋时代从遗址面积之大,文化层堆积之厚,制陶工艺 及大量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与各种粮食出土等情况看,当时氏族部落已经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粟黍的大量出土在牡丹江流域尚属首次,它不仅是研究当时农业生产的实物资料,而且还是研究东北地区谷物栽培史的珍贵标本东康遗址出土的石镰、穿孔石刀、陶豆都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中富有特点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它在牡丹江流域出土,说明几千年来,这里的古代居民就和黄河流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他们吸收了黄河流域古代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创造了本地区富有特征的原始文化,但和黄河流域文化始终保持一定的联系  东康遗址中出土的骨勾、网器提供了挹娄人从事渔业活动的物证出土的石磨盘和谷物验证了文献中关于挹娄人有“五谷、麻布”记述的真实性这里的挹娄人已经食用脱壳谷物,畜牧业除养猪外还有“好貂”及其养马和牛手工业除能纺麻织布外还有造舟船和采琢“赤玉”的本领据文献记载魏元景三年(公元262年)挹娄向曹魏政权进贡的“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这显然是挹娄人自己制造的以皮革、骨角和锻铁为原料的铠甲、足见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铁器制作技艺曹魏政权在接受挹娄贡品的同时,也回赐以锦、帛在内的珍贵物品,可见彼此关系的密切   《三国志·毋丘俭传》中还记述魏将玄菟太守王颀等“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到达现今牡丹江上游一带,中原大将到肃慎南界驻足之处很可能是镜泊湖边的莺歌岭、牡丹江畔的东康村,因为它们都是很大的原始部落,或者是后来史书上谈到的肃慎城总之这件事记录了中原王朝的军队首次进入宁安地区的史实这不能不给当地的挹娄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同时也扩大了挹娄人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这不能不对后来渤海国乃至清王朝的建立有浣的影响。

      史载北魏时的满族先民勿吉与中原的来往更加频繁,使团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多时竟达500人,一次进贡良马多到500匹由于同中原地区的效联系不断加强,也促进了勿吉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总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