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末期经济.docx
3页论清朝末期经济宫成 2009201771 09 级商学院贸易经济二班清朝末期,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有着“末代皇帝”般的理解与印象,但是,清朝末期的经济真的是如此的孱弱吗,与之对应的政治文化也是如此的不堪吗我认为不然现实变化:在经济总量方面,按中日英美四个国家 GDP 占世界的比例,1870 年,中国占 17.3%,而日本、英国、美国仅分别为 2.3%、9.1%、0.9%到了 1900年,中国的比例为 11.0%,落后于美国的 15.8%,但依然领先于日本的 2.6%和英国的 9.0%从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来看,1860 年中国与英国相当,分别占 19.7%、19.9%,远高于美国(7.2%)和日本(2.6%),1880 年,英国制造业将中国落在后面,但中美的差距却并不明显直到 1900 年,中国(6.2%)才落后于美国(23.6%)、英国(18.5%),但依然高于日本(2.4%) 从 GDP 数据看,清末中国绝对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虽然不能跟英国相比,但即使到了 1900 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依然高居日本之上,是世界至少是亚洲强国之一 在经济结构方面,清末的中国尽管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和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现代资本主义初期社会,但是经济结构仍然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模式,仅有的工业发展基本是以军工为导向,甚至在 20 世纪初国民经济几乎全部为入侵的列强控制 ,已无经济自主可言。
然而与此同时,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日等国,日本的殖产兴业建立市场并牢牢由国家主导整个国民经济命脉,英美日在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经济结构稳步建立,经济水平快速增长,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道路政策变化: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长期奉行的政策,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更是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政府于 20 世纪初推行“新政”,实行奖励工商、振兴实业政——1903 年 9 月 7 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政策变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是承认与鼓励经济自由,特别是与传统中国的封建专制经济相比较而言 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 “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尽管面临着清政府 自身腐化的统治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但大体是朝着 经济自由这个方向前进的 而与经济开放相对应的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 架构也开始建立,如 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建立 ,为中国的前途带来一丝光明。
思想变化:清朝末期,随着西方侵略的加剧,一些有识之士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开始介绍西学,由此,西方学说开始传播 , 《海国图志》 、 《天演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传播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使原来拘于一隅,抱华夏中心观念而不知世界之大及各国方位的中国人,不仅知道了地球为圆体,有五大洲和许多国家,而且了解到一些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情况,从而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的情况有了概略的认识其次,由于西方侵略者首先以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其先进武器的威力使中国人感到震惊,所以,他们大都注意介绍有关西方轮船、火炮等先进军事技术知识最后,他们传播了各国的政治、宗教、教育、风俗、社会制度等内容西学的传播一改过去鄙视外国为蛮夷,为化外之地的陈腐观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方向洋务思潮与维新思想更是为清朝末期带来了新的希望洋务思潮包括“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说 “西学中源”说是“西学源于中学 ”的节略语洋务派在引进外来文化时,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往往强人就我,使之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以便能为国人所接受正是在这一点上,“西学中源”说构成了洋务思潮的一个重大理论支柱。
中体西用”说,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简称 “中体西用”是洋务思想体系的核心中体西用”的思想打破了中学的一统天下,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一个缺口,对下阶段西学的大规模输入有筚路蓝缕之功维新思想包括重商思想、“君民共主”说甲午战后,维新思想演为彻底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政治纲领理论体系表现在敢于彻底否定传统理论,向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挑战,打击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敢于把批判矛头指向君主专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期实现 “大同”世界政治纲领的基本点是以日本为榜样,向西方学习,通过变法维新,让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参政、执政,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就经济现状、政策变化、思想革新而言清朝末期的中国无疑是处在一个穷途末路的大国 (Great Powers)的转型时期说是“大国” ,因为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 年才被美国抢去直到 1913 年,遭受了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和日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的破坏之后,中国的 GDP 仍居世界第二位 1950 年,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破坏之后,中国的 GDP 仍然仅次于美国、苏联、英国、德国,居世界第五位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的GDP,主要由农业、手工业构成,而工业所占比例可谓凤毛麟角。
说是穷途末路, 20 世纪初的腐朽昏庸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的前途命运处于生死攸关之处说是转型期, 清朝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虽处于封建政府与侵略列强的压制之下,但是,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已渐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与民主主义革命,为新中国带来了希望从清朝末期衰败的大国的经验教训中,我们不难得如下结论:晚清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仍是列强入侵殖民与统治昏庸无力结局说明,GDP 并不代表国力,先进的生产力比 GDP 更加重要,在当时而言便是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合理高效的经济生产结构,才是决定综合国力与国家地位的首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