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总结对孔子的评价(最完整最实用).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27435059
  • 上传时间:2023-1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0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前介: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正文:孔子的一生:1.学习礼乐(15 岁) "礼乐" :旧有的统治秩序(奴隶制度,分封制) 2,讲学收徒(30 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 岁) 官: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思考】未被采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 答案: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教 整理文化典籍 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探究问题】 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①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 ,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②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③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 ④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⑤ 世界意义: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欧洲启蒙思想 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1) 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 之"礼" ,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 , 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 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 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 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 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 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高考演练 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 ,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3,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有教无类 无类" 5,孔子曾周游列国 10 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 因是 3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选修四第二单元 A,孔子地位低下, B, 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C,受其它学派打击 D,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6,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孔子认为" 7,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 Xi:畏缩)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 "不学礼,无以立" ,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8,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C. 教育向民间普及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9,孔子曰: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 .造成 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10,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 "仁者,爱人" ② 贵贱有"序"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11,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这段材 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12,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