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的相关内容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4化学平.doc
7页请参考“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 衡(第一课时)”25-28页的相关内容拟定一篇关于该内容的教学设计详案教学设计详案要求如下1) 教学目标(2) 教学重点、难点(说明根据)(3) 教学方法(说明依据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特点和学情)(4) 简述主要教学过程(要标明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 环节)(5) 教学反思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 知识脉络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该部分没有要求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 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 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 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 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 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 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 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二) 知识框架化学反应:/不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一化学平衡状态(基本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f合成氨工业(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1、新教材注意以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 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2、本节教学可 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3、重视加强化学与社会 的联系具体通过合成氨工业来实现理论指导实际生产的具体应用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常识性的介绍化 学平衡常数2、通过对一些化学反应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 衡移动的原理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现象到实质的规律,再 从实质到现象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 通过引导学生对勒夏特列原理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 析问题的意识3、 通过实验室对:“ 2皿『^ MO, ”等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勒夏特列远 离预测和验证未知可逆反应的科学方法4、 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 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 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 通过“工业合成氨“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 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利弊三、 重点、难点(一) 知识上重点、难点1、 认识并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2、 认识并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形成对建立理想的化学平衡的实际要求3、 使学生通过对合成氨工业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并应用勒夏特列原理二) 方法上重点、难点对学生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四、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 复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概念及影响因素2、 预习课本知识,思考“活动•探究”的实验方案。
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五、 教学过程【媒体显示】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 气中废气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引入】以上讨论都是围绕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展开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 会设计到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呢,显然不是,有些反应一旦发生就会进 行到底,而有些反应最终实现的是平衡状态,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这种反应进行 讨论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如: N2+3I12 2NII3+Q N2042N02 - Q不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可看成正、逆反应的趋势差别很在,反应“一边倒”正、逆反应是相对的:N2+3H22NH3 2^3^=^N2+3I12【设问】: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剧烈地化合生成水,电解水时又 可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不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什么?【设问】:可逆反应能否进行到底?(不能),因而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 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练习】:1. 可以说明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P +Q R + S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的 是( B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P和S生成速率相等C. R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D. P、Q、R、S的物质的量相等2. 在1大气压390C时,可逆反应:2N0? 2N0+02达到平衡,此时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出密度的19. 6倍,求NO?的分解率。
答:34. 6%)【板书】2、化学平衡状态: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 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特点:“动、定、变”%1 反应物与生成物处于动态平衡,V正二V逆%1 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一定,百分组成保持一定;(或说反应物与 生成物的含量保持一定)%1 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即被破坏,发生平衡移动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动态平衡的含义,还可以引用适当的比喻例如: 当水槽中进水和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槽内水量保持不变;当商场在一定时间里进 出人数相同时,商场内人数保持不变等板书】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状态是与外界条件有关的外界某种条件改变时,使正、逆反 应速率不等,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的百分含量(或浓度)也随之改变,原来 的平衡被破坏直到建立新条件下的另一种平衡状态这种改变的过程,叫化学平 衡的移动影响化学平衡的重要条件有:浓度、压强、温度板书】(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活动•探究】以FeC13 + 3KSCN为例说明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 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活动•探究】以2N02 N204+Q为例说明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商着吸热反 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4) 关于催化剂:因使正、逆反速率同等程度地加快,故不能使平衡发 生移动但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 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例1]对于可逆反应:2S02+02 2S03+Q, F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为什么?(1)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2) 达到平衡时,S02、02、S03的浓度之比为;(3) 加入催化剂V205可以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4) 由于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同,所以改变体系压强影响化学平衡(缩小 体积);(5) 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所以 平衡向左移动解:(3)、(4)正确小结】其他几个问题:1. 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 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 间。
2. 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 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 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 学方法的训练3. 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 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4. 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 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 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0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 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0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 而是徒劳的作业:六、教学反思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处于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如: 课前的学生自我解读课文、课堂中的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归纳小结 (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论及注意点)、 概括总结(在讨论浓度、压强、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再概括出 浓度、压强、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的共性一一即勒夏特列原理)、概括提升、形成 知识规律(在学生通过习题演练与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的应用一一判断物质的状态、反应方程式的计量数、反应热和转化率)等方面, 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总结提高。
教师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乏使用自己的智慧如:制作多媒体课件,精选思考 练习题(思考练习的第2题,既可巩固知识,又增加了思维的容量,提高了学生 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个高潮又走向另一个高潮,激发了学习兴 趣……),把握课堂的节奏,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等4、课堂师生关系平等融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没有居 高临下的感觉,教师用语是:我们一起来探讨,我们一起来观察等由于有了良 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给予学生的是鼓励、引导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