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一桂楚黔山水册疑点辨析.doc
8页邹一桂《楚黔山水册》疑点辨析在近年一次陈列布展中,笔者见到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雍乾时期翰林画家邹i桂的《楚黔山水册》册页,所绘内容为湖南和贵州风景名 胜,以贵州景点为多欣赏时,发现画中诗句有错别字,于是便作了一番 查证笔者对邹一桂的书画风格不甚了解,一时也找不到邹氏英他书画作 品比对,只是通过册页的序、跋、印奄、题识并结合地方文献作辅助查考, 却又发现了诸多疑点冒昧撰写成文,以供收藏爱好者参考《楚黔山水册》《楚黔山水册》,纸本,纵32.3厘米,横32, 7厘米,木板封面邹 一桂(1686-1772年),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江苏 无锡人,雍正丁未(1727年)二甲进士第一名,乾隆朝累迁内阁学士、加礼 部尚书等职曾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六年(1741年)任贵 州学政赴任期间,多次游历楚黔山水,深有感悟,并将所识倾于笔端《楚黔山水册》据称便是他的山水作品1960年,北京宝古斋鉴于此作地 方文化价值突出,特转售贵州省博物馆此本原无名称,该名称是贵州省 博物馆根据内容而定出又因此本额题有“山水观我”四字,而邹一桂在 自序中也以此四字来点明作画的中心思想,故而又有人称之为《山水观我 册》。
全本内容依次为额题、自序、22帧山水图页及张鹏种、郑珍、窦奉家 各人一跋,以蝴蝶装装裱成册额题为“山水观我”篆书,分两字一页, 无上下款题,左右下角铃有三枚押角卬右下角为“晋隋唐琴斋”朱文长 方章,左下角两枚朱文方章、上为“山东夏大”,下为“幻馀室”,应都是 收藏章,出处不明自序一帧,行楷书写序中将册页來历交代得十分清楚,并尤为强调 “山水观我”的主题思想22帧册页前五图写湘西景色,余皆描绘贵州风光图中题有五言、七 言诗一二首至七八首不等,个别是题文每幅画都铃有一至三枚作者印章, 除少数印文模糊不清,能识出的有“一桂Z印” “邹生”“乙桂” 止卿” “原褒”“小山” “道侃后裔”等张鹏种跋右边已残损,部分文字漫滤难辨跋中“盘江恕浪亦平潮” 句不通,应是“怒”字错写成“恕”,又有“移得蓬壶……"两句中似有 一句衍文张鹏种,字天飞,号南华,雍正丁未(1727年)进士,授检讨, 乾降时仕至詹事诗才敏捷,善山水郑珍跋为两首七绝,第一首尾补一 “绿”字,未作任何说明冇人认 为是改首字Z错从郑跋中推知此册约在咸丰九年(1859年)为蹇子振收 藏蹇氏名诜(一作铳),字子振,生卒年不详,贵州遵义人郑珍(1806 1864 年),字子尹,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举人,著名经学家和古文字学 家,著述颇丰。
窦奉家跋是七言长诗,没冇吋间款窦氏生平不详,《续遵义府志》(民国)仅载其咸丰六年任遵义知府,咸丰十年又任一年历史上对此册页的相关记载历史上贵州经济文化相对滞后《楚黔山水册》作为京城大吏兼知名 画家的珍贵墨迹,加Z所反映的又主耍是贵州山水,因而长期以来就受到 贵州人或与贵州冇关的人士的密切关注,并在一些贵州地方志中详细记 载清人李宗防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太子中允职视学黔中,著有《黔 记》其中对邹一桂的这木画册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书云:“邹小山一桂自 作《楚黔山水画册》,笔墨精妙,题句皆关考证……此册于道光三年为 卓海帆少京兆所得海帆观余《黔中记》,遂以赠余,因全录其册中诗文 以资考证然而李宗防所记只有十二景,题目依次为:《鸡公岭》《涵碧 潭》《照壁山》《题东山十二景和潘橡亭元韵》(即贵博藏本的《东山》)《石 阡》《白水河》《飞云岩》《相见坡》《辰溪》《帮洞》《天柱县》《雪崖洞》, 与贵博现藏本的题目大多一致,诗文也大体相同,但仔细对照,许多内容 都冇差别比如,《黔记》中也载冇邹一桂的自序全文,两相对照,只是 个别字句有出入,却可引出很大的疑点一一李本是“得景十二帧”,而不 是“二十二帧S无独有偶,清光绪时,贵州遵义人黎庶昌也见到了邹一桂的楚黔山水 册子,而且指明就是在蹇子振处。
黎庶昌仃837-1898年),字建斋,近代 著名外交家治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与郑珍、莫友芝是海内公认的黔中 近代学术代表光绪十年(1884年),黎氏因母亲去世,返遵守孝,十三年(1887年)服阕,从家返京,以日记形式将沿途事情记述下來,编成《丁亥 入都纪程》,其中有云:“四月初九……至海棠溪,蹇子振诜亲家己遣人相迎,过江入重 庆……四月十三日,子振尽发所藏出示……,又有邹小山一桂《楚黔山水 小景》册子,画《穿石》《清浪滩》……凡二十二幅,各系以诗末冇张 鹏?诗一幅,郑子尹珍徵君诗一幅自来名人能画,罕有及黔景者,实可 宝贵今归子振,以黔画而依黔人,物亦所得,冥冥中殆有护持之者黎氏所记题目与贵博藏本大致相符,只是未抄出画中诗文但黎氏未 提“山水观我”额题和窦奉家的跋八大疑点从文献记载看,《楚黔山水册》似乎是一个流传有序的画册而有这 样背景的作品,也是很多收藏爱好者较为看重的不过也应注意,历史上 就冇一些造假者利用人们这种心理,迎合文献记载來造假,以便更冇迷惑 性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Z,参照文献资料并运用一些鉴定常识对这类作 品进行鉴别,就会给我们提供很多识别依据其一,李宗防只记有12幅,而另两个本子却是22幅,这是值得质疑 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正符合自序中说的吗?乾隆三年(1738年)作了《楚 黔十二景》,乾隆七年(1742年)回京后义作22帧画页但应注意,如果李 宗防所记是乾隆三年的本子,那它怎么会是乾隆八年(1743年)的序呢?如 是同一个本子,为何李宗防所见只冇12景呢?其二,不管是李氏还是黎氏都没有提到“山水观我”的额题,但是无 论从纸张、墨色和残损等情况来看,都与自序、画页是同时期的这个题 句提示了画册的中心思想,可以说就是全本的灵魂如果李、黎见到这个 额题,应该不会忽略不提另外,其品相也令人乍疑在这幅额题上,非 但见不到任何题款,上而的几枚印章也不是作者的印鉴再仔细观察,其 字儿乎每画都有填笔的痕迹填笔足中国书法之大忌试想,一位人家为 自己的得意之作题写深有感悟的句子,不用自己擅长的书体,却要一笔一 画的“描红”,并且完成后也小铃上自己的图章,这些都是值得怀疑的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额题是后人添补上去的,按理说也无可厚非,但 既然后加的,又何以会显I口,并且“I口”的特征与画页一致,而又不同于 所谓咸丰时的两幅显新的题 跋?这些矛盾,较充分地暴露出这个额题是 不真实的其三,《楚黔山水册》中有许多错别宁,这应该是该本中的一大疑问。
例如《东山》中“清风散炎高大”,笔者查一几部较大的字典,都术找到 “高大”字,它应该是一个错字,按词意分析,这里理当是“?R”字,“炎 献”是一个同义词组,很热的意思再看《白水河》中的“荒山钟鼓何铿 鞠”,“铿鞠” 一同不知何意此处应是“铿?”,这是一个固定词组,意为 “钟鼓相杂之声”乂有“飞云岩》,一首诗会接连出现两处错别字,“(山 赞)?癒毙闯伞拌锻妗保? “靡曼”写成“摩曼”,令人捧腹更有“天柱县” 中的“雉堞”的“堞”字,居然会写成“蝴蝶”的“蝶”书画作品冇笔 误虽是常见现象,但在一部作品中,尤其是一个大家的作品中,出现如此 多的钳误,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其四,《帮洞》中“于此邀浮丘”的“丘”字值得着重提出米因孔 子名丘,在清代为表示对孔圣人的尊重,因而写“丘”字是要避讳的雍 正二三年(1725年),上谕除四书赢经外,凡遗“丘”字都要缺笔或写“邱” 饱读诗书的邹一桂不可能犯如此大忌更可印证的是,李宗防的《黔记》 虽是抄本,却也知道在此避讳此类不知避讳的纽:漏也是书画應品中较为 常见的硬伤其五,据序中所述,这本册页是作者在壬戌(乾隆七年,即1742年) 还京后“乃追而图之”,但是我们发现许多画的时间落款与此说不符,有 的画是好几年以前的。
例如,《穿石》是“丙辰(乾隆元年,即1736年)履 端舟中脱稿”;《马嘴崖》是“龙飞元年仲春”古代,“龙飞”常喻为朝代 兴起或皇帝即位,此处应为乾隆元年;《涵碧潭》是“戊午年(乾隆三年, 即1738年)九FI;《雪崖洞》画上虽然没有创作时间,但在《黔记》中却 有“辛酉(乾隆六年,即1741年)深秋乂当瓜代……”句,据此可推测是 其创作时间在所有作品中,仅有《黔灵山》注明为“癸亥(乾隆八年)凉 秋补图”,与作序的吋间相符这些落款表明,这本册页是历年的作品 设想一下,画家根据数年前的阅丿力和感受进行创作,完成作品后,还要落 下几年前的时间款,并且分出元年、三年、六年等等时间,符合逻辑吗?其六,《楚黔山水册》与《黔记》所载诗文有如此多的差别也是令人 十分诧异的虽然我们还不能武断地就肯定李宗?P所持的本子就是真品, 但它毕竟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本子,而且两者对照下來,李本的错别字要少 些,大段掉句也只有现存本如果说李本有错误还可谅解,因为它终究只 是一个抄本,在抄写、印刷等过程中都可能产生错误;而设若《楚黔山水 册》是真品,其错误比抄本还要多,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还应注意 到,册页中的错别字几乎都在李宗防所记载的12幅中,另12幅几乎没有 错别字,这种错误的原因很值得探讨。
其七,《楚黔山水册》末尾有三跋,李宗?P的本子没有跋,黎庶昌的 记载只冇两跋,这也让人感到冇几分蹊跷张鹏羽中跋最早张与邹为同时代人,其跋与画幅同一时期,按道理 讲,张也是清初闻名的才子,如果李宗?P见到这个跋,应该不会只字不提 的同样令人生疑的是,这么一位本子写的诗句,也会出现别字和衍文郑珍和窦奉家的跋为同时,而黎庶昌日记中却未提窦跋,是忽略还是 未见?再看郑跋,也是冇一定问题的郑珍的书法作品在贵州流传较多, 民国时期,贵阳文人凌惕安先生编选有一本《柴翁书画集》,从中可看到 郑珍的行书秀丽流畅,章法严谨,而《楚黔山水册》的郑跋就显得较为粗 犷呆滞更可疑的是,郑跋中铃有“郑珍私印”和“子尹”两枚印章,在 郑珍的其他书画作品中也较多见用放大镜观察,就能识得跋中的卬款有 些似是而非,特别是“郑珍私印”,由于其笔画较多,更显得破绽百出, 刀法浅显,笔画扭捏变形为了掩盖这些毛病,将印款弄得模模糊糊,但 仍难遮其丑其八,印款是书画鉴定的乂一要素,《楚黔山水册》每幅画上都铃 有作者印章上海博物馆编《书画家印鉴款识》收录邹一桂100多款 印鉴,以之与画册中的印款核对,会发现许多问题例如,《穿石》《涵碧 潭》《黄绕山》等画中都铃有“一桂Z印”白文方印,与上博出版的印鉴 相比较,可见画册中的印款笔画生硬,刀痕软弱,仿刻迹象明显;《辰溪》 《马嘴崖》《相见坡》上的“乙桂”朱文方印,边宽1厘米,而印鉴却是 0.8厘米,字体部位也不太一致;《帮洞》《照壁山》都有“小” “山”连珠 朱文方印,两印款不但互有出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有的笔画是数条细线 组成,很可能是用笔画上去的。
等等问题,不一而足笔者认为《楚黔山水册》的真伪是冇疑问的,但要对该本作出科学判 断,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这里所作的疑点辨析,不过是以此 为实例,向书画收藏爱好者普及一些书画鉴定常识运用基木常识可在这本册页中找到许多疑点,虽然这样的鉴定方法不 很规范,证据多是辅助性的,但找出的疑点多了,或许也能起到吹糠见米 的效果,且这些方法更易掌握书画收藏爱好者在面对把握不大而金额又 较巨的作品时,运用这些方法找出破绽,即使不能断其假,但也不敢信其 真,从而使书画投资与收藏更加谨慎、稳靠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才是本 文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