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1.doc
7页04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017版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实验版课标:初中课标: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课共4目,分别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硬、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本课相关内容初中基本都有详细介绍,分散在初中七上11-15课本课的问题同样是内容太多,想一节课解决的话就必须突出重点根据课标要求,这个重点就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初无为而治是背景,汉武帝文韬武略是主要保障,两汉经学与东汉兴衰是其历史影响汉朝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教材没有具体论述,只是泛泛地指出是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事实上两汉时期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皇权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之间的矛盾。
世家大族的兴起同两汉经学(儒学)兴起密切相关,而经学的兴起又是缘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立意】立意一: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立意二:华夏文明的扩张汉代华夏文明向外扩张,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立意三:全国性文化立意四:合法性对合法性的追求【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时空观念:能够将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导入一:刘邦有一个重要的谋臣叫陆贾,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物,经常给刘邦在献策的时候就说《诗》上是怎么怎么说的,《书》上是怎么怎么说的,往往要引经据典,这个汉高祖刘邦就骂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乃公”是骂人的话,“乃”,就是你的意思,“公”,你爹,你爹我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你口口声声要《诗》要《书》,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啊?陆贾就跟他说了,陆贾说,你马上得之,不错,但是“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陆贾列传》为什么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呢?教学新课:一、汉初无为而治(5分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由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所曾经提出的这样一种观点:材料: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存在的统治,要有起码程度上的自愿服从性——马克思·韦伯韦伯把这种自愿服从性称之为合法性,也有人称之为正当性韦伯认为,任何政治统治要想得以维持,不仅需要通过暴力恐怖所带来的强制性服从,还需要社会成员起码限度的自愿服从,即起码得有足够数量的人在心里觉得这种统治是“适当的”、“正当的”从而是“应该服从的”,政治统治才能维持下去依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的途径有三个,分别是基于传统的神圣性、基于统治者个人超凡魅力、基于法理(依照某种公认的法则和理论) 的依据无疑,秦始皇具有个人超凡魅力,所以只有在他死后,秦末农民战争才会大爆发二世胡亥既没有个人超凡魅力,又违反了法理也就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原则,这就使得秦二世的统治存在着严重的合法性不足的问题秦朝的焚书坑儒,从它的实质意义上来讲,实际上它是企图用秦的本土文化或者就是那种法令的文化、律令的文化来对全国进行文化整合,或者文化统一秦朝文化统一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过于操之过急,还因为它的这种法家文化本身就缺少一种很有渊源的文化传统,所以东方六国人民并不接受。
代秦而立的汉完全继承了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然而,以刘邦之能力与见识,却没有完全继承秦的郡县制,而在实施兼行分封与郡县的郡国并行制这种郡国并行制既有对秦亡教训的反思,更多的则是刘邦同样无法使山东六国人民从内心里愿意接受“承秦之制”的汉法对于山东六国与关中地区不同的文化风俗,汉朝中央政府没有像秦那样试图用法家文化来整合、统一全国的文化,相反,它采取了一种不干预的政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为而治”刘邦选择郡国并行制,选择了无为而治,那么它就必须有那么一种理论,一种比较宽容的理论来证明他这么做的合理性或者说合法性,所以刘邦即使知道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也仍然要选择能够论证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在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氛围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产生了二、汉武帝大一统(20分钟)1、政治(出示图片《汉初同姓王分封形势图》和《汉武帝时行政区划图》) 问:仔细观察图片,我们有怎样的发现?预设答案:出现了州一级地方政府;郡国并行制被废弃;汉朝的疆域极大的扩张了,西城和闽越、西南夷等都被纳入汉的版图;问:比较这张图和前面的两张图片,我们会发现,原来的诸侯国不见了汉初曾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统治的封国体制是如何被破解的呢?介绍预设:学生介绍“推恩令”政策(初中有学过,简单介绍即可)讲述: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类似的举措还有设十三州刺史、重用酷吏等,另外,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与丞相为代表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中外朝制度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我们从这幅图上还可以发现,汉代出现了州一级的地方政府中国虽然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但始终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了解实际情况而中央政府往往被蒙在鼓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个州设一个刺史干什么呢?就是代表中央政府考察地方政府这样,地方官员就不敢随意欺瞒中央政府这也就意味着在削平诸侯国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另外,就是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在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由于汉武帝重用身边亲近的人,遇事先与尚书令、待中等商议好之后再交由丞相等执行,这意味着丞相原有的决策权被剥夺了,沦为了纯粹的执行机构这体现出相权的削弱和君权的加强讲述:最高权力的集中,使得汉武帝能够大举反击匈奴另外,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还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又对西南夷和南越用兵,将那里纳入汉朝的统治范围但是,这些举措极大地消耗了国力2、经济为了增加收入,支撑这种扩张,汉武帝加强了经济控制,请看下图:出示图片:讲述:这是汉代的五铢钱(可以介绍五铢钱的优点),在汉武帝以前,私人是可以铸币的,汉武帝怎么做的呢?出示材料:“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上林的三个机构)铸,钱即多,而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史记·平准书》“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同等)天子,其后卒以叛逆——《史记·平准书》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铸五铢钱呢?预设:削弱诸侯王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除此之外,汉武帝为了增加收入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有:学生阅读教材回答3、文化讲述:汉武帝时流行一种叫赋的文体,汉赋词藻华丽,极度的审美铺陈夸张,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问:汉赋在汉武帝统治时的盛行,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呢?预设: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统治者的好大喜功;讲述: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威胁、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加强经济控制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人们开始希望有一个英雄时代的到来,能够反击匈奴,能够让不平静的边疆稳定下来,甚至能够开疆拓土,实现帝国的完整的版图统一,这样一种情绪特点是黄老思想是很难于配合的于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董仲舒的新儒学就成为了汉代维护统治合法性的理论来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董仲舒的新儒学究竟新在哪里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即皇帝老子能够掌管天下,是受到天意的指示安排,所以天下就要归天子管辖。
请学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估计学生解释不会很通畅,只要解释的比较到位就可以,除非学生解释实在不通,教师可以不再解释)【教学设想】学生知道的不讲不会(进一步阐释这两句话天子受命于天,如果让你用一个英文单词来翻译这里的天,你是用heaven还是用god?(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翻译,不过选择型提问的好处是答案可控)对,是God,所以这句话我们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君权神授(板书)这就解决了君为何尊而且独尊的合法性天下受命于天子,也就是说天下人都要服从天子的权威,我们称之为君权至上教学设想】学生理解的不讲董仲舒公然提出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同学们,如果你们是汉武帝,你们喜不喜欢董仲舒?(学生应该会答,喜欢)是吗?那你们知不知道,董仲舒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汉武帝重用呢?你们知不知道,董仲舒甚至还差点被汉武帝杀掉呢? 【教学设想】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里就不能不提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了什么是天人感应呢?老师给你们讲两个故事,听完之后大家大概就能理解了第一个故事是愚公移山,愚公的行为感到了天帝,结果大山真的被移走了第二个故事是窦娥冤,窦娥冤死之后出现了六月大雪,三年大旱的情况这两个故事里,上天都感受到了发生在人间的事情,并做出的一定的反应。
如果人做好事,上天就降福;如果人做坏事,上天就降灾祸总之,天可以感受到人间的事情,然后就做出反应,这就叫“天人感应”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了解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天人感应,降低理解的难度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天人感应”呢?(这里要多让学生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总结)这样,董仲舒就给君主套了根绳子——让儒生们能借天的名义来约束君主,要不然有些天子他胡作非为了,你怎么阻挡他?那你就只好说:上天不允许这样做你看刮大风,发洪水了,这是对你不满意,你赶快改正吧同学们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汉武帝不待见董仲舒了吧教学设想】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检测学生对天人感应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天人感应的历史作用同学们,儒家本来就是创立最早的学派,又全面继承了周王朝的礼乐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又糅合了各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体系就具有了一种传统的神圣性;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皇帝蒙上了一层神圣的魅力和法理依据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大家普遍接受这一法理依据,这样老百姓就会从内心里自愿接受汉王朝的统治如何让大家普遍接受这个法理依据呢?董仲舒的建议是: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不符合儒家的经典,凡是不符合孔子的学说的,“皆绝其道”,都要把它们灭绝如何灭绝呢?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方针,在各个郡县建立学校传授儒学,既促进了各个地方教育文化的发展,无疑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问:汉代文化发展体现在哪里预设:汉赋;乐府诗;《史记》和《汉书》反映出史家的自信;医学;数学;造纸;三、东汉的兴衰(10分钟)中间可以用汉代乐府诗来过渡乐府诗中有大量反映民间疾苦的内容,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引出汉代社会矛盾的尖锐讲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那套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才得以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天人感应理论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迷信所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