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doc
8页长沙城市化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农 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综 合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载体,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实现现代化的两大驱动力量近年来, 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挥动, 城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从未来的发 展来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长沙的城市化率达 65.0%,长沙城市化发展将进入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对于城市 化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长沙城镇化发展现状城市化是从产业结构相对松散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初级 阶段,向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结构相对复杂的中高级阶段发展 过程城市化发展既有节奏性,又有连贯性,呈现出明显的阶 段性特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长沙城镇 人口达到455.55万人,城镇化率为65.0%,比2000年“五普” 提高了 1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03个百分点长沙城市 化水平不断提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 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多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 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2011年,全市 地区生产总值达5619.33亿元,十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 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4位跃升到第7位,科学发展为长沙经济 加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推动力2、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长沙按照“沿江建设,跨江发 展”战略构想,以湘江为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 长沙城市新格局正变得更加清晰2003-2011年,长沙城区面 积由2002年的556.3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的1909.86平方 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29平方公里扩展到306.39平方公里;城 市常住人口由595.46万人提高到709.07万人;城市房屋建筑面 积由6132.40万平方米提高到16619.6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面 积由1150公里提升到2173公里;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1.72 平方米提升到32.2平方米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长沙城乡居民收入保持 中部省会城市首位,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069元,比2002年增加18048元,年均增长13.0%;农民人 均纯收入13400元,比2002年增加9938元,年均增长16.2%, 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得到较大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2年的17.8平方 米增加到2011的32.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44.43平方 米增加到62.04平方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由 2002年的76.1%提升到2011年的96.2%城乡居民收入的增 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消费能力的增强,活 跃了城乡经济和市场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了 2125.9 亿元,增长 1&0%4、 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整治长沙坚持以“两型社会”建设 为契机,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人居环 境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由2002年 的6094公顷提高到2011年的10235公顷,年均增长5.9%,其 中公共绿地面积由1085公顷提高到2794公顷,年均增长 11.1%201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1天,空气质量优 良率达93.4%;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量143.2万吨,无害化处 理率达100%长沙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2005年的 1.03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64吨标准煤,降低了 37.9%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得 到了落实和覆盖201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 本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 155.34万人、140.75万人 和100.94万人,增长13.2%、2.7%和43.1%;年末城镇登记失 业率由2000年的3.5%下降到2011年的2.86%6、 社会管理成效显著2010年长沙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 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通过积极推行“综合性试点、项目化管 理”,在全国首创政府法制建设白皮书,建立了社会管理法治化 的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 将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通过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 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模式,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 效维护7、 城乡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发 展空间进一步打开长沙城市结构河东为主城区,星沙、河西 为次中心,市委、市政府根据“两型城市”发展的要求,提出了 以湘江为中轴,河东、河西两翼发展的战略,对长沙的经济发 展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大河西先导区自2008年成立,共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3400亿元;三年完成总财政收入525.1亿元,年 均增长37.6%;三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9.0亿元,年 均增长42.0%。
河西新城雏形基本形成,形成了河东河西比翼 齐飞城市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长沙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 年全市所辖四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二、长沙未来城市化发展走势判断城市化是一种产业支撑有力、主体功能明晰、资源集约利 用、综合承载能力强以及人居环境优的城市化,是一条既注重 外延更注重内涵、规模设计科学、职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 理的城市化道路现阶段,长沙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型 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不仅势在必行,而且 恰逢其时按照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 性规律,城市化过程呈现S形增长曲线,即诺瑟姆曲线根据 该理论,城市化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缓慢的 初级阶段,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和增长趋缓直至停滞的后期阶 段在诺瑟姆曲线上存在两个拐点:一个拐点代表城市化初期 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折,一个拐点代表城市化中期阶段向后期 阶段的转折,两个拐点所对应的城市化率分别为30%和70%左 右城市化发展遵循成长型曲线,起步阶段的进程较为缓慢; 当城市化率达到30%后,进程明显加速;到城市化率达到70% 以后,步伐又开始放缓。
长沙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城市化步 伐加快的动力机制应证了这一规律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 长沙的城市化仍将处于加速发展的后期阶段,预计直到达到 70%之后才会放缓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当心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 的“城市病”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口 5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的时候,“城市病”将可能是城市面对的首要问题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 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 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 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 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三、促进长沙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长沙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要在 阶段性规律上进行全面的创新1、 进一步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根据城市化进程开展多层次城市化,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 和切实可行的保障措號,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保证城市规划的 实施和延续性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将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 城市化相结合,集中型城市化模式使大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 分发挥,增加城市的集聚能力;分散型城市化能够充分发挥中 小城市的作用,也可以缓解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
但城市过 于分散,就会影响其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 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城市化,重点发展以中心城区为中心、 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格局2、 促进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系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 展要依据区域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协调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作 用以区域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以经济分工与协作为基础, 组成城市网络,充分发挥城市网络发展的作用城市网络内部 结合现有各城市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对城市网络实行职能 分工定位,使城市优势形成互补,融合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要注重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减小城乡差距3、 完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化发展必须要以产业的发展和聚集为支撑统筹产业 园区与城市发展,推动生产型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园区 承载和容纳能力;加强技术进步,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形成合 理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 行业盲目增长,促进经济向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 施,解决产业效益低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向产业聚集区网 络化渗透,加大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创造、 保护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创立品牌的市场培育运行机制和 社会服务体系。
4、 加强城市化加速期社会建设城市化进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调节利益关系,防止利 益分配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体制,重点保障最低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地区之间社会保障 的有效衔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鼓励居民参与社区重大决策, 培养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改革社会管理 体制,完善社会组织,帮助弱势群体参与城市经济活动,融入 城市生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城 乡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们享有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5、城市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长沙的城市化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对城市化进行统 筹安排,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加快自主创新 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 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提 升城市化的品质和内涵,通过集中城市化,使城市形态更加紧 凑通过推广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 提高城市交通出行的可达性注重城市生态格局的维护和公园、 绿化的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循环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城 市生活的宜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