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研究进展.docx
5页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研究进展 唐玉婷 朱宁宁【摘 要】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精神性后遗症,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和卒中康复都有严重的危害本文现就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从抑郁筛查、药物预防、心理疗法等角度展开综述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筛查;预防R743.3R255.2 A 1672-3783(2019)03-0263-01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其特征是卒中患者的一组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迟滞、易怒或冷漠国外报道大约33%的脑卒中幸存者患有抑郁症,累积发生率为55%[1];国内相关研究表明[2]PSD患病率为31.4%研究发现,PSD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因此,如何预防和降低PSD的发生率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本文就PSD预防现状作一综述1 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PSD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混淆且脑卒中后常伴随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失语和其他躯体症状可能掩盖抑郁的症状从而影响抑郁的诊断,导致误诊漏诊率高。
有文献调查显示,临床对PSD的误诊漏诊率高达50%-80%[4]目前卒中后抑郁诊断筛查方法,主要依赖临床症状诊断以及心理学量表诊断,用于抑郁筛查的工具很多,其中患者健康问卷-9项(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量表被证明在卒中后抑郁的筛查中信效度高,且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2 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以往研究发现PSD是由一般人口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共同造成的精神疾患目前相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人口学因素集中于年龄与性别方面部分研究认为[5],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出现抑郁,另一部分研究认为两者无差异性关于年龄与PSD之间的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有研究认为年龄与抑郁的发生呈正相关,也有多数研究中, 认为年龄与PSD并无明确的相关性[6]3 心理疗法在PSD预防中使用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心理支持疗法、放松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3.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信念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实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表明[7],早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对患者了解病情及促进康复很有帮助认知行为治疗的过程就是认知重建,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了解自身不良的认知和行为。
②积极进行健康宣教,通过采取自我控制、情绪宣泄等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③巩固和强化正确的认知然而,在大多数研究中[8-9],认知行为干预的周期及频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3.2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主要是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从而改善身体功能的紊乱常用的有音乐疗法,但该疗法受到患者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仅用作脑卒中心理干预的辅助手段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视、读书、绘画等活动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抑郁的发生3.3支持疗法 研究表明[10],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有关,即社会支持度越高,患者抑郁发生率越小家庭成员、社会团体、医护人员均是支持的提供者,通过建议、劝告、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达到改善自我功能和适应性技能的治疗目的,并且在良好的生活氛围中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其以積极的心态尽快恢复健康4 其他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预防性干预,除了药物和心理方面的干预,针灸疗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艾灸、穴位按摩)同样被证明对脑卒中后的抑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一项[11]以人口为基础的队列研究中共纳入8487例新诊断的脑卒中患者,研究者通过7年的随访表明,经常针灸患者可以降低52.5%的抑郁发病风险,从安全及副作用角度,针灸治疗均无副作用。
5 小结尽管先前的研究早就证明了预防性干预在降低PSD发生率和促进功能恢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临床上并没有将PSD的预防和治疗纳入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当中因此建议对卒中患者应及早进行心理疏导等预防措施,鼓励家属参与,药物预防尤其是抗抑郁药,建议在患者出现抑郁症状时立即给予使用预防PSD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协作,由于PSD的特殊性,单一学科诊治模式不能适应对其的有效诊治,有必要通过神经内科、精神科、康复学科等专科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长和护士建立卒中中心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断治疗同时由于PSD发病的阶段性和长期性,需要加强延续护理方面的研究,建立院内院外长期的干预模式参考文献[1] ZHAO FY, YUE YY, LI L, 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J].Rev Bras Psiquiatr, 2018, 40 (3) :325-334.[2] 岳莹莹.卒中后抑郁障碍的评估、诊断标准、风险预测及生物标记物研究[D]. 东南大学, 2017.[3] 王展, 石玉芝, 王安心, 等.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抑郁情绪表现特点的性别差异[J].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 (2) :8-11.[4] Berg A, Palomaki H, Lehtihalmes M, 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an 18-month follow-up[J].Stroke, 2003, 34 (1) :138-143.[5] 何燕, 胡钦蓉, 范玲红, 等.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 (4) :19-22.[6] 温进哲, 郝爱勤, 程华, 等.舍曲林预防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 29(12) :1406-1409.[7] 张为, 胡才友, 吕渊, 等.草酸艾斯西酞普兰预防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15, 37(10) :1397-1399.[8] 张向明.小剂量米氮平预防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11) :996-998.[9] 王巍, 牛素英, 董慈, 等.老年脑卒中住院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和治疗的依从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7) :1528-1529.[10] Tseng SP, Hsu YC, Chiu CJ et al.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n the Ability of Acupuncture to Reduce Post-Stroke Depression[J].Medicines, 2017, 4(1) :16.[11] 康黎, 高娟.首次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早期心理护理的预防研究[J].医药前沿, 2015, (25) :235-23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