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摆的研究》教学反思.docx
44页2024年《摆的研究》教学反思《摆的研究》教学反思1 本课以用摆做实验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典型的探究不同因素的对比实验结合单元目标和教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 1、通过用摆做实验,说出摆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观察钟摆和我们的摆的对比,推测多种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2、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实验数据的重复测量结果,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通过观察相同绳长不同长度摆锤的摆运动的快慢,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很重要,并且对新的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本课重点是: 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和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本课难点: 结合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方法,自主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本课的亮点在于对实验测量方法的改变和数据的处理 教材安排测量摆在15s内摆动次数,同时存在15s计时和半次怎么数两个问题,而且计时同学参与度不高所以本课借鉴李子组蔡垸老师的教学反思,更改为测量摆摆动20次所用时间,这样就误差就集中于计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并且对实验结果影响较细微的,摆绳长短的实验数据梯度也较为明显 另外对于数据的处理,因为实验中的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并且需要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并且能在理解误差的基础上认识到我们的实验结论所以我借鉴了一篇文献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趋势图法,利用误差对数据的影响具有随机性,而变量引起的误差具有规律性,通过趋势图的分析和对比来让学生在接受误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本课也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1.比如在组织教学时,怎样处理摆幅大小这个点 本来我的设想是把这个放到上一课,教材上本课第一幅图已经暗示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发现摆幅对摆的快慢影响不大,因为连续摆动的摆摆幅逐渐减小,但每十秒摆动次数相同,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给学生讲摆幅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摆在连续摆动过程的摆幅和起始摆幅在学生认知中是存在区别的,如果略过反而是对学生疑问的忽视,并不妥当。
然后我就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实验分工与操作以及实验数据分析的示例,让学生在演示中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分组自主进行摆锤轻重和摆绳长短的实验这样让学生的得到了锻炼,对这个实验的细节和要点也更清楚 但可能是我个人原因,这部分要讲的注意的细节和操作原理讲解较为琐碎,我总是觉得条理不是非常简明清晰,而且用时较长,老师讲解很啰嗦的感觉 2.最后一个演示实验的选材,最开始我用的是几个用胶带捆绑在一起的钩码,结果是可以做出来,但是由于钩码太重,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到它的重量,而且摆动过程中还会带动铁架台晃动然后我试了一下可塑橡皮,橡皮泥比较软不太好勾,而且要做得比较长也有点重,最后在唐老师的提议下,我用了比较轻、好连在一起,又很有实验效果对比的积木这个要感谢总是发现探索的唐老师对我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给我提了很多建议的我们的邓校长和凤凰小学的陈韵芝老师,我从上次集体视导到这次合格课,我的提升也离不开我们最认真最可爱的周更营的老师们,是周老师分享了用图片和视频演示方法,茶小何老师提出了真实对话,关注实验数据真实记录,还有提前剧透给我这节课很多要点的蔡垸老师,还有许许多多细节方面来自大家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我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神交已久,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跟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也要多跟小伙伴们交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搭建周更营的刘姝教研员,我会努力达到刘老师想要的效果 哈哈哈,为什么教学反思到最后说得像获奖感言,总之我觉得我还是有进步,但是进步还要感谢大家,而且我的提升量对比周更营老师们的干货分享量还是让我有些羞愧,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写啰嗦的教学反思《摆的研究》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用实验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实验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 15 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猜测——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更正猜测的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根据设计和实际教学情况,满意的是: 1、激发兴趣,巧妙导入 学生一般对活动有兴趣,利用这一规律我巧妙利用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像荡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老师收集的一些相关活动的图片巧妙地导入课题使学生感觉很自然 2、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出示不同的摆,同时提出有关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
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及时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让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一次又一次的猜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3、合作探究、求真释疑 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我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小组实验的数据分小组讨论整理实验的结果,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根据汇报的结果同前面的猜测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以前的猜测是对还是错体会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让所有的同学都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让所有的同学从探究中获得真知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4、适度拓展,升华教材 最后,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从图片中看到,摆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农业上、工业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我们的人生中也包含着摆的哲理从而使教材内容得以升华 三 . 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得到很多老师的指点,使我的这一节课越来越好也使我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虽说这一节课使我自己觉得满意了,但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怎样让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何减少实验中的误差;如何让所有学生更多的参与探究活动;如何变枯燥的科学实验为有趣的探究活动等。
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3 上完《摆的研究》这一课后,我的感悟是:教学一定要贴近实际,联系生活,走进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摆的研究》是一堂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课,我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观察到的摆钟出发,发现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开阔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推测出尽可能多的可能有关的因素,一一板书接着,暗示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推测,必须通过多次实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意熏陶,那我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推测,设计出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呢?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清晰的自主设计实验,并及时的要学生说出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我及时鼓励,及时肯定,我越引导,学生说得越细致,越到位,为顺利完成实验打下基础然后,水到渠成的是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也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对于有误差处,我还抽出时间让学生再次实验,直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严谨性最后运用得出的实验结论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摆钟走得太快或太慢,我们应该怎样来调节摆绳的长短,使得摆钟走得准确呢? 不足之处,因为有一个细节,事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没了解到位,引导时没发现,使得实验中产生了一些小误差,那就是有一部分同学做摆时绳子不会打活结,打得不规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摆的快慢的准确性。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4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
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一、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寻找减小误差产生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