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贬谪文学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doc
6页古代贬谪文学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囿于文本的分析目前已到了穷途末路,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机器学生”辛勤的语文教学换回的是辛辣的嘲讽和批判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人文精神?华师大的王晓明教授做了这样的解释 “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这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那是在上个世纪末重建人文精神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并且有着深广的时代背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科学技术的统治地位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反映在我们的语文学科当中,那就是追求使用,重思维,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忽视学生做人的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对学生缺乏人文的关怀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贬谪文学教学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最早的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赋《离骚》下至明清时期的作家,其中有一大批人,他们或忧民疾苦,与当权者政见不合;或待遇不公,才高遭妒,再加上他们有才华的人,都有点清高孤傲,卓然不群而大凡有点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人,总不会见容于当权者,他们或被贬斥,或被杀戮。
因此他们都有身世浮沉,怀才不遇之感尽管他们被无情地结束了政治生命,但他们文学生命的顶峰就出现在他们被贬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最有意义的一部分,就是这些怀才不遇的被贬斥者的文学我们姑且称之为“被贬文学” 就是这最有价值的古代贬谪文学,我们以往的教学忽略了它的系统性,尤其是忽略了它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过去我们太多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却很少提到贬谪文学作家借助文学真实流露的人性,人情的一面,一句话,过于强调了政治性,极端忽视了人文性这种唯理性的教学,学生能得到多少人文精神的培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呼吁中学古代贬谪文学的教学要从繁琐的文言串讲中走出来,从见文不见人的教学中走出来,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去教,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掠过时空的隧道,直接与这些人格高尚的人们对话,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去发展自己健康的个性,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目的 那么,古代贬谪文学作家通过文学所表露出来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关注自我生命与人生,关注社会与人民,守正抗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而这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爱” (一) 关爱国家与人民,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受儒家入世传统思想的支配,贬谪文学作家大多怀抱“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志向,也正是因为他们太爱国忧时,关心民生疾苦,才导致了他们的被贬,但是,即使在失职无位的处境下,他们仍然痴心不改爱国爱民情思以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这么说“忧国忧民忧时局”是他们最可宝贵,也最感人的一种品格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均名列唐宋八大家,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都有同样的被贬经历 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回宫供奉,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柳宗元,与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是王叔文革新运动的支持者,“后因用事者得罪” 俱被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们中的有些人出身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社会现实和个人见闻使他们立志要“为民请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早就写成了《策论》75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见,这些都像弩箭,直刺社会的黑暗,也刺痛了权贵们的心,为他后来的被贬埋下了祸根。
才高遭妒的代表是屈原,他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如此势必招致奸佞小人的嫉妒,尤以上官大夫为甚,几经他在楚怀王,楚顷襄王面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屈原终被贬斥另一方面,他又卓然不群,遗世独立,“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那样一个“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以称恶”的社会中,他又怎能不被贬呢? 但就在被贬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中,他们仍然自觉地,主动地背负起沉重现实的十字架,明知再也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政治舞台,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西汉的贾谊在被逐的情况下,仍时时关心国家的命运,《过秦论》总结亡秦的历史教训,想为汉代借鉴 唐代的李白作为一代浪漫主义诗仙,被贬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后来又说“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案,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 宋代的苏轼在《江城子》中,为国效力的心情又是多么得迫切! 这一串长长的贬谪文人的名单中,我们想让学生知道的是:爱国主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是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身,至死不悔的一片赤胆忠心。
关爱国家与人民,就不能仅以自己的荣辱为重,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心中时时装着国家与人民,就不会自己的处境为意了 (二) 关爱生命,积极有为 对于中国古代贬谪文人来说,他们对生命看得越重,由此导致的痛苦便越深越是执着于自我,便越是感到难以摆脱自我的焦虑与苦闷越是痛感于生命中时间的无情,无情的时间便越是给他们的内心以沉重的打击 所有的中国古代贬谪文人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生理时间,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就是说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但他们想通过现实中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生理时间的有效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从挫折中奋起,努力抗争,以自我的顽强拼搏,为生命的发挥效用开拓出一条道路 然而,贬所荒凉,穷山恶水的侵袭,使生命的生理时间可怕地缩短着,加上起复无望,生命耗费于穷山恶水之中,生命的现实时间也在飞速流逝更主要的是,前途渺茫,打击沉重,壮盛之年就这样缓慢而又迅速地度过,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衰老的心境 自我生命的被抛弃,被拘囚,乃至逐渐趋于荒废的感觉,始终啃啮着他们的内心时而被压抑,忧郁所捆,时而又想竭力去挣脱人的内心是受着怎样的一种折磨与煎熬呢? 让我们来举苏轼为例: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
曾被贬到黄州,密州等地其间留下不少作品仔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会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都是这么个思路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他算是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贬谪文人都明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受之于父母,我们更应献之于国家和人民因此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面对一切的灾难,不必苛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失去生命,更不要动不动就以生命做抵押,而弃之如敝屣要有这种意识: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与之相反,现在我们的孩子心理素质已脆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他们看来,生命如同儿戏,一点点小困难,小误会,小压力就会使他们觉得活着没意义,生不如死再加上他们怕吃苦,总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忍耐力极差近年来三番五次发生的自残,自杀,吸毒事件,真应该令我们猛醒了,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热爱生命,不珍惜时间?为什么他们那么怕吃苦?关键是对他们缺少反思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一条线段,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中间的那段路程就是人生可是到了有的人那里,生命变成了一条射线,起点是生,而终点没有了于是他们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时间有的是,何必去珍惜? 学习了这些贬谪文人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应该明白,我们的生命的生理时间是有限的,不可延长的,我们生命的现实时间是无比美好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奋发有为 (三) 守正抗争精神,追求独特的个性完美 任何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受到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影响然而,任何一位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必定努力追求与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只有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才能创作出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贬谪文学的主要内容,他们内心都非常肯定“信非吾罪而弃逐兮”,《哀郢》因此,在思想行为上,便更加采取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自信,自许,自怨,自傲,高扬个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呈现出一种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他们鄙弃流俗,对官场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看得更加清楚,并且采取一种批判抗争和进攻不妥协的态度就是在心灵倍受摧残,人格蒙受污辱的外力打击下,他们的狂放傲世和抗争精神更加表现的悲壮感人 屈原屡遭不幸,却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在《涉江》中说;“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其实,他也知道自己不幸命运的根源,“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可他还是要说“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唐代诗人李白被贬,曾经唱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古风》的悲怆之音但是,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又激愤地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所有这些贬谪文人,他们对封建社会腐朽势力表现出来的狂放,傲岸和抗争,无不展现出一种峻洁,伟岸,挺拔,崇高不可侵犯的阳刚之美他们用他们的人格给孟子的几句话做了很好的注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着他们的文字,我们立刻觉得摆脱了鄙俗,懦弱猥琐的庸人心态,以自信的勇气和信心走向悲壮而崇高的人生 时代在变,“正”的内容也在变今天,我们让学生守的“正”就是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充实而美好的精神的家园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制度下,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做“精神的奴隶”,他人的东西,流俗的东西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精神的家园一片荒芜,杂草丛生 上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有感于李白的精神,我问学生,他们身上有什么精神,他们面面相觑,四顾茫然更为严重的是,在一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还是“饿死事大,失节事小”的大讨论中,我们的一大半学生竟得出“饿死事大,失节事小”的结论 我们在惊叹学生太实用的同时,我们又感叹,曾几何时,激励着几代人成长的精神,在现代物欲与流俗面前,变得不如一张白纸。
我们学生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将何取何求,我们的社会将向何方向发展? 现在,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痛感问题的严重性,不说别的,综观历年来的高考中考作文题,俨然成了学生最后一道道德检测线,诚实,守信,助人,人格,良心,这些都是做人之正,但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非到高考中考去检测 守住现代人之正,并不用我们冒着生命危险,用一腔热血去抗争,与古代贬谪文人相比,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更要守住做人之正,重建精神的家园,不要迷失在尘嚣与芜杂之中 (四)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在家庭中,我们有了家庭价值;在社会中,我们有了社会的价值任何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自己存活的价值的人,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 古代贬谪文人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失败,使他们明白,他们退出了政治舞台后,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从此他们将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相信只要自己是一块金子,总有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