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保密知识--多项选择题.doc
8页2018年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保密知识(多项选择题) 1、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会同( )规定军事方面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A、外交 B、公安 C、国家安全 D、其他中央有关机关2、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 ) A、核心涉密人员 B、重要涉密人员 C、一般涉密人员 D、普通涉密人员3、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 ) A、同步规划 B、同步投资 C、同步建设 D、同步运行 4、我国保密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依据,由( )共同构成 A、保密法 B、保密行政法规 C、保密规章 D、其他法律中涉及保密管理的法律规范5、保守国家秘密工作应该实行的方针是( ) A、政治引导 B、积极防范 C、突出重点 D、依法管理6、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 ) A、绝密级不超过30年 B、机密级不超过20年 C、机密级不超过15年 D、秘密级不超过10年7、具有法定定密权的机关包括( )。
A、中央国家机关 B、省级机关 C、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一级的机关 D、县级机关8、下列事项中, ( )不得确定为国家秘密 A、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B、属于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C、已经依法公开或者无法控制知悉范围的 D、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公开的9、参加涉外活动应注意( ) A、不得带领境外人员到国家禁止其进入的涉密部门部位 B、同境外人员活动,谨慎携带国家秘密载体 C、须按事先确定的范围和口径与境外人员会谈 D、利用境外通信设施进行涉密联络时,注意保密10、保密法规定,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中负有保密管理职责的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玩忽职守”是指( )的行为 A、弄虚作假 B、严重不负责任 C、不履行职责 D、不正确履行职责11、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 )工作 A、确定 B、变更 C、解除 D、销毁12、机关、单位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坚持( )原则。
A、谁使用、谁确定 B、分级确定 C、最大化 D、最小化13、机关、单位的定密责任人是指( ),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的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 A、机关、单位负责人 B、文件起草人员 C、机关、单位负责人指定的人员 D、文件销毁人员14、机关、单位在定密过程中,对不明确和有争议的事项,由( )确定其密级 A、机关、单位定密责任人 B、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 C、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 D、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15、在国内传递涉密载体,可以采用( )等方式 A、机要交通 B、机要通信 C、邮政EMS D、顺丰快递16、涉密人员应当具有( ) A、良好的人际关系 B、良好的政治素质 C、良好的品行 D、胜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17、具有密级鉴定权的保密部门是( ) A、天津市保密局 B、甘肃省保密局 C、深圳市保密局 D、公安部保密办18、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保密检查过程中,发现泄密隐患,可以( ) A、询问人员 B、对有关设备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C、必要时进行保密技术检测 D、按照国家规定对有关载体进行销毁 19、保密宣传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 )。
A、引导作用 B、规范作用 C、推进作用 D、激励作用20、根据保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定密授权的方式包括( ) A、定时授权 B、主动授权 C、依申请授权 D、单项授权 21、涉密人员有( )的权利 A、参加保密教育培训 B、行使保密监督 C、获得补偿 D、要求配备保密设施设备22、关于国家秘密的变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家秘密“谁确定,谁变更,谁解除” B、国家秘密的变更应当由确定该国家秘密的主体负责 C、国家秘密的变更应当由使用该国家秘密的主体负责 D、国家秘密的变更可以由原定密机关单位的上级机关决定23、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 )等国家统一考试的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在启用前均属于国家秘密 A、大学英语考试 B、执(职)业资格考试 C、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D、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24、任用、聘用的境外人员确需接触、知悉我国家秘密的,应按照( )原则,报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A、谁主管、谁负责 B、集中报审 C、一事一批 D、方便工作25、保密工作的基本经验是( )。
A、党管保密 B、专兼结合 C、综合防范 D、攻防一体26、我国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 ) A、保密 B、绝密 C、机密 D、秘密27、工作秘密分为文件类、( )、内部管理类几大类 A、信息类 B、政务类 C、专项业务类 D、保密类28、个人隐私即“公民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是公民不愿公开或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个人身体或私生活方面的秘密信息”,包括( )等几个方面 A、私人信息 B、私人空间 C、私人秘密 D、私人活动29、涉密人员是个法定概念,其基本特征不包括( ) A、在涉密岗位工作 B、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 C、担任部门领导职务 D、学习过相关专业30、绝密级载体禁止( ) A、复制 B、复印 C、摘抄 D、汇编31、在实际网络通信中,存在( )三大安全隐患 A、计算机病毒 B、结构上的缺陷 C、漏洞 D、配置上的隐患32、涉密计算机不得( )与工作无关的软件 A、安装 B、运行 C、保存 D、使用33、实现不同网络之间信息安全摆渡交换的措施主要有( )。
A、使用一次性光盘刻录进行信息交换 B、使用基于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木马行为阻断、病毒查杀功能的“信息摆渡中间机”,实现不同网络专用优盘间的信息双向交换 C、使用基于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涉密信息系统管理、光纤导入的“三合一”导入设备,实现非涉密网数据向涉密网的单向导入 D、使用基于安全域防护的网关设备,实现秘密级涉密网与政务内网之间有条件的信息交换34、计算机泄密的主要途径包括( ) A、计算机电磁波辐射泄密 B、计算机联网泄密 C、计算机存储介质泄密 D、计算机工作人员泄密35、涉密计算机联网(指涉密网)后,必须采取( )等措施,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 A、身份认证 B、访问控制 C、审计跟踪 D、计算机屏蔽 36、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密防范手段包括( ) A、统一管理 B、信息加密 C、技术控制 D、信息清除 37、防止泄密的有效措施包括( ) A、掌握安全防范常识 B、利用正规平台下载软件 C、严控系统权限 D、妥善处理旧38、保密监管的对象通常包括( )等 A、涉密人员 B、涉密载体 C、计算机网络 D、涉密会议活动和场所39、保密检查的形式主要包括( )等。
A、专项保密检查 B、突击性的保密检查 C、技术性的保密检查 D、问卷调查40、保密工作责任制通常包括( )责任制 A、领导干部保密工作 B、保密工作岗位 C、单位集体 D、个人41、对于行为人的责任追究,主要包括( ) A、诫勉谈话 B、处分 C、刑事责任 D、行政处罚42、下列( )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安全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A、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B、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C、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43、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 )行为 A、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 B、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C、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D、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44、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应当遵守( )规定。
A、制作国家秘密载体,应当由机关、单位或者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保密审查合格的单位承担,制作场所应当符合保密要求 B、收发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编号、登记、签收手续 C、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者其他符合保密要求的方式进行 D、保存国家秘密载体的场所、设施、设备,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要求45、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 )手续 A、口头报告 B、清点 C、登记 D、审批46、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 )保密措施 A、根据会议、活动的内容确定密级,制定保密方案,限定参加人员范围 B、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的场所、设施、设备 C、按照国家保密规定管理国家秘密载体 D、对参加人员提出具体保密要求47、从事涉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2 年以上的法人,无违法犯罪记录 B、从事涉密业务的人员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C、保密制度完善,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负责保密工作 D、用于涉密业务的场所、设施、设备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48、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机关、单位执行保密法律法规的( )情况进行检查。
A、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B、保密制度建设情况 C、保密宣传教育培训情况 D、涉密人员管理情况49、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包括的内容有( ) A、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B、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C、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D、申请人的家庭情况50、保密工作事关国家的( )安全 A、政治 B、国防 C、经济 D、信息51、我国保密工作面临的外部形势包括( ) A、窃密目标更加明确 B、窃密主体更加单一 C、窃密领域更加广泛 D、窃密方式更加多样52、以下关于保密工作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无密可保 B、有密难保 C、与己无关 D、加倍小心53、我国现行保密法律制度体系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