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袁隆平手抄报Word模板.docx
1页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23-24] 水稻研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 [1] 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8]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9] ,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10]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袁隆平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 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23-24]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农技干部邓则结婚 [25]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水稻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