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体校对比与启迪.docx
17页国内外体校对比与启迪国内外体校对比与启迪中德体校发展历史比较与启示从中德体校制度创建历史来看具有同源性,两国均借鉴了前苏联经验从功能上来看,中德两国都成功复制了前苏联体校制度所发挥的功效,中德两国竞技体育都在体校制度的支撑下在短时间内创造辉煌的成绩从发展历程上看,前东德体校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同,在国家“体育促进计划”支撑下,前东德体校学生能获得国家高额的奖金福利、生活物质与工作安置特权,有国家全方位的保障作为后盾,体校学生以训练为主,导致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两德合并后,德国体校办学转型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前东德体校“竞技本位”的办学模式,全面实施了“平衡教育”办学模式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已经走过了 30 年,比柏林墙倒塌早了整整 10 年,但是我国体校办学并没有像德国一样,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而迅速完成转型截至目前,我国体校发展整体上还延续着传统意义上的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不相适应,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招生困难与出路狭窄等问题层出不穷,体校发展道路尚不明朗某些观点认为,我国体校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任务,应该使其自然消亡;又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应该扶植体校独立发展,保住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阵地。
中德两国体校的产生与历史作用极为相似,但是目前中国体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恐怕与两国社会背景有着较大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30 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如项目协会实体化、体育发展社会化、竞技人才培养市场化等方面进程缓慢相反,柏林墙倒塌后,前东德政府体育管理体制一夜之间融入西德以社会为主的管理体制当中,体校失去了“体育促进计划”的支撑,体校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有脱胎换骨的转型纵观前东德体校转型发展脉络给我国体校指明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体育体制深化改革,体校应该尽快回归教育轨道,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由学校负责体校文化教育,体育部门或项目协会负责训练竞赛相关工作,这样体校才能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德体校管理制度比较与启示德国体校管理情况考察发现,从体制上看,德国体校均归属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办学资质由联邦奥委会进行审批体校文化教学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学大纲与普通中小学完全一致训练竞赛工作则由相应项目单项协会负责从内部管理看,德国很多体校实行“三集中”制,据柏林体校校长介绍:“我们把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食宿合理安排在一起,三位一体,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这是前东德 30年竞技体育积累的经验,三集中有利于创造良好条件来开展系统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高效、专注地投入训练工作,创造优异竞技运动成绩” 。
柏林体校内部管理非常细致,据体操教练即公寓管理员 Ziebell 女士介绍:体校学生公寓楼共有 109 个床位,分为 5 层,每个楼层配备 2 个老师管理,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管理人员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照顾运动员的生活和学习每个楼层都配备洗衣房、洗衣机,用以培养运动员自己动手洗衣服的能力在公寓生活中,学生运动员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学习、互相关心,管理员引导运动员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同样,考察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采取集中学习与集中训练,一天的学习训练完成后,体校不提供寄宿服务,而是各自回到自己家里但是其中有 25 名尖子运动员实行“三集中”管理,这些运动员处于 13-19 岁年龄段之间,成绩达到国家少年队水平,在校期间学校专门派管理人员 1 名、教师 3 名、饮食负责人 1 名、宿舍看守人员 1 人对他们进行管理中国体校管理情况众所周知,中国体校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体育系统创建、由体育部门管理、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的独立事业单位系统,如前文所说,中国体校制度也给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校以夺标为办学目标,学生文化教育职能受到极大制约,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对体校学生的升学与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我国体校办学已经陷入了出口狭窄与进口萎缩等方面的多重困惑,体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运动员文化缺失所带来的种种矛盾,传统意义上的体校“三集中”办学体制开始走向分化,近 2 年干部培训班主办的全国体校校长培训班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现行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绝大部分都打破了“三集中”办学体制,采取“走读” 、 “走训”、 “网点办训”等多种形式的体教结合办学形式,学生文化教育基本上纳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中专制的体育运动学校还是沿用“三集中”的办学体制,文化教育依然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自 XX 年我国中专毕业制度改革以来,省级体育中专升格成高职高专,即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省级体校基本上纳入了本省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但是全国 200 余所地市级体育运动学校已经成为了体育行业中专办学的一种特有现象:教育部门不管,体育部门管不好,长时间没有教学评估,办学标准不一,办学资源匮乏,文化教师资格、培训与考评缺失,教学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6]总之,体校长时间流离于教育体制之外所带来的因果链锁效应直接影响到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这与体校作为我国奥运冠军培养主阵地的地位极为不匹配中德体校管理制度对比与启示从上文可知,我国虽然有很多体校已经实行了体教结合的办学形式,但是中德体校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却大有不同,德国体校明确规定纳入教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而在我国,即便是体教结合办学,体校主管部门还是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仅仅是负责文化教育工作,体校发展依然难以纳入我国教育的统一战略规划XX 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文件精神来看,我国体校办学离真正回归教育轨道或许还需时日中德两国体校均采取“三集中”管理模式,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德国体校归属教育部门,即便是三集中管理,一点都不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与我国以方便系统训练为目的三集中办学模式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另外,从德国体校内部管理的细节来看,既体现了“人本”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与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质,这与我国体校军事化管理与过度保障给学生带来的教育效应也是不一样的中德体校在管理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国体育管理体制所决定,德国竞技体育主要由联邦奥委会下属的单项协会管理,项目协会直接参与体校训练、竞赛等工作,而体校办学则由教育部门负责相反,我国目前官民二重性的项目协会主要主管国家队等高水平竞技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对体校业余训练介入不多,体校主要由当地体育部门直接主管。
即便有的地区实行“体教结合”,但是我国教育部门尚不直接承担“奥运争光”的任务,由于目标上的差异,仅仅通过“体教结合”,企图就能把我国体校办学纳入教育轨道恐怕还难以实现借鉴德国体校管理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改革深入,体校回归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我国体校应该打破长时间局限于体育系统内部单独运行的格局,尽快纳入大教育管理范畴,进行统一规划中德体校学生“进出口”比较与启示德体校学生“进出口”情况德国体校生源来自小学,小学学制为 4 年,就读于 3、4 年级的学生开始参加体育节、青少年运动会、校际运动会等各种赛事活动对于 9 岁儿童以上的赛事,单项协会将派出选才组成员进行观摩,发现有一定运动潜能,并且受过基础训练、能服从训练时间安排、符合所属辖区、完成小学课程、文化学习合格的儿童,经项目选材审查委员会同意就可以到体校就读目前,德国 16个州共有体校 39 所,体校在校学生为 11000 人,体校平均办学规模为 282 人,此外,德国有体育特色学校 100 所,相当于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校学习期为 5-13 年级,时间为8 年,相当于整个中学阶段在 8-10 年级之间以体育成绩为依据进行两次淘汰考试,第一次考核淘汰率为 5%,第二次淘汰率为 15%。
而到 10 年级中期,体校将举行一次文化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将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就读,经删选留下的运动员则进行“三集中”管理,以保证训练质量经过体育与文化的淘汰分流,留下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学习,毕业后 95%以上的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如田径等项目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在课余时间到单项协会国家级奥林匹克训练基地接受更高级别的专业训练,同时他们还要打工养活自己,当然少数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能得到商家的赞助对于足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成绩优异的运动员直接则进入职业联盟对于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则参加大学校运动队训练德国体校的社会影响非常好考察发现,家长认为这是一块社会净土,因为体校学生学习与训练时间紧张,很少有机会像普通学生一样有时间去接触斗殴、醉酒、吸毒等社会不良风气对于学生运动员,即使没能创造出良好的运动成绩,也会为体校生活而感到自豪,认为在这里学到了健身技能、运动技术,培养了组织纪律以及团结互助、与人友好相处的性格品质因此在德国,体校受到家长与运动员的热捧反观我国体校,其办学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体校社会形象不好中国体校学生“进出口”现状调研数据表明,我国的各级各类体校,尤其是少儿业余体校数量持续减少,从 1990 年的 3687 所减少到 XX 年的 2679 所,10 年间减少了%;到 XX 年减少到 XX 所,减少了%;到 XX 年又减少到 1933 所,减少了%,体校招生规模表现出了持续萎缩的现象[7]。
从项目来看,田径项目 1999 年到 XX 年 10 年间体育运动学校在训人数减少近 50%,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每十年萎缩 50%左右;足球项目萎缩更为严重;而普及程度不高的速度滑冰项目体育运动学校从事训练的人数只有 348人,少年儿童体校在训人数只有 1700 多人各级各类体校训练规模的日益萎缩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XX 年统计数据显示[7],一、二、三线运动员在训人数比例约为 1∶4∶13由于优秀运动员普遍在队时间较长,优秀运动队更新人数较少,形成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高淘汰率状况多数体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加上体校对于文化课教育的重视不够,对于那些未能进入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来讲,文化缺失与技能单一直接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升学和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往往是既考不上大学、又不能理想就业,即便是上了大学的运动员,也很难在毕业后找到工作体校运动员的出路不佳,也直接影响到各级各类体校的社会形象,很多有运动天赋的苗子不愿意到体校参加训练,妨碍了体校的招生,导致体校生源萎缩因果链锁循环调研发现,辽宁营口市有的普通中小学根本不允许体校教练员进入学校进行选材,即便选中有潜力的苗子,家长和老师也不同意小孩到体校训练,结果是教练员只能选到条件二流的孩子,或者只能到农村进行选材,数据表明,营口体校 90%的学生来自边远山区。
类似情况如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体校的生源均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而湖南、江西、湖北等广大中部地区省份体校的很多项目根本招不满体校出路狭窄导致的招生困难问题,直接影响体校办学生存问题,为了缓解办学生源困难,很多体校在招生时根本就没有选材所言,只要家长愿意送,体校就招收,在校长访谈中发现,很多体校成了差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严重影响着体校的办学质量中德体校学生“进出口”比较与启示在学生进口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青少年赛事观察员制度,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加大项目协会对体校办学的干预力度,根据地方项目特色,改综合体校为单项体校,更多地依靠项目协会的力量加强体校训练业务工作,构建体校与项目协会相结合的选材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单项选材标准,从学校体育课与各种少儿比赛中去发现有潜力的苗子学生进校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