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螳螂捕蝉导学案.doc
3页10、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活动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由朗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识记加点的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螳螂 诸侯 弹弓 禀报大王 不堪设想沾湿 侍奉 祸患 恍然大悟 乘虚而入2.组内默写词语3.全班交流活动二:通读课文,感知内容1.组内轮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2.小组交流3.推荐代表全班展示检测反馈】1.选择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螳螂捕蝉(cháng chán) 禀 报(bǐng bǐn) 侍 奉 (shì si )不堪设想(kān kān ) 大 王( dà dài) 处 死 (chu chu ) 弹 弓(dàn tán) 乘虚而入(chéng chèng前 爪 (zhuǎ zhǎo)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一、揭题引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这是一则怎样的寓言故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谁来大声地把“活动一”的要求读一读深入学习小组观察、了解学情(怎样记住“禀”“侯”和“螂”的写法,如何读准“弹弓”“侍奉”和“乘虚而入”)哪一组愿意展示学习生字的注意点?三、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看活动单,谁再来把“活动二”的要求大声地读一读四、检测反馈同学们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要考考你,请大家完成“检测反馈”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普遍的问题全班指导10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2.抓住文中的语言,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感受少年的智慧活动单导学案【活动方案】活动一:读故事,明道理 1.轻声读课文第9—12自然段,思考: ①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分别在想些什么? ②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吴王悟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①小组合作讲一讲少年所讲的故事[别忘了给蝉、螳螂、黄雀配上画外音]②交流吴王悟到的道理。
3.全班展示活动二:品词句,识少年1.默读2-8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读读、想想:少年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在相应的词句旁做批注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为吴王写一个讲话稿,向大臣们宣布他取消攻打楚国的决定 [要把取消原因说清楚、明了!] 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螳螂捕蝉2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引读第一段、齐读3你读出了怎样的气息?(紧张、危在旦夕)4故事的结果怎样呢?吴王为什么会打消念头?二、活动一:读故事,明道理过渡:少年用一个故事就让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那是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让我们也来读读这个故事谁来大声地读一读要求1哪组先来讲讲故事?2谁来评价讲得怎么样?3还有不同的讲述方式吗?4少年看起来是在讲故事,其实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吴王悟到了什么?板书:眼前利益 身后隐患 夺取楚国 诸侯入侵你们跟吴王一样聪明。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齐读——它们只顾……三、活动二:品词句,识少年过渡:同学们,其实大臣们也懂得这个道理,并且也劝说过吴王,可吴王为什么偏偏只听信少年呢?这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默读——引读活动二要求哪一组来展示?其他组认真听,随时补充或纠错[决心坚定、勇气可佳、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同样是劝,为什么效果就不一样呢?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有什么区别?(直劝——巧劝、智劝、妙劝)四、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体会得真好!想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吗?先请同座两人,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人物的对话,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气学生纷纷演练起来谁来演少年?谁来演吴王?谁来读旁白?五、检测反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为吴王写一个讲话稿,向大臣们宣布他取消攻打楚国的决定 待会儿我们要请吴王上早朝哦!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 六、总结延伸学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其实,类似的故事多着呢!《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其中的两则,课后可以读一读。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