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情景默写全套.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赵****
  • 文档编号:370669661
  • 上传时间:2023-12-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64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情景默写全套《论语》十二章(1-22句)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3.《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仁以为己任”和“死而后已”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5.《论语》十二章中“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7.《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9.《<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论语》十二章强调积土成山却停止的句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克己复礼”的具体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仁”对于礼乐的重要性13.《<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1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智慧的人、仁德的人、勇敢的人应具有的品质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5.《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1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喜欢学习的样式应该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不应满足饮食的温饱和居住的安逸,这才是真正的好学18《论语》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任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19.《论语》十二章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是说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20.在《<论语>十二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大学之道》情境默写(23-45句)23.《大学之道》体现为人处世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4.《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5.《大学之道》中,用“_在止于至善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26.《大学之道》中,用“_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27.《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话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次序,明白了这一点,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8.《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9.《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先修其身;先正其心30.《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31.古代儒家治学的终极目标是“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众多学者的人生信条,在《大学之道》中由浅入深地表达这个观点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2.《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物格而后知至”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33.《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34.《大学之道》中,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两句,强调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身作为处世的根本35.《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6.《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先齐其家”,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37.《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8.《大学之道》中,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正心的前提条件是“先诚其意”39.《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40.《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欲诚其意,先致其知”41.《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2.《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句子,这句话和《大学之道》中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异曲同工之妙43.家和万事兴,要想使家庭和睦,家庭中的长者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大学之道》中表达类似观点的句子是: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4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45.《大学之道》中用“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来说明先有真诚的意念之后才能做到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提高品德修养。

      《老子》四章(46-66句)46.《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47.《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的看法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8.《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49.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50.《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51.《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5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对于那些过于自我表现的行为,老子的看法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53.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5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5.《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56.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彩论述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57.《〈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58.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处理59.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61.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6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期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3.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6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6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6.人们都执着于自己的欲望而对其他事物造成伤害,过分信赖他们学到的知识而曲解了真理,圣人的做法是“(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秦风·无衣》(67-80句)67.援引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谱写了中国愿同经受疫情的各国团结协力共同抗疫的动人之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68.《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两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69.《秦风·无衣》中写到周王出兵打仗时,修整戈与矛,共同对付敌人的两句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70.《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泽”71.《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摸到檫抢,一起行动的句子是“修我矛戟,与子偕作”72.《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73.《秦风·无衣》中的“修我甲兵”,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与子偕行”一句,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74.《秦风·无衣》中,描写战士们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75.《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枕戈待旦,马上奔赴战场杀敌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76.《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一样仇恨敌人的一句是:与子同仇:表现战士们一起行动起来的一句是:与子偕作;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一句是: 与子偕行77.《秦风·无衣》中,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78.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与子同袍”和“与子同泽”79.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80.《秦风·无衣》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春江花月夜》(81-110句)81.《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句,描写月亮从潮水中涌出的雄阔景象82.《春江花月夜》中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

      83.《春江花月夜》中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