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核心要素.doc
5页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 影响着当今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 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 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因为倡导传统文化其中内涵非常丰富,而面对大学生,特别 需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从而有发扬的能力那么在第一课堂推动大学 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政员是 大学生思想上的旗手、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益友不仅是高校教育中的管理 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1]思政员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 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通过润 物无声的言语影响学生,通过行为的示范引导学生,更要从最为基本与直接的第 一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升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基于此背景,思政辅 导员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系列第一课程能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起到 至关重要的意义一 •教学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涵,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在学 生工作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孔子用“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从 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阐述了君子应具备的素养。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志于道”,君子应树立伟大志向,符合“道”的志向均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高校学生指引着立志方向,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报效国家相结合,是每个大学 生从入学就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孝道、尊贤才、包容、和谐、厚徳 等思想对大学生树立人生志向有着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 习,是大学生摆脱追求高分心理、重新审视祖国人民和自己内心的需耍、树立远 大目标的重要渠道[2]2•塑造学生行为模式,为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是对成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传统文化中,“入则 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类的行为模式比 比皆是,对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自我管理、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有着引 导和塑造作用,对大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有着不 可替代的助力作用3•通过传统文化渗透,达到思政员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没有充分重视我国五 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优秀成果,习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 化的优秀成果,而这些例子、这些成语使读者能够倍感亲切,能够使听众更直观 感触到民族荣誉感和存在感,能够更好的提升民族凝聚力。
大学生站在整个时代 的前沿,能够接触更多的先进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于传 统优秀成果的重视程度,作为员应该在这方而加以引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 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二•教学基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前期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实践 方式入手,得到有益的经验比如通过开展相关类型的专题教育项目、员培 育项目、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程与蓬勃发展的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等方式,了解 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从而帮助有效开展第一课 堂的教学实践1・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针对高校有兴趣学生开展一个文化传播力 研究会、一个跨文化教育中心、一个文化社团群、一批文化传播大使、一批文化 导师和一系列示范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系统设计、有效组织,协同推进,培养 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者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思政员 在筹划、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能够2 •中华传统文化类员培育项目通过高校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工作室(培育项目),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和目标,研究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大 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素材和经验的获取有着显著的成效。
3•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可以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浅显的概 念和内容进行普及比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等传统文学类课程,或 比如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理论型课程4•中华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为本,培育和发展并重,学生社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制定专门政策和制度,在专业指导教师聘任、活动场地和经费、新兴社团培育等 方而给予支持在校园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圉方而起到积极的影响三•教学思考1 •分条块开设课程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德、体、美多维度岀 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而开设相关课程,比如经典诵读系列教学,以传统文 化中道德层而的基础知识普及和传播形式达到从德行方而的教育这些经典诵读 课程主要还是将普适性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对大学生进行阐述,初步基本面上的 普及修身养性系列教学,以中华传统养生国术教授课为形式,开设《太极拳》、 《八段锦》、《武术》等课程涵盖中国古代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健身功法,弘 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的基本功法文、乐、书等系列审美教学,从文艺、 音乐、书画等方面,从而陶冶学生的美学细胞。
文艺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茶道等系 列课程,让学生培养中华传统技能的艺术修养音乐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二胡、古 琴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对于传统乐器的了解和普及书画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书 法、国画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传统书画艺术氛围2 •结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方法员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过程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建立学生中 华传统文化学习成长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 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 表现、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反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得程度 与情况,有助于员及时总结授课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门行业协会或者民间重 要人士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专业行业等多个主体共 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要通过“经典诵读”、“修身养性”等活动关注学生的对于中华 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关注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结合校园中现已有的员培育项冃、学生 社团活动的成果,积极引入到第一课堂中,关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相关的传承中 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不断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三个方而对思政员如何提炼教学方法和意 义进行阐释:一要注意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思政员队伍定位的反 思,要从本质上明确思政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根本意义和核 心任务,明晰思政员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学生精神灵魂的铸造者”这 一重要角色;二是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一方而要 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开拓创新,建立能够触及学生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体系;另一方而要注意提升教育的感染性,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于多种形 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引导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三是着力从灵 魂、理性、本事、人格魅力四个维度上提升思政员自身的教学修养,构建思 政员教学体系思政员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善丁•把“问题”变成“选题”凝练成“课题”,将经验上升至理论,逐步构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冇的知识体系,最终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背景的专家型思政 员,做好“铸魂育人”这一核心工作[3]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 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的挑战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因此, 中国文化不能回避外来文化,应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外来文 化(包括四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性要求,把中国文化建设成现代的、 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如何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将传统的、经典的 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对于高校思政员将是值得深 刻研究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员第一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将发挥出 其独特的魅力,使大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维护者和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