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3581704
  • 上传时间:2021-10-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Z四)陶器时代:“礼”的起源和发展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Z四)陈明远金岷彬(B Jiimin)【内容摘要】“礼(禮)”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特点乞一,“礼”是随着原始公社解体、阶级出现而萌 芽的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 系出现等级观念礼”起源于陶器时代远古祭祀礼仪制度中,陶器是嚴早的也是首要的 礼器通常认为“华夏礼仪之邦”使用的礼器主要是青铜器,这是一-种很普遍又很久远的谋 解实际上,“礼器”包括陶器和青铜器;英至在陶器时代,祭祀主要使用陶器;青铜礼器 完全是由陶制礼器发展而来,夏商周的礼器中,青铜器与陶器同时并丿IJ只有少数较高级贵 族才能够使用青铜器,而在整个青铜器时代,平民II常都使用陶器陶器对于“礼”的作用, 是任何石器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从“礼”的角度也应该说:没有陶器时代就没有靑铜器时 代关键词】礼,祭祀,墓葬,陶制礼器,酒器作若简介】陈明远,原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现居北京金岷彬(BJirmin),旅美学考,主耍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华夏文化的首要特点“礼(禮)”,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兴旺、蜕变、衰竭的 漫长曲折过程。

      礼”的最初物化载体是陶器,因此“礼”的发展史从头到尾离不开陶器《说文》H: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对于“礼”可以解释为(1)敬神祈福 的仪式;(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3)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徳观 念而形成的规范;(4)表示尊敬、庆贺、友好的态度和动作然而,“礼制”的本质就是体现等级划分与秩序,就是“不平等”它与原始的平等观 念之间,有着根木区别远古各地氏族社会的原始习俗尽管有所不同,但内涵的核心部为氏 族成员平等的观念,和全体一致的原则;而植根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宗法等级制,所体现的则 是特权和不平等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亲疏、长幼么间的隶 属服从关系礼器,是“礼”的物化载体,它们既是社会地位的彖征,又是用以“明贵贱, 辨等列”区别等级的标志物注1]【注1】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年,第235〜251页;许宏:《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 大学岀版社,2004年,后收入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一), 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 系出现等级观念。

      先来考察陶器时代的墓葬情况1,从陶器时代的墓葬考察“礼”的起源木文着重考察大地湾文化和关桃园遗址(约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半坡 遗址(公元前4800年一前4300年)、大溪文化遗址(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汶口文 化遗址(公元前4300年一前2500年)、松泽文化遗址(公元前3800年一前3300年)、龙山 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350-1950年)、良渚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遗址、陶寺文化遗址 (约公元前2300年一前1900年)等,先后4000年间的墓葬情况,从而探测“礼”的起源1-1,秦安大地湾、关桃园遗址墓葬大地湾文化是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陶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年一前5000 年,亦称“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川江上游地区,出土的许多打制石器 说明它仍有I口石器时代的特征大地湾文化处于陶器时代第2期,是仰韶文化的先驱秦安 大地湾遗址和关桃园遗址,考古发现有墓葬,但不见集中的公共幕地在大地湾遗址, 发掘出先民村落长约120米、宽约40米一60米,残存4屎房址、17个灰坑以及15座 拿葬在关桃园遗址,发掘血积25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4座、墓葬6座、灰坑120 余个,岀土陶、石、骨器300多件。

      遗址慕坑呈长方形或圆形,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 主关桃园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 陶器和石器等这些器物均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品,并不是专事随葬的礼器 关桃园还发现一廉幼儿尸骨装殓在绳纹鼓腹罐中的墓葬,这是考古己发现的时代最早的 第一例瓮棺葬注2】看来,在大地湾文化时期,先民尚未形成“礼”的观念注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 版社,2004年1-2,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墓葬陶器时代第3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地处黄河中游,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年代为公 元前4800—前4300年注3】半坡遗址瓯积大约五力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这个 部落已有人M 400-600人房了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 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6处,分布集中,可分为竖穴式和横处式,窑室较小,直径 只有1米左右制造的陶器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 葬品多为尖底瓶和陶钵、陶罐、陶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 流域规模报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当时人们口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超过全 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川I•近1000多件从如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 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 计22种,100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墓葬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今西安半坡博物馆)总计发掘血积1万平方米,发现半坡氏 族的较完整的房屋遗迹40多处,备种墓葬250座,获得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将近力件Z多半坡氏族的慕葬共发现250座,分两种:成人墓和小孩慕埠葬小孩的慕有73廉,是瓮 棺葬有随葬品的慕葬共71廉,共出土随葬品308件,类别有工具、用具和装饰品,其中 以陶制的容器最多,共277件;装饰品次Z;随葬工具的是极个别的现象,仅M154 M出石 球和穿孔蚌刀备1件,M32墓出土陶错1件合葬墓随葬陶器较多,如M38某四人合葬,随葬陶器有17件,M39幕两人合葬,随葬 陶器有8件但好像仍然是以单人來计算的,如M39墓两个男人合葬在一起,随葬陶罐2、 陶壶2、陶钵4,平均每人2陶钵、1陶壶、1陶罐M38墓是四个女性合葬在一起的,年纪 都很轻,约-| •四五岁,有陶钵7、粗陶罐4、尖底瓶2、陶盆1及3个陶钵的残片,共17件。

      从毎个人的腿上都压有器物来看,随葬品似乎有些专属;分配也比较平均,基本上体现了原 始的“平等”观念随葬陶器的组合也有一定规律,是按生活习惯和用途配置的,有作炊器或者贮藏用的粗 陶罐,作水器用的尖底瓶和备种陶壶类,还有覆盖东西和盛物的陶钵,器型共有21种随 葬品的组合有(1)陶钵、陶罐、尖底瓶;或(2)陶钵(两种)、尖底瓶;或(3)陶罐(两种)、 陶壶;或(4)陶钵、陶罐、陶壶等几种;都是LI常生活用品,并不是专用的礼器小孩墓葬绝大多数是以陶瓮作葬具的瓮棺,共发现73座,陶瓮棺葬所用葬具,以陶瓮 为主,另用陶盆或陶钵作瓮棺的盖了,有极少是三种器物共用的共发现备种葬具129件, 其中陶瓮74件,陶钵39件,陶盆12件,小陶钵4件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中,保存 最好而纹饰最美的是从这些瓮棺葬中出土的如人血佝纹、人面纹和鹿纹的彩陶盆等,同时 在陶钵口沿的宽带纹上,还刻有符号这些器物与遗址中出十的相同,说明都是口常用品, 非为死者特制的葬具(不是所谓礼器)由遗存的几个遗骸来看,每个瓮棺只埠葬一个小孩, 骨架的头向与瓮棺口部的方向大体是一致的从骨架保存较好的几个瓮棺来看,其瓮棺的葬 式和方向,与成人埋葬的头向多向西的习俗基木上是相同的。

      仅W32墓发现一随葬小粗陶罐 绝大部分作为瓮棺的盖了的陶盆或陶钵的底部中间,都有一个小孔,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 信仰有关注4】【注5】看來,在仰韶文化半坡时期,随葬品比较平等,先民尚未形成“礼”的观念注3】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5年注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注5】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 通讯》1956年第2期1-3,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墓葬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在1972—1979年先后经11次发掘,共揭嘉面积17084平方米,发现 仰紹文化早期至客省庄二期文化等前示相继的五期文化遗存姜寨遗址是陶器时代的一个原 始村落,规模不大,但很完整,延续时间很长,上下大约2000年在姜寨遗址,共发现墓 葬700多廉,最早的约公元前4600-3800年,最晚的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姜寨第一期遗址发现陶片超过100刀片,完桀陶器及复原的陶器近千件;而石斧、石铲 等:300多件在一个灰坑的坑壁,还发现有用于犁地的木耒的痕迹可见,姜寨第一期的居 民已在陶器时代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主要农作物为黍。

      注6】出土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其中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坑位多数较规整;多 为单人仰身頁•肢一次葬,亦有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头多向西;普遍有少量随葬品,多为陶 器、装饰品和生产工具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屛附近,亦有与成人同埋公共 墓地的葬具为夹砂红陶瓮上扌II陶钵或陶盆,也有陶罐、陶钵相扌II者,有的盖上有小孔,个 别小孔上盖一块小陶片极少数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家类型墓葬294廉其中土坑慕集中在公共慕地内,墓坑多为方或长方形竖穴;盛行 多人二次合葬,一坑内常有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70—80具,一般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安 放,头亦有向西南、西北的随葬品有陶器和石、骨、角、蚌制工具,个别器物内有黍(糜 子)瓮棺葬多分布于墓区的东部和东北部,葬具用陶瓮、陶罐、陶缸、陶钵、大型尖底器 等,盖有用陶钵、陶盆、等器盖有25廉是成人二次瓮棺葬,77座为儿童瓮棺葬,1座为 成人或3个小孩合葬姜寨遗址墓葬的岀土情况,表现了氏族公社的习俗,大致上可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相验 证注7】看来,在仰韶文化姜寨时期跟半坡时期类似,先民尚未形成“礼”的观念注6】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硏究所、临潼具博物馆编: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报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注7】赵春青:《姜寨一期墓地初探》,《考古》1996年第9期1-4,大溪文化遗址墓葬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前3300年)因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 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大溪遗 址共发现300余廉墓葬死者头向普遍朝南,除个别为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墓外,绝大 多数实行单人葬葬式一类为育肢葬,数量占半数以上,以仰身直肢为主另一类为屈肢葬, 其中多数是仰身屈肢,以双脚压在競骨下的仰身跪屈葬和下肢向上曲的仰身蹲屈葬最为特 殊下肢弯屈程度很大的屈肢葬,当是将死者捆绑后埋葬的大多数墓有随葬品,一般的数量与质量并不多,故多的有30余件小型物件在漫长的 母系社会,授基本亲属体是血亲集团,子女的世系从母方计算,因此女性享有较高的埋葬礼 遇,女性墓一般较男性墓丰富,说明当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时,有的女性死者的 石镯、象才镯等饰物,还佩戴在臂骨上在儿廉幕里发现整条鱼骨和龟中,有的把鱼摆放在 死者身上,或是置于口边,也有的是两条大鱼分别垫压在两臂之下以鱼随葬的现象,尚属 少见另外还有以狗作牺牲的大溪墓地儿童与成人的葬制基木相同,但在红花套遗址和关 庙山遗址则是瓮棺葬。

      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比较,两者部有外形近似的陶器,如折沿陶盆、敛口陶钵、陶瓮和 小口直领陶罐等,反映了在同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