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识人方法.doc
89页古人识人措施一、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作者:甘雨 时间:-12-16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有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诸多识人措施,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有关识人的著述等等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验其与否敢于负责,当铮铮好汉验其与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验其与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可以吃苦耐劳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即考察该人常常和谁在一起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从一种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懂得她的人品2)富视其所与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3)达视其所举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4)穷视其所不为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与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5)贫视其所不取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通过观测该人对某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理解她的信奉和志向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测应变能力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通过请该人出筹划策以理解其学识和视野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她,看她的反映,由此来观测她与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将其灌醉后来,观测她的真实性情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用物质利益引诱她,以观测她与否能保持廉洁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给她办某些事,看她与否讲信用4、司马光《资治通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觉得善,小人挟才觉得恶,挟才为善者,善无不至;挟才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例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觉得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矣,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这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局限性,以致于颠覆者多矣凡用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5、《人物志》刘邵有关性格:厉直刚毅,才在矫正,失在激讦jie;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地多疑6、“八观六验”与“六戚四隐”《吕氏春秋》中《论人》一篇简介如何辨认一种人“情伪、贪鄙、美恶”的措施:“外则用八观六验”、“内则用六戚四隐” 八观:根据人所处位置来辨认人 通则观其所礼:显贵之时看其所行的宾礼即有地位时看与否趾高气扬,蛮横无礼 贵则观其所进:任要职之时看其推荐什么样的人 富则观其所养:富裕之时看其所养的门客来宾即富足之后她结交什么样的人 听则观其所行:即听她所言之后看她做不做,如何做 止则观其所好:即看她业余时间追求崇尚什么 习则观其所言:习是“亲信”的意思当她身处领导身边,有一定的发言权时看她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 穷则观其所不受:即穷困之时看其与否不受非分之财 贱则观其所不为:贫贱时看其与否不为非义之事,尽管地位低下,决不做有损国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掷地有声 六验:根据人的情感来结识人。
喜之以验其守:使之“得意”看其与否“忘形” 乐之以验其僻:使之快乐看其与否不变操守,与否邪僻不正 怒之以验其节:使之发火,看其与否能自我约束;惧之以验其持:使之恐惊,看其与否意志坚定,不变信念 哀之以验其人:使之失败,看其与否自制、自强;苦之以验其志:使其处在艰苦环境,看其与否有大志 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她们代表了人的家庭关系观测她的家庭关系与否和睦,家庭关系解决不好的人也难以解决好社会关系 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这些代表了人的社会联系观测她交什么样的朋友,和邻里关系相处得如何7、诸葛亮《识人七法》教你看透天下人来源: 作者:Admin 时间:14/10/12 点击:0 《识人七法》是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有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措施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但是今天应用在商业上再合适但是了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人心人性是极有价值的,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有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措施,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初期胜任力模型浅析如下: 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 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要判断一种人与否值得重用,一方面得理解她的价值观与否积极、与否相对对的,志向与否远大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限度上增进着一种人意志品质的改善,即意志的自觉性、坚决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目前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原则及倾向、志向 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 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兵者,诡道也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觉得将者应有较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当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种重要因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她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筹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减少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她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某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迅速精确有效应对 陈寿在评先主刘备时也说,先主“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临机权变、因势制宜的确不如曹操 按现代某些观点,如果把语言看作思维的工具,则词辩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正有关 理屈词穷的时候,最能显现应变;筹划意料之外的情境浮现,最能发现灵活权变能力 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 这里的识指学识,也就是知识经验积累及应用咨之计谋,可以理解对方学识广度、深度,运用、实用限度等老马识途就是知识经验在老马身上的体现,管仲提出的老马识途措施,也反映了统帅的学识自身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计谋,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征询计谋,可以看出哪些是理论知识,哪些是实践经验,哪些是纸上谈兵 咨之以计谋,与目前的情景面试是同工异曲。
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 “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此句是指通过棘手、解决不当容易导致不利后果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与魄力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强调为将者的勇气;患难可见真情,那遇到困难、窘迫则也考察出一种人的勇气与魄力 赵奢以“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而位列战国名将 在压力面前,困窘面前,挑战面前,新事物面前,可以察看任者的勇气、坚决、魄力;反之,勇气、魄力是面对压力挑战和困难的法宝 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测对方酒后的言论、性情当人醉酒之后,往往会把平时深藏的潜意识、本我展露出来张飞酒后鞭挞士卒,就是酒的作用,蒋干中计也是相信酒会让人显示真实酒提供了显示人物真性情的平台,酒后乱性应理解为酒后人意识层面的东西变为行为层面东西的也许性增大了 在面试的某个阶段,给应征者充足的自由、放松、安全,则可察看其真性情 在充足放松状况下,充足自由状况下,充足无风险状况下,一种人就会变的真实、有效、没有遮掩与外衣 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 “临之以利”是予以利益与需求满足,然后考察其与否清廉为将应廉洁爱卒,战国名将赵奢与士卒感情极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饮而进者十数,所友者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因此,战士皆愿为之效命。
曹操曾说:“苦者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廉,对上是尽责、忠诚的体现,对下是仁爱、公正的体现,最后是“志”的体现 名、利,人之欲在名利面前,可以看出一种人是注重小利益,还是看中大利益;是私利,还是公利;是近利还是远利 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期之以事以观其信”,即指与对方商定某事,看她能否说到做到,与否讲信用,与否有成果徙木立信,是商鞅变法的开始;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也是讲信无信则无果,无信则军纪不明,军令不行,军威不振 诚信,为人、为事之本,和第一条“志”是相通的,是“志”的体现 诸多公司在面试时都会问应征者能否自愿免费加班,固然多数应征者都会回答乐意;当录取后,就会发现当时说乐意免费加班的开始和您讨论加班费的问题加班费无可厚非,应当支付,但是“与否乐意免费加班”这样的问题没有信度,更无效度 轻诺寡信 诸葛亮对为将者胜任能力的总结及识辨措施,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诚惶诚恐,作如此浅析,总怕误解了先哲的本意诸葛亮是个失败者诸葛亮在封建社会里以忠君爱国的一代名臣享誉清史,但若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从战略战术到用人治国等诸多方面都是失败的。
之因此诸葛亮在中国人特别是巴蜀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这要大半归功于《三国演义》这部演义故事,罗贯中站在以汉室为正统的立场来评判三国人物,并且虚构了许多情节来美化代表汉室的诸多人物,特别是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巴蜀之地在历史上从未能浮现象样的王候将相,有了一种诸葛亮自然要建武候庙来供奉其实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我们完全可以分开来看,《三国志》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个评语是对的的 从诸葛亮的毕生来看对蜀国有两大奉献,一是制定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二是在刘备死后较好地治理了蜀国,力保蜀国不亡《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思想是符合当时实际的,颇具战略眼光在治理蜀国时不负刘备托孤之望,以《出师表》树立忠臣的楷模 从总的战略角度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曹操的胜算不大并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诸葛亮粮尽必退虽然战争也获得了某些胜利,但长期劳师远征,使得国库空虚,反而得不偿失,无法从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