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工基础-灭菌动力学.pdf
7页《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1 《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灭菌动力学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1) 简述空气过滤除菌的原理,请试着画出形象的原理图 答: 过滤除菌法是对空气进行灭菌时最常采用的方法, 基本原理是通过让含菌空 气通过过滤介质,阻截空气中所含微生物,从而获得无菌的空气根据过滤介质 孔径与固体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绝对过滤和深层过滤 绝对过滤:过滤介质的滤孔小于固体颗粒,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 深层过滤: 过滤介质的滤孔不一定小于固体颗粒, 而是通过滤层内的曲折通 道,把颗粒截留该方法是普遍采用的空气过滤除菌法 当滤孔大于固体颗粒直径时, 如何实现对颗粒的截留?实际上, 过滤介质常 是许多层紧密堆积的滤层纤维, 由于过滤介质的层层阻碍, 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会 频繁地改变流速和方向, 其中夹杂的微生物微粒将会由于惯性、 布朗运动、 重力、 静电引力等多种因素,与滤层纤维间产生撞击,被滤层吸引或截留,从而把微生 物微粒捕集在纤维表面上, 实现过滤的目的 截留作用的类型可大致分为以下五 种[1]: 《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2 a. 惯性撞击截留作用 当含有微生物颗粒的空气通过滤层时,由于过滤介质纵横交错,层层堆 积, 使得空气的流速和方向不断发生改变。
由于微生物的惯性远大于空气分 子, 因而当空气流遇阻而绕道前进时, 微生物颗粒未能及时改变它的运动方 向,便将撞击纤维并被截留于纤维的表面 可用下图进行简单地表示: b. 拦截截留作用 改变气流的流速可以改变微粒的运动惯性力, 通过降低气流速度, 可以 使惯性截留作用接近于零, 此时的气流流速称为临界气流速度 气流速度在 临界速度以下时, 微粒不能因惯性作用而被截留于纤维上, 截留效率显著下 降 但已有实验表明, 随着气流速度的继续下降, 纤维对微粒的截留效率又 会出现回升,这种现象说明当流速较小时,会有另一种机理起作用,这就是 拦截截留作用 当流速很小时, 气体会在在纤维的周边形成一层边界滞留区 类似流体 在管道中流动时的边界层的产生机制 滞留区的流速更慢, 由于微生物很小 很轻,滞留区内的小微粒将会慢慢靠近纤维而被黏附截留 《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3 可用下图进行简单地表示: c. 布朗扩散截留作用 直径很小的微粒在很慢的气流中能产生一种不规则的直线运动,称为 “布朗扩散” 布朗扩散的运动距离很短,在较大的气流、较大的纤维间隙中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但在很慢的气流速度和较小的纤维间隙中时, 布朗扩 散作用大大增加了微粒与纤维的接触机会,进而提高了截留率。
示意图如下(箭头表示微粒布朗运动的可能方向) : d. 重力沉降作用 当微粒所受的重力大于气流对它的提升力时, 微粒就会沉降于过滤介质 上 一般重力沉降在拦截截留作用的过程中有较大体现, 即在纤维的边界滞《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4 留区内,微粒的重力沉降作用提高了截留的效率 示意图与拦截截留类似, 只不过在滞留区内的微粒是受重力的作用而沉 降在过滤介质上的 e. 静电吸引作用 当具有一定速度的气流通过介质滤层时, 由于摩擦会产生电荷 当菌体 所带的电荷与介质所带的电荷相反时, 就会发生静电吸引作用 带电的微粒 会受带异性电荷的物体吸引而沉降 示意图如下: 综上,利用过滤除菌时,不同除菌方法的除菌的机理不同一般认为惯性撞 击截留、拦截截留和布朗运动截留的作用较大,重力和静电引力的作用较小 2) 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处理所给出表格中的数据,回归成公式的形式 解: 认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在高温处理时遵循对数死亡的规律,即满足: −𝑑𝑁 𝑑𝑡= 𝑘𝑁 积分可得: 𝑙𝑛𝑁! 𝑁= 𝑘𝑡 = ∆ (1) 已知初始温度为: 𝑇!= 100℃ 升温速度为: 𝑣!= 1℃/𝑚𝑖𝑛 《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5 则: 𝑇 = 𝑇!+ 𝑣!𝑡 由此可得: 𝑡 =(𝑇 − 𝑇!) 𝑣!(2) 联立(1) (2)两式,可得: 𝑘 =∆ 𝑡=∆𝑣! (𝑇 − 𝑇!) 根据此式,可以求出每一个温度 T 下对应的比死亡速率常数 k。
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有: 𝑘 = 𝐴𝑒𝑥𝑝(−∆𝐸𝑅𝑇) 两侧取自然对数: 𝑙𝑛𝑘 = 𝑙𝑛𝐴 −∆𝐸 𝑅𝑇 其中: A:指前因子,常数,min-‐1 ∆𝐸: 死亡活化能,J/mol 将已有数据进行处理后,所得结果整理如下: T/℃ Δ t/min k/min-‐1 lnk 1/T 100 0 101 0.044 1 0.044 -‐3.124 0.0099 102 0.076 2 0.038 -‐3.270 0.0098 … … … … … … 128 58.867 28 2.102 0.743 0.0078 129 73.067 29 2.520 0.924 0.00775 130 90.591 30 3.020 1.105 0.00769 表 1. 数据处理列表 将𝑙𝑛𝑘对!!作图, 所得数据点应近似呈一条直线, 斜率为−∆!!, 纵截距为𝑙𝑛𝐴 对 30 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如下图所示: 《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6 图 6. 30 组数据散点图 观察可知,在 1/T 接近 0.010 处的数据点,偏离线性的程度较大,为保证准 确性,舍去上图中的后三个数据点,重新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如 下: 图 7. 舍去偏离较大的数据后重新拟合结果 《生物化工基础》第六次作业 化 23 张猛 2012011916 7 拟合结果为: 𝑙𝑛𝑘 = −2266.8531 𝑇+ 18.30217 进而有: −∆𝐸 𝑅= 𝑠𝑙𝑜𝑝𝑒 = −2266.853 𝑙𝑛𝐴 = 𝑖𝑛𝑡𝑒𝑟𝑐𝑒𝑝𝑡 = 18.30217 由此解得: ∆𝐸 = 18.85 𝑘𝐽/𝑚𝑜𝑙 𝐴 = 8.86×10! 𝑚𝑖𝑛!! 由于: 𝑘 =∆ 𝑡=∆𝑣! (𝑇 − 𝑇!) 故相当于将所得 30 组数据点(𝑇,∆)进行处理,得到对应的 30 组(!!,𝑙𝑛∆!!(!!!!))数据点, 根据阿雷尼乌斯公式, 𝑙𝑛∆!!(!!!!)与!!间呈线性关系, 故可以进行线性拟合,所得结果已经给出,为: 𝑙𝑛𝑘 = 𝑙𝑛∆𝑣! (𝑇 − 𝑇!)= −2266.8531 𝑇+ 18.30217 参考文献 [1]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