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doc
23页附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学校名称(盖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校主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名称:会计学专业代码:120203k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工商管理类学位授予门类:管理学修业年限:4申请时间:2017年7月专业负责人:联系:教育部制1. 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2. 学校基本情况表3. 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4. 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6. 教师基本情况表7. 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8. 其他办学条件情况表9. 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情况表填表说明1. 本表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 专业(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除外)2. 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按专业分别装订成册3. 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 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V O4. 本表由申请学校的校长签字报出5. 申请学校须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1. 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基本情况表专业代码120203k专业名称会计学修业年限4学位授予门类管理学学校开始举办本 科教育的年份2017现有本科专业(个)14学校本年度 其他拟增设的 专业名称哲学、历史学、金融 学、财政学、保险学、 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 理、资源与环境经济 学、文物与博物馆、考 古学、网络与新媒体、 德语、法语、日语、俄 语、国际事务与国际关 系、国际政治、科学社 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党 史、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史、国际合作发展本校已设的相 近本、专科专 业及开设年份财务管理2017年拟首次招生时间 及招生数2018 年30人五年内计划 发展规模150师范专业标识 (师范S、兼有J)所在院系名称经济学院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审议意见(主任签字)年 月 日学校审批意见(校长签字)(盖章)年 月 日(盖章)年 月曰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形式审核意见(根据是否具备该专业办学条件、申请材料是否真实等给出是否同意备案的意见)2. 学校基本情况表学校名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校地址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邮政编码102488校园网址学校办学基本类型V□部委院校□地方院校□公办□民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V □大学 □学院 □独立学院在校本科生总数390人专业平均年招生规模32人已有专业学科门类口哲学 V □经济学 V □法学 □教育学 V □文学 □历史学□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艺术学专任教师总数(人)19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 职称教师数及所占比例4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是教育部批准,由中国 社会科学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 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
学校致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过硬、 理论深厚、学术精湛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力量,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努力建设成为坚持马克思主 义和党的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一流"文 科大学为目标校训是“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学校简介和历史沿革(300字以内,无需加页)学校前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直属于中国社会 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 地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拥有博士 学位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7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08个、 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还有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文物与博 物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 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在校研究生3000余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优 秀科研资源、教师力量的支撑下,研究生院已经成为目前已成为中国哲学 社会科学后备人才、国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和国际专业人才 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多年评估的结果,研究 生院综合实力一直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院中排名第一。
3. 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简述学校定位、人才需求、专业筹建等情况)(无需加页)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 学社会科学"培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人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重要 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依托,增设会计学专 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共同理想,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良 好的会计理论基础,具备现代财会、审计综合管理、资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 等方面的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事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 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机构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者经济管理学院(原名经济管理系、经济系)始建于1994年,设国民经济管理专业, 同年9月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9月将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改为经 济学专业2003年6月,经济管理系更名为经济系2003年增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 业,2005年增设财务管理专业2013年11月,经济系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
经过近 20年的不懈努力,经济管理学院现有经济学(金融学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 理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007年,设立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点,同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随即设立金融学、数量经济学两个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学院现有教师37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 行政管理人员4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 13人90%以上的专任教师就有博士学位近20年来,共招收3156名本科生目前 有在读学生86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0人学生在校期间,除刻苦学习专业课程外, 还十分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社团、社会调研、学 科竞赛活动毕业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率成功率20%以上,且多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大部分毕业生在北京、上海、 深圳、重庆、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4. 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 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如需要可加页)会计学专业一、 培养目标和要求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系统的马克思主 义基本理论,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掌握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拥护党的基 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积极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扎 实的经济学功底和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具备现代财会、审计综合管理、资 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从事大中型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机构的会计、核 算与财务管理工作3. 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4. 身心健康二、 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毕业授予经济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三、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151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程:44学分;学院必修课程:37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20学分;全校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44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43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086思想道德修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43大学英语1362体育系列课程(一)361体育系列课程(二)361大学英语2362世界通史纲要36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362军事理论课362党史543大学语文543大学英语3362法学基础课543大学英语4362大学计算机基础543体育系列课程(三)361体育系列课程(四)3612.学院必修课程:37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543高等数学(B) 一54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7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543高等数学(B)二543资本论导读543概率统计(B)543线性代数(B)543微观经济学(初级)543宏观经济学(初级)543计量经济学(初级)543国外经济学发展史5433,专业必修课程:30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总学时学分财务会计(中级)543财务会计(高级)543会计信息系统(含上机)543成本与管理会计543财务报表分析543公司财务管理543税法与税务会计543审计学543资本论专题543唯物史观专题5434, 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20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劳动经济学专题362国际贸易专题362企业管理362人口学专题362货币银行学专题362经济法专题362金融市场学362国际经济学362微积分362税法专362证券专题362保险理论专题362博弈论362金融经济学导论362公司法362民法专题362管理学362外国经济理论专题362高等数学选讲362政府治理专题362数学建模362人力资源管理362数据处理362公共政策概论3625. 全校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中国通史专题362中国文化概论362中国古代文学导读362古代文化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