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魏晋时期的古诗词.docx
9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魏晋时期的古诗词魏晋时期,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我在此整理了魏晋时期的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1 1桃花源记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饮酒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2 1兰亭集序 / 兰亭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2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3 1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魏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理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2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4 1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魏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
这是一组“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2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魏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 一作: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君何 一作:何为)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 3梁甫行 曹植〔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草野 一作: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5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魏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2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魏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 一作:晨)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魏晋时期的古诗词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