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医排毒疗法治疗指南.doc
20页彝医排毒疗法治疗指南第一节 彝医灌洗肠疗法彝医灌肠疗法是以中、彝药仙鹤草、芒硝、虎杖(苗笛哩)、大黄(冻巴)、枳实、厚朴、大黄(冻巴)、芒硝(姆腮志)等单方或组方煎煮制成汤剂直接灌入直肠并保留,由直肠直接吸收药物并作用于局部,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清热利湿,祛瘀解毒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带下病、腹痛、泄泻、便秘等2、西医适应疾病: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症、慢性结肠炎、便秘等疾病二、治疗方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器一套、弯盘内放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输液架、制备好的药液2、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
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后再撤去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三、注意事项1、须告知患者以下情况(1)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或便意感2)灌肠完毕后卧床休息一小时左右3)出现腹痛、心慌、气急及时处理2、嘱患者术前排空大便3、彝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4、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5、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6、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7、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管或将肛管稍拉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闭塞导管四、禁忌症1、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者不宜灌肠2、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第二节 彝医药水拔罐疗法彝医药水拔罐疗法是以彝药透骨草(借麦凶)、伸筋草、麻黄、独活、羌活、叶上花、叶下花、茜草等煮沸浸泡过的竹罐为工具,利用彝药煮沸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瘀的痛症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辩证属风、寒、湿、瘀的症候2、西医适应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腹痛、腹泻、退行性关节病变、面瘫等二、治疗方法操作步骤:1、用品准备: 电磁炉、煮锅,根据病症配备的彝药、中彝药,竹罐、治疗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局部情况备镊子、毛巾等2、煮罐:用配备好的专用煮锅,投入根据病症配备的彝药饮片,先加入约1000至2000毫升自来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将竹罐放入药锅中煮沸30分钟以上备用3、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4、也可将煮好的罐用闪火法拔罐具体操作方法: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取患者舒适,同时也便于术者操作的体位,显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大小合适竹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用镊子夹住在药液中煮好的竹罐罐底,拿出后用毛巾揩去表面的水分,然后趁热扣在治疗部位上,留罐10分钟5、留罐时间到后,术者用一手扶住罐底,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按压罐口外缘皮肤,使之凹陷,让空气进入罐内后,罐体自然松落,用扶罐之手顺势将罐取下放入治疗盘内。
6、用汗巾或毛巾揩去皮肤上的水滴,并观察皮肤情况7、治疗完毕,嘱患者穿好衣服,保暖休息15分钟8、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三、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药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皮肤消毒液,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4、凡使用过的药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四、禁忌证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第三节 彝医游罐疗法彝医游罐疗法指的是用杯子、罐子等器具,借助火的热力排空里面的空气,形成负压,吸附于病变部位,然后推动器具在相应部位来回走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痤疮,粉刺,咳嗽、感冒初期,痹症等2、西医适应疾病: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初期,粉刺、痤疮、四肢关节疼痛、周身疼痛等二、治疗方法1、协助病人摆好体位,暴露游罐部位,一般在胸背部、大腿、手臂等肌肉丰厚及平坦部位。
2、在游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如猪油、菜籽油、精油、凡士林,或红花油、紫草油等彝药制剂,或用虎杖、伸筋草等彝药碾成细粉,调成糊状备用)根据治疗部位将符合型号的玻璃罐吸附于患者皮肤,按人体肌筋走行的方向来回游走,走10次左右或至皮肤潮红为度3、游罐结束,用纸或纱布擦净病人身上的润滑剂并整理床单元,洗净罐具4、根据病情,游罐不能太频繁,一般每周1-2次,3-5次为一个疗程三、注意事项1、注意游罐度的把握,潮红为佳切勿过度,有损皮肤2、嘱病人游罐后当天不能洗澡,碰水治疗完毕嘱患者饮一杯温开水3、操作动作要缓慢、用力均匀4、器具口要平滑,不能有破口5、游罐不宜太频繁,一周不应超过两次四、禁忌证1、皮肤有疔疮、溃脓、溃破,红肿及大血管处不宜使用2、孕妇、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3、皮肤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4、女性月经期间不宜使用第四节 彝医刮痧疗法彝医刮痧疗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铜板、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循人体清浊六条路,用治疗器具蘸取彝药液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各种痧证、中暑、霍乱、痢疾、感冒、心悸、胸痹、头痛及各种风寒湿瘀证等。
2、西医适应疾病: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腹泻、胸闷、头痛等二、治疗方法1、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铜板、牛角刮板、瓷匙、镍币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彝药液或其他润滑剂、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2、常用药液及润滑剂:姜汁、橄榄油、紫草油、青刺果油等;或根据病情选择中彝药组方,浓煎备用3、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寻人体清浊六路,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2、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四、禁忌证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第五节 彝医撮痧疗法彝医撮痧疗法是指用手指或手掌,借助橄榄油、清凉油、红花油、紫草油或彝药液等介质,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通过撮、拧、扯、提、推、抓、挤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的一种治疗方法一、适应证1、中彝医适应证:头痛、头晕、感冒、腹痛、呕吐、泄泻、喉痹等2、西医适应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疼、三叉神经痛、急慢性咽炎、中暑等二、治疗方法1、常用介质(1)红花油、紫草油、橄榄油、清凉油、菜籽油、猪油等油剂2)凡士林、雪花膏等膏剂3)清水或根据病情煎制的中彝药(如姜汁、伸筋草、桑枝等)药液2、常用撮痧部位(1)头颈部:印堂、太阳;廉泉、天突、大椎;及分布于人体浊气第一条通路的5对椎上穴等2)肩背部:人体后正中线及其分布于浊气第一条通路两旁的31对椎间穴3)胸腹部:人体前正中线及旁开2寸或4寸的地方3、常用手法(1)拧痧法:操作者五指屈曲,用大拇指与示指对准撮痧部位,用力夹紧并提起皮肤至最高处时,两指同被夹紧的皮肤一同适度旋转,然后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
如此反复进行,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10-30次,至皮肤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斑为度注意此法操作时不能带动肌肉,多适用于颈部2)扯痧法:操作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示指弯曲如钩,并用这两指的第二指节(或用大拇指和示指第二指节)对准撮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夹起,用力向外滑动,然后松开如此反复,以有“巴巴”声响为佳,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10-30次,至撮痧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斑为度注意此法操作要带动皮下肌肉,多适用于鼻根、前额、及颈背部等肌肉薄弱处3)挤痧法:操作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两手(或单手)示指、拇指指腹相对用力,有规律的相互挤压,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度此法多适用于头面部、颈部、肩背部等皮肤薄弱处4)抓痧法:操作者以拇、示、中三指用力或五指并用,在撮痧部位将肌肉迅速抓紧提起后自然松开,手指依次在患者体表移动,并交替、持续、均匀的提起撮痧部位,反复操作至皮肤出现痧痕斑为度此法多适用于背部和腹部5)推痧法:操作者用拇指指腹、大鱼际、小鱼际或手掌跟紧贴撮痧部位,以适当的压力在皮肤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反复推按20-30次,至皮肤充血出现痧痕为度此法主要适用于腰背部4、疾病治疗举例:头痛病的治疗操作。
1)撮头部:患者取仰靠坐位,充分暴露颈前部,术者用挤痧法或扯痧法作用于前额印堂和双侧太阳穴,每个穴位各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色瘀斑为度2)撮后颈部:患者取俯伏位,充分暴露颈后部,术者首先用推痧法推大椎与后发际正中之连线,从上往下推20-30次;再沿枕骨粗隆从凤池向乳突方向挤压推按,然后用扯痧法或挤痧法,撮挤风池、大椎穴各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三、注意事项1、操作时,手法要轻重适宜,以能耐受为度,以能挤出紫红色痧斑为宜注意不要捏破撮痧部位皮肤2、撮痧操作时要注意保暖,勿使受凉3、撮痧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其他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停止治疗,并及时处理4、撮痧结束后,宜嘱病人卧床休息,适量饮用温开水或姜汤,禁止食用生冷油腻食物5、撮痧治疗3天内不能洗澡碰水,以防感染四、 禁忌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