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
8页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构造”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记录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措施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构造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出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构造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她的研究比较简朴,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构造(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
社会网络与公司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有关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多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出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本0怀特觉得,市场是社会网,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怀特对作为角色构造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重要创立者,她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刊登的/弱关系的力量0一文,被觉得是社会网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她初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觉得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主线不同的作用强关系是群体、组织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是群体、组织之间的纽带在她看来,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限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性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
由于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理解的事物、事件常常是相似的,因此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线去获得信息和其她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她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群体的某个个体在与其她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发明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又刊登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构造:嵌入性问题0她在该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卡尔#波兰尼在5伟大的转折6一书中提出的/嵌入性0概念她觉得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构造,而核心的社会构造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格拉诺维特觉得,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信任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构造之中(Granovet-ter. 1985)三)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0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她觉得,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在一种分层的社会构造中,当行动者采用工具性行动时,如果弱关系的对象处在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位,她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她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中,弱关系的作用超过了格兰诺维特所说的是信息沟通的作用由于弱关系连结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因此资源的互换、借用和摄取,往往通过弱关系纽带来完毕而强关系连结着阶层相似、资源相似的人们,因此,类似资源的互换既不十分必要,也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社会资源理论是社会网研究的一大突破,由于它否认了资源具有通过占有才干运用的地位构造观林南觉得,资源不仅可以被个人占有,并且也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摄取弱关系之因此比强关系更重要,是由于前者在摄取社会资源时比后者更有效四)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觉得,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体现为社会构造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构造的要素构成,重要存在于社会团队和社会关系网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干获得回报五)罗纳德#博特的构造洞理论罗纳德#博特(Ronald Burt) 1992年刊登5构造洞6(Structurial Holes)一文,她在书中初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
无论主体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体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她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0构造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她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象网络构造中浮现了洞穴,因而称作/构造洞0博特根据构造洞理论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新的解释她觉得,在经济组织中,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并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即占有构造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就大,更有地位与声望,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就高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互相无关联的个人和团队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六)边燕杰的强关系力量假设边燕杰等人的强关系力量假设对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边燕杰指出,在中国筹划经济的工作分派体制下,个人网络重要用于获得分派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她的重要奉献是在分析中国的工作分派制度时,辨别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和求职者使用直接还是间接关系来获得信任与影响(Bian, 1997a, 1997b)。
社会网络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社会网络理论地研究内容4.1 为什么网络化或联盟?虽然上述的理论演化已经在一定限度上阐明了网络成因,但只是具有理论意义在网络实证中,大多数的经验研究指出公司建立网络是出于经济动机,公司对互补资源的需要是其协作的重要驱动力(Richardson 1972)[2]研究在两个层面展开:产业和公司在产业层面某些学者指出影响公司结盟的产业因素有:市场竞争限度、市场发展阶段、需求和竞争的不拟定性( Shan,1990)[24]在公司层面,处在一种协作网络中,公司可以专注于自己熟悉的价值活动(Miles andSnow 1984)[25];获取特定资源( Ch,i 1994)[9];生产的规模经济(Grandor,i 1997 )[26];风险和费用分担(Hame,l Doz, & Prahalad, 1989)[27];进入国外市场(Doz& Hame,l 1998)[28];在网络中可以获取市场交易的利益,维持运作的柔性(Powel,l1990)[29];节省信息费用,加速技术创新(SeungHo Park)[30]4.2网络治理网络协调成本源于网络成员的互相依赖性,跨越组织边界的任务会引起组织之间的协调成本。
在网络治理中其成取决于治理构造对层级制元素的运用限度层级制运用的越多,网络运营费用越高在经济学维度中对公司战略联盟的治理重要依赖层级治理构造层级控制可以有力的应对不拟定性因素,控制潜在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当公司预期在联盟中会浮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出于联盟被控制的紧张,多数会选择采用层级制治理联盟在松散联结的网络中最常采用互相调节的双边治理机制互相调节是成本最小化的治理,在其中没有正式的规则,没有主导公司对成员完毕联盟目的状况进行监督( Park, Seung Ho,1996)[30];对冲突的解决机制是谈判和讨价还价(DA' unno and Zuckerman 1987)[41]在网络中信任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Arrow(1974)指出信任也许是交易治理中最有效的机制当存在信任时,公司不再需要层级制的治理机制 Powel,l1990)[29]美国出名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指出,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构造的,核心的社会构造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在契约是不完善的状况下,信任可以有助于契约的顺利完毕同步由于信任的存在,公司不用紧张机会主义行为,乐意投资于专用性资产。
乐意合伙承当一定风险,也乐意采用一定联合行动,达到多赢的效果4.3 网络的绩效长期以来,对网络绩效的研究始终侧重于两个方面:网络层面的联盟成败与公司层面的组织能力分析联盟的稳定性更多地被用来反映网络的绩效由协作联结所测量的不稳定性反映了商业的失败和联盟伙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Kogut1989)[45]在公司层面上,在网络绩效的初期研究中,学者重要研究的是合资公司的业绩5启示及应用公司网络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在最初的经济维度中,网络只是替代市场和公司层级组织的此外一种资源配备形式,是为了控制交易费用在资源理论的拓展下,网络的分析单位成为资源在社会网络理论的推动下,公司网络作为有效的资源发展途径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既有的公司网络理论文献对网络的研究重要在网络形成、治理、绩效等领域展开随着研究的进一步,研究的重心会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网络理论公司网络理论的浮现与发展对公司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公司战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竞争优势之源的追寻诸多学者与理论流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摸索波特最初提出产业构造理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出产业构造选择与进入壁垒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这时公司竞争优势源于由五种产业竞争力量构成的竞争型外部环境。
资源基本理论发现了产业构造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的矛盾,试图从公司内部的资源状况寻找公司优势之源它指出公司竞争优势源于独特有价值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与难以替代性但是公司应如何发展这些优势资源?在资源基本理论中资源的内部成长途径难以满足由于环境迅速变化所导致的多种资源需求6.局限性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中的知识活动分析[1] 目前对于知识链上流程的结识国内外并不统一,但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创新无疑是知识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知识活动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特性的制约和影响 1.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获取 运用知识发明价值一方面要获取知识知识获取,指知识活动的主体从周边环境中寻找知识来源,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的过程在一种组织内,各行为主体(组织成员)因多种因素频繁接触,其构成的关联网络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Granovetter有关弱联结力度的论述提供了分析知识获取的一种新思路由于强联结是在社会经济特性相似的个体之问发展起来的,相似度高的个体所理解的事物和社会经历在很大限度上相似,因此在强联结维系的同质群体内部,知识以固有形态存在,个体难以获得新的知识弱联结所联系的是两个社会经济特性不同的个体,它们嵌入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拥有异质的信息源。
作为群体之间的联结,弱联结可以跨越不同的信息源,起到沟通和连接网络中异质群体(如不同职能部门)的桥梁作用弱联结的存在减少了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成本,使人们也许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于核心任务 个体获取知识的活动受到对她人技能的辨认、途径的长度和潜在成本的影响在个人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