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公民教育材料.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97379116
  • 上传时间:2023-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公民教育汇报材料  “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我们公民教育的启示” 或者ﻭ   “对我国公民教育的一点思考”ﻭ    两个题目中选一个,觉得行,我再修改,或者他自己修改也行ﻭ 当前新加坡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目标是“五大共同价值观”在新加坡,无论老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注重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在中小学里,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政府提出的五大价值观,教育部为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一是个性塑造;二是与家庭的联系;三是对学校的归属感;四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五是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先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另外,新加坡小学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内容相当活泼生动一到三年级的课本连环画居多,四到六年级则以生活实例为主新加坡“公民教育”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特点,这成为新加坡培养“好公民”的重要准则1ﻭ  第一节爱国教育ﻭ    新加坡是个新兴的国家,其早期领导人深深地明白它的重要意义关乎到国家的存亡自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多种族的社会中,建立统一的“新加坡人”国民身份,维持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

      1966年教育部成立公民委员会,进而制定公民课程纲要,大力推行公民教育新加坡公民教育政策的首要内容是宣传爱国主义及捍卫国家利益;中小学的教室里都挂有国旗尽管新加坡只有很短的历史,却十分重视挖掘自己国家独特的地方,培养他们对新加坡的认1石勰平.张倩伟.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发展及其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新兴国家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公民道德教育课程中,许多内容都着力于让学生理解国旗、国歌、信约和国徽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们了解国家的理想,懂得“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理,从而自觉维护新加坡的声誉,关心国事,做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同时,还教育人们要有服从大局的意识和奉献意识来进一步强化比如在“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方面,发扬儒家提出过以维护群体利益或公共利益为最高的价值观念;儒家道德理想中的圣人,就是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境界的人;孔孟的“义利之辨”和后来儒家阐发的“公私之辨”,就是提倡个人应为群体利益、公共利益和百姓的利益而奋斗也得以发挥,教育新一代要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看作至高无上新加坡学校为了弥补课堂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还增加了学生参加课外话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以此来拓宽公民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例如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人旱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朗诵誓言: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的异同,团结一致地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愿为国家的幸福,繁荣和进步共同努力再次是通过其它社会话动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例如每年8月9口国庆节,新加坡每个家庭都要挂国旗另外还有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等2此外,还让学生了解到新加坡的局限和脆弱,懂得“负责任地使用有限的土地和水源”的道理,以及努力成材、报效国家等等,这些内容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例如,三年级第五课的《挂国旗》、第六课的《八月九日到了》(新加坡的国庆日)、四年级第六课《我们的信约》、五年级第六课《大禹治水》等,这些都是有关爱国教育的内容青少年是弘扬与培育爱国精神的重点人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被认为是弘扬与培育爱国精神的重中之重3ﻭ    第二节法制教育ﻭ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法制很健全国家,大事小事都有法可依,更重要2胡虹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2X年第10期乔梁.新加坡“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5.(5).23-27.     3的是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依法办事已成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首先得力于受过具有深厚英伦法治传统教育的开国总理李光耀,他意识到法治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会是新加坡井然有序的象征在教育方式上,历来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倡导全社会都要一起来抓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认为青少年成为一名社会合格公民的最低条件是公民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新加坡教育部还深刻地意识到青少年有其法制教育的优势,对成人的普法教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往往事半功倍主要表现在:首先,易接受,有针对性青少年时期,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对于他们法律意识培养十分有利通过适当的法治意识培养,能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依法行事的强烈法制意识第二,好组织,有广泛性青少年大多数是在校生,有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条件,得天独厚,学校的法制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能做到有计划、有地点、有师资、有教材,工作既系统又规范,履盖面100%而对于校外的青少年,针对他们好学好动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也是相对容易组织的第三,效益高,有普遍性青少年时期法制意识的初步形成,一生受益无穷从小教育,普法成本效益最大化我们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而一定的普法成本也因此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社会效益也因他们走上社会就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而得到最大化的回报ﻭ   在新加坡,法制教育体系很完善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积极的公民,但他不同于专门的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传授知识,包括法律、权力、公正、自由、平等、重要文献等知识的传授二是培养技能,包括研究、思考、交流与社会参与等技能三是培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教育其中学校提供法制教育的课程的方式有多种:有的是作为核心课程“公民与政府”的一部分,有的以单一课程“权利和责任”,有的开设“社会伦理学”等课程除显性课程形式之外,法制教育还渗入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如:在计算机课中使用软件时,会考虑到版权问题4ﻭ   5石勰平.张倩伟.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发展及其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1994.354陈红涛.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经验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2X.(7-8):60-62   等小宣传员、小督查员将起到一个学员一个点带动全家一个面,进而达到推动周围一片的良好普法宣传效果,有效地促进普法工作    第三节社会和谐教育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据1980年人口调查,在新加坡的华人占76.9%,马来西亚人占14.6%,印度人占6.4%:其他种族占2.1%。

      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的同时,将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整合起来,成为了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所而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国家领导机构和教育部门作了不断的思考6在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极力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教育方针,明显具有东方式的重视道德教育的特色,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这些人类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社会的和谐有序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公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应该是权利和义务的不可分离和相辅相成所以,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的是对公民进行的正确权力和义务观的教育让全体新加坡人意识到,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既平等地享有权利,又平等地履行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

      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新加坡“社会和谐”教育全部体现在其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很好地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权力和义务的利益关系问题1991年,吴作栋总理在国会上公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族人民都能比较愉快地认同和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作为新加坡人思想行为的指导原则共同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结果围绕着“共同价值观”,设计了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教材,6胡虹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新加坡学校的道德公民教育[j],江西教育研究202X年第10期ﻭ  取代了原先的《儒家伦理》教材这五条成了新加坡人的行动准则7 第四节传统伦理教育   以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为主导思想,强调种族和谐和发扬东方的传统价值观在“家庭为根,社会为本”方面,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非常重视的家庭关系、五伦关系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早已成为华人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五伦中,家庭占了三伦,如果再拿二伦拟君于父,拟朋于兄弟,更显得家庭的重要性所以说:“五伦在家庭发端,在家庭培养。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家庭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事实上,家庭和谐对人生事业的确有极大的影响,所谓“家和万事兴”是有一定根据的ﻭ   新加坡小学使用的《好公民》教材就突出强调了东方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即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是“家庭”,三年级是“学校”,四年级是“邻居”,五年级是“国家”,六年级是“世界”比如“个人”的主要目标是: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家庭”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关怀长辈,通过家庭聚会来珍惜和重视家庭的传统活动;为家人着想,能体谅父母和长辈的处境和辛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让父母担心;能够尽自己的能力使家庭幸福美满等整个教材内容遵循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向外扩展中学ﻭ     一、二年级开设的《好公民》,其逻辑顺序与小学相同,内容则是在小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体现出一种螺旋上升1983年又特别推出《儒家伦理》课程,以便应对西方文化对新加坡的消极影响。

      为此,新加坡专门设立了儒家教育与东方哲学研究所,研究儒家教育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对话、沟通,人们对政府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终于有了共识:儒家伦78吕元礼.亚洲价值—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江西人民出版社.202X.8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及启示[j].教育评论.202X.(4).21-23.理对个人修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儒家注重修己爱人,强调设身处地,讲求自省、慎独,以求做个堂堂正正的自尊、尊人的君子通过儒家伦理教育,新加坡的年轻一代就能够将先辈坚强不屈、谦和通达、自力更生的精神财富继承下来,避免了走上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以及颓废、消沉的道路儒家思想注重学习、敬业乐群、以礼待人等主张,也有助于良好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第五节全球教育ﻭ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性经济发展使民族国家的教育得到了升华,具体表现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上,使得公民的定位必须超越传统的国家定位,从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

      新加坡是个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国家,反映在公民教育上也很及时迅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