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
26页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并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我们觉得,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在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互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派关系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通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目前,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种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构造调节的产物。
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本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派的国际格局 ; 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发明了前提条件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涉及通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涉及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① 仅6年时间,对外投资件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前的总和1986年之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进一步加速,特别香港、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迅速增长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重要集中于东南亚,另一方面为中东、中南美洲和 非洲o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35.9尹J放在东南亚,加上其他发展中地区,所占比重达到72.9%80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地区构造发生变化,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上升到48.9%,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降至51.l%。
但这种地区构造的变化反映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的目的二重性从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出口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为了保持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和获取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加强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但这并未变化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本目的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走的是与发达国家对它们的产业转移的相似道路:最初是投资于原材料生产产业(如韩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以保证自己国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然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如轻纺、鞋类、成衣等产业),运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较低劳动力价值投 入,生产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这被研究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经济问题的学者们称作“迂回出口”战略之路总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已经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供应者之一,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接受直接投资额之比率,在80年代已经达到30%左右,扮演着既接受产业转移又向外转移产业的双重角色 8.2-2 发达国家的产业撤退在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的同步,发达国家也将原先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某些产业撤出并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我们称这种70年代中后期浮现的经济现象为产业撤退。
以日本为例,从1973年度起实行产业撤退,1977—1978年度形成浪潮,每年有100多家公司撤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80年代每年仍有60、70余家公司从这些地区 撤出从]973--1980年之间共有667家日本制造业投资公司从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撤出,其中80%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公司不断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安家落户如斯里兰卡,1977年此前只有15家日本投资公司,而1979和1980年两年就兴办了中日合资公司23家,行业涉及制衣、制刷、塑料制品、印刷、陶瓷器、宝石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再转移的深层动因 ‘ 许多经济学家觉得,产业再转移的动因在于工资成本的上升引起利润逐渐下降从现象方面分析,这个观点不无道理,由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的确有所提高但是,这并没有阐明工资上升的因素,或者说并未找到成本与利润率变动之背后的决定因素在我们看来,产业再转移的动因与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同一的,然而又有所差别问题正在于阐明这种既同一又存在差别的动因本书第5章曾指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运用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价值以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那里,我们事实上暗含了一种假设: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动力价值并无高下之分,只要相较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值为低,产业转移便可以发生。
目前,需要对此作出更严格的假设,劳动力价值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别,这是由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二重趋势决定的一重趋势是,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会下降,剩余价值会上升 但是,这种趋势却受到另一重趋势的制约和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承认劳动力价值由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有资料等构成在老式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事实上仅由生存资料价值构成,而这一定量的价值往往无法满足生存需要,更谈不上发展需要和享有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的平等意识渐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劳动者产生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规定;政府为了扩大市场容量,实现经济稳定、经济进步、经济自由和经济发展,也会主张扩大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范畴,至少使劳动者得到足够的生存资料,如有也许劳动者还会得到部分发展资料和享有资料雇主阶级也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利润率,不得不增长对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由此相应增长劳动者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目前正是这种状况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些,劳动力价值或是仍然停留在老式经济社会水平,或者说虽然有所上升也相对低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这样,在同一时点上,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
于是,无论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投资所建立的移入产业,还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的移入产业,都会“水往低处流”,将之再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8.3 产业再转移的效应分析 9.3—1 产业再转移与产业构导致长 产业再转移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产业构造调节的产物差不多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纷纷实行产业构造调节,以求实现产业构造高度化,赶超美、日、欧发达国家中国台湾省从?o年代实行第六、七期经济建设筹划,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某些国家,我省地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则从80年代起,把“调节产业构造、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的,确立了由三个产业群构成的产业构造思路;实现钢铁、电器、汽车、造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技术升级,哺育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战略产业,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奠定基本实现这个 产业构造思路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将轻纺、杂货、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以便用本国劳动力和资本集中发展上述产业新加坡”80年正式实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筹划,规定逐渐裁减本国老式产业,重点发展飞机、轿 车、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特殊化学药物、医疗器械等产业,力求人均收入赶上发达国家。
总之,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再转移均是它们实行产业构造调节,实现产业构导致长的重要环节 ·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从,国际产业再转移中得到双重刺激一方面为发达国家继续实行向自己转移其他更高级别的产业留下了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发明了运用较低劳动力价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这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同样,可以增长本国的价值盈余,增进产业构导致长在此经济条件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起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也会比此前加快 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再转移,也会获得一定量价值盈余,增进本国产业构造的成长近几年来,它们的现代经济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现代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纯熟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均有限度不同的上升这些指标的变动固然不能完全作为产业再转移的产物,甚至重要不是产业再转移的成果,由于转移而来的资本占一国投资总额的比率并不高但是,也应当看到,转移而来的技术一般高于移入国的技术,对提高移入国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对这种作用不能估价太高,更不能将产业再转移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构导致长以至整个工业化的唯一途径。
一种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转入国的中央政府,一般会采用多种调控措施,限制反复性引进,以图通过少量引进、消化、吸取,建立本国的生产设备制造公司,从而也也许在短期内实现产业技术和产业构造的迅速成长但是,对此不可盼望过高,由于某些核心技术工艺和营销渠道,或是掌握在外方人员手中,或是外方让掌握它的转入国人员获得双重国籍,必要时移居国外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子公司不会容易让转入国通过它获得总公司所有的生产要素.但是,贸易转移的要素的获得是一次性的,还是反复性的,在所费成本上面有很大的差别反复性的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也许会加速产业技术成长和产业构导致长的速度,但所费成本也是巨大的,一般对转出国更有利,而对转入国也许支出了不该支出的外汇由于转入国国内尚未形成统一市场,地方分割主义和封锁主义,往往会导致反复性引进,成果是该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迅速达到饱和状态,从而不得不寻找国外市场,使出口商品构造发生变化或转移贸易构造的变化也也许不是发生在国内市场上该产业产品饱和之后,也许发生在获得贸易转移要素的既定目的实现之后,即为出口而引进技术和设备如果是这样的话,反复引进的成本仍然会不小于一次性引进至于投资转移要素,也许在发展中国家浮现产业技术成长和产业构导致长的现象,就是说从一国内部经济现象上看,或提高一国原有技术水平,或是产生新的产业,此类产业的产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均有也许打上某转入国的字样,给世人导致一种该国具有此类产业的印象。
对此,不应评价过高由于它的产权和管理权,大部分或所有控制在外商手中,因此,此类产业的大部分或所有,对于转入国来说,也许是虚拟产业某些经济专家觉得,由于弓[进的技术一般是节省活劳动的技术,因而并不适合劳动力过剩的转入国她们觉得,这样的技术并不能吸取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就业构造不会发生变化这种结识并不符合产业转移的实际状况从产业转移来看,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而言,增长劳动力就业是也许的尽管我们不排除个别发展中的小国也许重要依托国际市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转入国来说,通过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最大的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大部分产品价值的实现还是依赖国内市场,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构成和增量还是来自本国市场这种性质体目前如下几种方面: 第一,贸易转移要素的技术级差最为明显许多理论模型和实证材料都表白,发达国家一般不也许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转入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一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达到成熟期时,该项技术才干转让克鲁格曼技术转让均衡模型,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阐明了发达国家总是致力于创新和新产品的生产,其劳动力获得较高的工资,而转入国总是通过技术转让生产旧产品,其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低于发达国家。
克鲁格曼本想通过这个模型阐明技术转让有助于增长世界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