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得暮雨送李曹从军行归园田居.doc
10页1赋得暮雨送李曹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②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⑤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⑦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⑧浦:近岸的水面⑨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⑩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⑾含滋:湿润,带着水汽赏析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小鸟难飞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比”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2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
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从军行总说《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具体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 、 “落日”为伴,晚上又是“ 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 ,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 新” 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 ”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 ,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 “别情 ”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 《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 ,伤离也 ”句中 “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 ”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 “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3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 “秋月照长城 ”,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 , “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 ,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 757),唐代诗人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 ,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 ,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 ,豆实零落在野,“ 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 ,便是“田彼南山”;“ 草盛豆苗稀” ,便是“芜秽不治” ;“ 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 、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4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 人生行乐”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 ”,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 ”,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 “芜秽”之深意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