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节契诃夫4培训讲学.ppt
25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第十五节 契诃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夫维奇契诃夫(AntonPuvlovichChekhov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优秀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平和小说创作o 契诃夫 (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 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
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小公务员之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 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 随着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
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代表作品套中人 套中人是契诃夫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它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制度的反抗者的典型形象 契诃夫的书房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点o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二、戏剧创作和樱桃园 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樱桃园的主题o缘起o在樱桃园没有动手之前, 契诃夫写给他妻子的信上说“ 我要写一本通俗戏”虽然后来他在定稿封面上, 写的是“ 四幕正剧” , 可是他口口声声称它是通俗剧。
这本“ 通俗剧” , 一直到已经开排, 还没有想出题名有一天, 契诃夫大笑着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 “ 我已经给它想到一个名字了, 叫樱桃园, 不是樱桃园, 而是叫樱桃园 他说完又大笑起来, 表示得意, 好象是发现了一样珍贵的东西似的 后来人们才知道,他这个剧本名字的真实涵义:原来根据俄国的文法, 凡是e的变音“也”音变成“ 牛”音, 都表现陈坏破旧不能再用的意思契诃夫所介绍的樱桃园, 不是可以再能生利的园子,因为它所生产的樱桃, 已经没有人再买了这座园子, 虽然还在盛开着雪白的樱桃花, 虽然和以前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变, 外表上景色依然是美丽的, 然而, 它已经是废物了它的存在,不但是多余的, 而且成了郎涅夫斯卡雅破产的主因旧的, 陈腐的, 过去时代的, 即或表面上还保持着往日的辉煌, 而事实上已经非灭亡不可了, 已经没落得非崩溃不可了假如我们只留恋着以往, 迷醉于它的外表的繁荣, 而不面对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决然地砍倒旧的, 建立起新的, 那就不但旧的本身消灭, 就是这一群腐旧迷恋者, 也必然随着消灭这就是樱桃园的主题 其实契诃夫在构思樱桃园的布局及人物之前,一个力量, 一个念头, 首先在他的心中成熟, 成熟得跃跃地想往外面跳, 逼得他不能不写。
即 九十年代的崩溃是必然的封建与专制的没落, 已经来临了, 沙皇的暴政只能对内禁锢人民的生活, 对外招来日俄战争的惨败而全国知识分子, 在这个时候, 虽是每个人都怀着一个希望有较好的生活降临的幻想, 然而因为久被压迫在强暴的力量之下, 都失去了行动, 只在空谈, 只在忧郁, 抱怨, 叹息时代的崩溃既是必然的, 那么, 这一群不肯推翻现实的寄生物, 随之消灭, 也就是必然的了 十九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个震动,在表面上最初并不十分明显,因为沙皇白价跌索,在遮压着全国的耳目然而,在沙皇的王冠镇压的底下,有千万人民呻吟着,这些呻吟,随着压迫的逐渐强烈,而澎湃成为呼喊人民的吼声,变成了怒海的巨浪,早已把沙皇的城堡的地下,冲成废墟,上边的城堡,势必有一天会完全崩溃下来这种现象,只有往前迈进的人们,才能看得清楚,所以大学生特洛费莫夫对安尼雅说“想一想看,安妮雅你的祖父你的曾祖,和所有你的祖先,都是农奴所有者都是活灵魂的所有者难道你就不觉得那些可怜人的灵魂,从这座园子里的每一棵树的背后每一片叶子底下,和每一枝树枝的外边,都在伸出头来向你望吗啊,这够多么可怕啊 这些从四面奔来的人们,用愤怒而欲复仇的眼睛,盯着这座即将崩溃的堡垒,用吼声摧毁了这个堡垒。
然而,还有一大部份的知识分子,由于惰性,宁愿自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中,如郎涅夫斯基太太之回想童年时代,宁愿伤感于往日光辉之不再中,如加耶夫之对旧碗橱的落泪他们不但不去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对这种建议或提醒,都加以卑视和斥责当罗巴辛主张砍去樱桃树而另建别墅的时候,郎涅夫斯基太太骂他俗气,加耶夫更进而斥责他是胡说可是等到一天,樱桃园不再属于自己了,亲耳听见人家用斧子丁丁地伐倒那些美丽而陈腐的梦一般的废物,除了悲泣着逃亡,还有什么办法呢契诃夫不但是一个给病人诊病的医生,而且是给社会诊断病源的医生他断定这个社会的病源,并且指明了诊治的方法,他借着罗巴辛的嘴说,要想挽救崩溃与灭亡,必须“把地皮先整顿整顿,把地面上先清除干净了你必得把所有旧的房子都拆倒比如这一座房子吧,反正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你还得先把樱桃园砍掉然而,象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那样的人,是不会明白的,他们已经掉在灭亡的圈子里了,他们虽然时时梦想着一个新时代,然而没有勇气去摧毁现状,就连摧毁一座废物的樱桃园,重新建起一座生利的新樱桃园,好求到“象黄昏的太阳沉落在灵魂里”的勇气都没有所以,罗巴辛讽刺地大笑着说“这全是你们在迷雾中去建立想象的结果啊”作者不但指明旧时代崩溃的必然性,而且更预言世纪末转变期间,会有哪一个阶级起而取代了旧的统治势力。
这个新兴阶级,便是罗巴辛所代表的住别墅的人们罗巴辛是一个农奴之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发了大财,接管了地主的产业他是一个新兴的商业资本的力量,占据了封建主人的宝座这是商业资本主义的开始这个资本主义阶级的势力,从此要扩大它的领域,扩大它的势力罗巴辛预言住别墅的人,将来会兴旺而加多起来这就是说,俄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会有一天,统治了全国的各阶层在这个幼稚的发展的开端,外国的工业资本主义,已经雄健,而且已经侵入了俄国那些建筑铁道的,那些发现白胶泥的英国人,便是这种力量的象征寄生于崩溃中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旧有的地主,到了这个时候,要想苟且生活,就只有把全部产业押给那些资本家,再度寄生于这些新兴的统治阶级所以,西妙诺夫皮什契克的幸运,并不是偶然的构思 契诃夫的樱桃园,写得这样精炼,结果成了一首社会的象征诗 不再生利的樱桃园,代表着旧而即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寄生在这个制度里边的人物,各代表着一个阶层,一种力量歹而都活生生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里那些阶层的动态郎涅夫斯基太太是一个徒有热情而无理想,苦苦抓住正在崩溃的封建制度的人物她的哥哥,则代表一般知识阶级的代表的懒惰,喜好安逸,只尚空谈,只作梦想罗巴辛是由农业社会当中崛起的商业资本主义,西妙诺夫月支什契克,是封建的残余,借着寄生于突然侵入的资本主义势力而残喘些时日其余的人们,如夏洛蒂,杜袅莎,也都是旧社会的寄生物,既已被旧社会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又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在被玩弄着。
只有特罗费莫夫和安尼雅,是较新的一代,天真,怀着不久将临的光明之幻想,只有他们才懂得歌颂春天,歌颂太阳,歌颂鸟鸣,最后,费尔斯象征着世纪末的悲哀,是封建制度的叹息、低头、降服和死亡新的势力在兴起,新的势力,在费尔斯临终的时候,正用斧子无情地砍倒那些无用的樱桃树樱桃园介绍o樱桃园分为四幕o开幕时,柳波芙夫人从巴黎回到俄国故乡的庄园五年前,她因为先生去世,后来独生子又溺毙,于是远走巴黎在那里她爱上一个男人,以庄园典押的钱供他挥霍 后来他竟然移情别恋,她于是伤心回来这时银行要她还债,否则就将樱桃园拍卖商人罗帕肯善意建议将樱桃园砍掉一部分,就地改建夏天别墅,如此不仅可以偿债,还有大量收益可是夫人和她的家人都纷纷反对樱桃园是当地盛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它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他们奢望能从亲友处借钱还债时限到来后,并没有亲友贷款,于是银行按期拍卖,买主竟是罗帕肯在此之前,柳波芙夫人已一再收到巴黎情人忏悔的电报,她于是拿下卖地的余款,又与女儿仆从首途巴黎他们临走匆匆,竟把一个87岁的老奴锁在空屋之中,以后生死未知全剧在罗帕肯顾来工人的锯树声中结束o本剧第一幕从柳波芙夫人回家的开始,第四幕在她再度离家中结束。
剧中没有明显的情节, 也没有明显的高潮樱桃园的命运固然是件大事,但它在剧中所占的篇幅不多,而且,园主们固然不愿主动变更它的用途,他们也没有因为被迫出售而伤心悲痛也因此,剧中并没有任何非常强烈的情感即使偶然爆发一种激情,它也难以持久,太多的琐事,或幽默的笑语,会立刻将它冲淡稀释o同样的,剧中也没有特别突出的人物;柳波芙夫人的戏份并不特别重要更因为每个人物都自我中心、心事重重,所以人物之间也没有紧凑的对话他们所讲的很多像是自言自语,既不是响应别人的说话,也往往得不到回响既然剧中绝大多数的人物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方向,那么,剧中事件的散漫与对话的零碎,正是这种生活的最佳写照也因此,戏剧史家往往形容他是“写实主义者”或“心理写实主义者”本剧所反映的这个急遽变动的时代:昔日的贵族没落了,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抬头,知识分子(包括曾经担任过柳波芙夫人家庭教师的“大学生”)却空有理想,却无所事事环绕着他们的是一群帮闲和仆役,在死而不僵的贵族余荫下斯混除了善良但是庸俗的商人忙于赚钱以外,其余的人都漫无生活目的樱桃园非常忠实的呈现了这群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为了烘托背景,营造气氛全剧大量运了象征和音响效果。
譬如破弃的教堂、枯废的古井,以及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