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探究课的教学处理.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33699785
  • 上传时间:2020-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谈历史探究课的教学处理  【摘 要】历史探究课是新课程教材设置的一个特色,在进行教学处理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清教材涉及的一些概念及纲目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把综合探究课主题与必修或选修教材的相关章节有机结合,更好地诠释其内容;同时合理设计综合探究的教学环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关键词】探究课设计;诠释;探索  探究课是历史新课程教材设置的一个特色,各种版本的教材均根据教学需要在必修和选修内容方面设置了一定量的探究课,不少老师认为与课标的具体要求无关,往往放弃了对探究课的教学或是淡化处理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贯重视探究课教学,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而且探究课的内容也是教材的延伸,或是课标学习要点的拓展,处理得好对于学生落实课标要求,学好高中历史课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以岳麓版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综合探究课《反思民本与民主》来谈谈历史探究课的教学处理  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探究课涉及的一些概念及教材纲目的内在联系  岳麓版教材的探究课设置与人民版、人教版教材有所不同,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的探究课一般是围绕某一个探究主题,从活动的目标(含目的、任务、成果等)、活动过程、活动指导、活动形式及延伸等方面提出学习的要求,比较侧重于课外自主收集资料、探究分析,再辅以必要的活动载体。

      而岳麓版教材的探究课一般是围绕某个主题,提供适当的文字材料叙述,然后在各纲目下面设计若干探究问题供学生思考学习,这些探究式的问题往往与历史课程标准所阐述的某个专题密切联系,但又以探究课的文字材料为载体,因而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能力,又可拓展学生对必修或选修教材的某个学习专题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学生概括、提炼信息能力的训练活动形式可以把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分析相结合,在处理方法上有更大灵活性  针对岳麓版教材探究课设置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处理中就必须引导学生理清教材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及探究主题各纲目之间的联系,这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重要一环如《反思民本与民主》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一些基本历史概念: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两面观、清官、民主等,同时通过理清古代民本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影响,来阐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  其次,把民本、民主的思想与必修教材有机地联系,诠释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  《反思民本与民主》一课的内容反映了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早在西周时期,由于平民暴动时有发生,统治集团中一些比较开明的政论家预感到社会的危机,从而怀疑“天命”,提出要尊重人民,统治才能长久的思想,认识到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命,民情即天意,教材引用《国语》中召公对周厉王的劝告就是一个例子春秋时期孔子将上古社会重民爱民思想整理为一套学说,以“仁”为核心而战国时期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阐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这种民本思想至今乃散发着光辉精神教材引用《荀子王制篇》《左传文公十三年》及孟子的观点来进一步探究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中“以君为本”和“以民为本”的两面观,而民本思想的两面观是必修教材所没有明确揭示,又是理解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依据明清的思想家们将民本思想继续发扬光大,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这种批判,已经触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要害,透露了近代民主启蒙的气息教材引用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中一段话“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反映了黄宗羲继承了“以民为本”传统的同时,已开始超越传统民本思想侧重于“君”的倾向,因而梁启超把《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本课内容反映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封建君主对待民本思想的不同态度以君为本”是民本思想的内涵之一,指出“民”是统治者统治的基础,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安民,着眼于巩固“君”的地位尽管专制主义皇权对民众可以予取予求,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一旦民众奋起反抗,任何煊赫的王朝都可能顷刻瓦解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感悟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并付诸政治实践,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封建统治者把民众视为邦国之本,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并不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是对民本思想“以君为本”观点的发挥以民为本”是民本思想的又一内涵,指出要保民、利民、重视民意,侧重于维护“民”的利益虽然是在承认君权的基础上照顾“民本”的,但专制君主还是不能容忍有高于皇权的民意和天意的存在,明清统治者推行的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文字狱等措施就是为了压制民众思想,维护专制皇权教材中的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一书的删节及把孟子牌位从孔庙撤出,反映了对民本思想中“以民为本”思想的恐惧,这是出于维护专制皇权的需要,但也反映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政治特点。

      本课阐述的民主的观念也贯穿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及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有关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完善,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等教材引用谭嗣同《仁学》及严复翻译《法意》中一段话来强调民主、人权思想,让我们体会近代中国民主思想是在继承古代民本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揉合近代西方民主观念而形成,是“西学东渐”特定背景下的产物,突出反映“主权在民”的西方政治思想,反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很深最后教材引用“十六大”政治报告来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也可以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整个演变过程,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再次,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  《反思民本与民主》一课思辩性较强,又有大量的古代文献需要阅读,同时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延伸到近代民主思想及现代民主政治,时间跨度大,涉及知识及能力要求有必修教材的载体,也有选修教材观点的提炼,虽然教材设计了7组16个问答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思考问题,但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综合探究课又是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较好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针对以上两个特点,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整合教材提供的问题布置几个专题供学生查找相关材料,如: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是什么?②民本思想两面性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具有两面性?是否具有本质性不同?它的内在矛盾在明清时期有何发展?③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有何联系与区别?④“清官思想”是怎样产生?与民本思想关系如何?有何局限性?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古代民本思想、近代民主思想有何区别与联系?等二是推荐介绍几篇对民本与民主思想进行探索的相关文章,如: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李存山的《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孔子研究》等,供学生参考,介绍百度及谷歌两个搜索引擎供学生课外搜集相关材料三是将全班学生根据五个探究专题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去搜集材料,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围绕各自的探究专题写成小论文。

        在完成以上的相关工作后,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各组推荐一位同学来介绍自己研究的成果,为了使介绍更直观形象,学生可以结合搜集的材料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讲解,教师针对各组讲解的观点进行适当点评,同时结合探究课涉及的概念及必修教材的相关专题知识进行拓展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兼顾了我们教学处理前面阐述到的两个基本做法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至少强化了几种意识:一是合作学习的意识,每个探究专题就是一个合作小组,在查找材料及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二是主动探究意识,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三是科学研究的意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初步掌握了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进一步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四是分享、欣赏学习成果的意识,在同学介绍各自研究成果及老师的点评过程中,学生除了懂得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外,也学会欣赏他人探究学习的成果,因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仅是本课提供的一个探究专题,要比较全面反思民本、民主思想,还必须分享其它学习小组探究的成果。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去了解“民本”的思想内涵,理清近现代民主与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在联系,从中得出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高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形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