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黄河水资源、治理黄河、渭河的战略性工程.docx
6页增加黄河水资源、治理黄河、渭河的战略性工程2000年底,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以及重庆市、陕西省和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的一批专家,以南水北调的创新思路,探讨提出了三峡水库引江济渭济黄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引水工程)方案 三峡引水工程方案提出以后,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各方面专家的关注我们认为,这一方案对于实现长江、黄河的水资源配置,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引水工程是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延长 (一)三峡引水工程的提出和简介 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1990年修订)》中,就曾提出过从三峡水库向黄河和华北引水的目标近50年来,黄河需水量剧增,水资源不足的压力日趋严峻,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头,黄河下游多次断流,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挽救黄河的呼吁我们作为三峡工程建设者,考虑到三峡水库即将形成,客观上具备了从长江干流跨流域引水向黄河补水的条件 三峡引水工程是将长江水从三峡水库引至渭河、黄河工程由抽水蓄能电站、高山调整水库、输水隧洞与渡槽、调蓄水库等组成。
抽水蓄能电站位于长江重庆段的支流小江,规划从三峡水库年抽水120亿立方米,扬程380米建设高山调整水库4座,每年蓄纳汛期洪水1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年输水共135亿立方米,利用自然河道和2条长312公里的输水隧洞,穿过巴山、汉江、秦岭,在沣河调蓄水库调蓄后入渭河,经潼关进黄河(见附图)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6年,年调水6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5年,年调水增加70亿立方米总投资约950亿元 (二)三峡引水工程的目的和特点 三峡引水工程的目的:一是增加黄河的水资源,满意黄河中下游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主要补充黄河中下游河道冲沙生态环境用水,稳定牢靠地向黄河、渭河下游及关中地区供水,并通过补水将黄河中下游的部分水量置换供上游运用,以支持西部大开发二是发挥三峡工程的调水功能,进一步延长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我们认为,三峡引水工程是一个对解决黄河流域缺水和生态问题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案,其特点在其他调水工程中并不多见主要表现在: 1、长江干流水量丰富,水源牢靠 长江干流水量丰沛,作为水源地供水保证率高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中游的结合部,其地理位置、高程和水源特性非常优越,是长江干流向黄河调水的水源地。
三峡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三峡引水工程从三峡水库年引水120亿立方米,只占长江干流在宜昌以上年径流量的3%,利用高山水库拦蓄丰水期洪水15亿立方米,两者对长江生态环境影响都很小 2、引水工程与抽水蓄能电站结合 因水源地小江与受水区渭河的高程差约380米,须要在水源地建设大型提水泵站进行一次提水,才能实现引水的全线自流经过多方案的比较,探讨将提水泵站与重庆电网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相结合,使抽水蓄能电站同时兼顾引水和抽水发电的须要华东勘测设计探讨院和重庆江河水利水电询问中心有限公司设计的抽水蓄能电站,安排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其可行性分析报告已通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的评审,评审看法认为三峡引水工程结合开发抽水蓄能电站是可能的,施工规划方案是合适的,技术上可行 3、引水与高山防洪、抗旱结合 三峡引水工程位于秦巴山区,该地区是长江中游大暴雨区之一,部分山区同时也是干旱较为严峻的地区在引水线路沿线,找寻适合地形建设高山水库,将引水与高山防洪、抗旱相结合,这种综合效益是三峡引水工程的又一特点 利用高山水库汛期拦蓄洪水,枯水季向黄河供水,削减了从三峡水库的抽水量。
三峡引水工程规划兴建的高山水库(如任河巴山水库、高望水库、兴隆水库等,兴利库容共计约15亿立方米,可拦蓄洪水量288亿立方米高山水库既保证了向黄河供水不中断,又有助于长江、汉江防洪削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山区水电同时,高山水库还能部分担当周边灌区抗旱任务 4、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三峡引水工程技术上主要涉及:大功率高扬程抽水设备、穿越秦岭的大断面长距离隧洞施工等这些在技术上都是可以解决的,例如:我国众多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为大功率高扬程抽水设备的制造和安装供应了实例;多条穿越秦岭的马路、铁路隧洞的建成,为三峡引水工程穿越秦岭隧洞的施工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三峡引水工程技术方面不存在不行克服的困难 此外探讨表明,三峡引水工程在运行上基本不须要国家另外拿钱,依靠抽水蓄能电站发电和向部分城市供水等收益,与支出基本平衡,可以维持工程日常运行,经济上合理 5、生态影响小,移民少 三峡引水工程总体上不存在制约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爱护与改善工程移民约3万人,主要为高山水库和沣河调蓄水库移民,因引水工程可以供水、供电,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时得到了供水区(重庆市)和受水区(陕西省)地方人民政府的主动支持,所以移民问题比较简单解决。
(三)三峡引水工程对三峡工程的影响不大 三峡引水工程方案的可调水量,基本不影响三峡电站发电用水,同时尽可能引用三峡电站的汛期弃水三峡引水工程只在长江来水量大时抽水,即每年4月至11月从三峡水库抽水,平均流量570立方米每秒,仅占当月来水平均流量的20%-58%;在12月至翌年3月来水量少时不从三峡水库抽水,改由高山水库引水这样,从三峡水库年抽水120亿立方米,削减三峡电站年发电约18亿千瓦时,只占其设计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的2%三峡水库调水不影响三峡电站的电力供应,也不影响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航运如再扩大调水规模,对三峡电站效益的影响也是很小的 (四)三峡引水工程是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延长 经过13年的建设,三峡水库2006年汛后已蓄水至156米水位运行,实现了初期防洪、发电、航运的目标,起先发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施三峡引水工程将发挥三峡工程的调水功能和效益另外,引水工程在汛期抽水,大量消纳电量,又使其成为三峡电站的用户因此,三峡引水工程使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延长 从长江跨流域调水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一)黄河的缺水形势与塑造和谐黄河水沙关系 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2%的有限水源,担当向全国国土面积9%和总人口12%地区的供水任务,同时还要向海河、淮河等外流域供水,黄河供水范围和供水人口早已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实力。
有关探讨表明:黄河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消耗率已达到72%,超过了国际社会公认的40%的合理限度2010年前后,黄河正常年份缺水量约100亿立方米,枯水年缺水量约150亿立方米,其中特殊缺少的是汛期黄河中下游河道造床输沙用水 多年来的探讨表明: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冲突,必需增水、减沙,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因此,从长江跨流域调水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在补充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黄河几个水库合理调度,阶段性地向下游放水冲沙,增加河床冲沙实力,削减泥沙淤积,才能逐步塑造和谐的黄河水沙关系,实现根治黄河的长远目标 三峡引水工程将补充黄河中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作为供水首要目标引水主要在长江汛期,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已建水库的合理调度,与黄河汛期来水汇合,加大黄河中下游河床的冲沙实力,使下游主槽基本不再淤高,确保黄河下游长期安澜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2年-2006年汛期进行的5次调水调沙,就是探究和谐黄河水沙关系的有益实践5次调水调沙共历时92天,总泄水量2116亿立方米,将2854亿吨泥沙冲入了渤海调水调沙是治理黄河泥沙问题有效的措施只有跨流域调水,才能补充黄河水量,为治理黄河创建条件 (二)三峡引水可以基本解决渭河的治理问题 三峡引水工程在治理黄河的总体目标下,可以同时兼顾治理渭河。
上世纪50年头后,渭河下游水量不断削减华县站实测平均年水量从1950年的855亿立方米,下降到1990年头的438亿立方米渭河下游河道输沙用水及生态用水不足,严峻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渭河下游又出现了泥沙淤积、洪涝灾难加剧的新问题 1960年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截至2000年渭河已累计淤积泥沙10多亿立方米,其中主槽淤积3亿多立方米泥沙淤积致使下游洪涝灾难加剧1961-1992年的31年中,渭河下游共发生洪水灾难20余次,而且遇小洪水就可能产生大洪灾例如2003年渭河秋汛,虽然只出现约5年一遇的小洪水,就导致下游5条支流溃堤决口,造成该地区历的洪灾尽管洪灾严峻,但这场秋汛对渭河下游冲沙和减淤的效果却很明显,因此给了我们治理渭河的启示:解决渭河的淤积问题,一要调水,有水才能冲沙减淤;二要合理调度,形成冲沙的条件 经黄委会水科院和陕西省水利部门探讨,可在渭河干流或支流沣河上修建多座调蓄水库,通过水库合理调度,使三峡引水与渭河自然洪水协作形成冲沙条件,可以使渭河下游取得比较好的减淤效果计算表明,经引水、调蓄和三门峡水库的合理运用,若一年进行3至4次冲沙,经过10年左右的运行,可以使渭河河床基本上复原到三门峡电站修建前的水平。
(三)三峡引水增加黄河供水效益 三峡引水工程135亿立方米年总调水量,其中约15亿立方米水量供关中城市和农业用水,约60亿立方米水量经小浪底、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其余的60亿立方米水量可稳定牢靠地向黄河下游,以及华北诸城市供水三峡引水工程的实施,将为黄河水量优化安排创建条件,把原安排给黄河中下游水量中的一部分置换供上游地区,为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供应更足够的水量,支持西部大开发假如西北、华北在大力推行各项节水措施的基础上仍旧严峻缺水,三峡引水工程还可适当扩大引水规模基本上满意须要 结语 三峡引水工程对于实现长江、黄河的水资源配置,解决黄河中下游缺水和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治理黄河和渭河的战略性工程,同时发挥了三峡工程的调水功能和效益,使三峡工程综合效益进一步延长三峡引水工程方案在汲取各方面专家看法的过程中,仍在不断完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切三峡引水工程,同时期盼着该工程能够早日实施,为我国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