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第三句叫作什么联.docx
1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律诗的第三句叫作什么联 篇一:格律诗常用概念与格式 格律诗常用概念与格式 ——谭笑中国诗歌创作教程(10) 格律诗常用概念 出句、对句 格律诗歌的奇数句称为出句,偶数句称为对句无论对仗与否,一三五七句均是出句,二四六八句均是对句 联 每个出句和对句的共同体称为联例如,第一句和其次句称为一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又称为一联律诗中第一联叫首联,其次联叫颔(hàn)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对 指格律诗的对仗,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尽量相反,尤其偶数字和句尾结果一个字,词义相对,词性、词类那么尽量一致,尽量没有重复的字,简称对 粘(nián)、失粘 除句尾结果一个字,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根本一致,更加是偶数字一致,叫粘,也叫相粘例如,其次句和第三句平仄类型一致,称为相粘反之没有相粘称成为失粘例如,其次句和第三句平仄不一致,称失粘 出律、出韵 不符合格律诗平仄格式称为出律,不能正确押韵称为出韵 格律诗十六个常格格律 五言 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篇二:诗联 概括来说就是:律诗中后一联出句的其次个字的平仄,要与上一联对句中的其次个字的平仄相一致(因律诗各句的第一个字往往是可平可仄,所以以其次个字作为衡量标准,严格来说,应是二、四、六三个字相粘), 即第三句跟其次句平仄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平仄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平仄相粘。
好多初学的看到这个概念可能会晕 下面我们用一首例诗来概括说明什么是“粘(nián)、对、替”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粘:就是格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其次句、第四句、第六句一致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这就是“粘”反之为失粘我们把12、34、56、78各叫作一联,前句叫出句(也有叫前分句),后句叫对句(也有叫后分句) 即上联后分句与下联前分句双数位的字平仄一致 留神:是上联后分句与下联前分句其次、四、六字的平仄一致再看一首 大家来看看:韵句(第2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和它后面一句:奇数句(第3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两句中2 4 6位置的字是不是平仄一致 韵句(第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它的后面一句:奇数句(第5句)2 4 6 位置的字是不是平仄一致?韵句(第6句)和它后面一句:奇数句(第7句)2 4 6 位置的字是不是平仄一致? 粘,是附着、粘合的意思。
假设不是这样相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雷同了,因而声调也会变得雷同、呆板这是写格律诗(包括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的一个规矩,违反这个规矩,叫做失粘 2、什么是对 所谓“对”,就是平声与仄声相对,仄声与平声相对概括来说就是:在各联的出句与对句中,其平仄的交替安置是对立的对的作用,同样是使声调多样化 假设不是这样相对,那么,各联对句中平仄声调就与出句雷同了,不仅重复,而且呆板所以,这也是写律诗的一个规矩,违反这个规矩就是失对了务必更加强调指出的是:“粘对” 规矩,是适用一切近体诗的,也是识别近体诗与古体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是指一联的前后两分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反 简朴的讲,“对”就是平仄相反 例如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面看看这首诗: 我们再看其次句和第三句的其次字, “闻”和“看”,看 在这里是作“平”音,这首诗押的是七阳韵, 一二分句:外和闻 对 二三分句:闻和看 粘 三四分句:看和卷 对 四五分句:卷和日 粘 五六分句:日和春 对 七八分句:从和下对 大家看 12句、34句、56句、78句、的246位的字的平仄相反这就是对而23、45、67、句中的246位的字的平仄一致,这就是粘. 总结一下:同一句中,平仄用对,两句紧邻之间,平仄用粘。
由于除了起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3、5、7句的尾字都是仄, 粘和对都是格律硬性规定的,务必遵守的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粘和对. 大家懂了粘对,就很轻易把七律的四种格式练排出来 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看 2平4仄6平对吧 就是交替 假设2、4、6字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就说它失替了 下面我们再看个例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葬江边 大家找找看,那些是粘,哪些是对,哪些是替 这节课后,请大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下载平水韵表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这是对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 这是粘 【一】简答 1、什么是格律? 2、什么是粘、替、对? A20-书童(1554860826) 20:59:57 呵呵 主讲--临海听风(43750306) 21:00:13 【二】找出下首诗的粘、替、对的字? 《野 望》 (: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边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三】对联: 1、出句:沧桑无字写 2、出句:醉卧秋山听暮雨 篇三:律诗与对仗片面讲义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布局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首句不入韵,可以便当在第一联做对仗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对比常见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务必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布局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致,富有张力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片面,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
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譬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假设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月=云 《闻笛》 张巡 (b) 时令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c) 地理对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关=海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d) 地名对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中条诗名和 同(c) (e) 宫室对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阁=窗 《晚晴》 李商隐 (f) 植物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莲 《山居秋暝》 王维 (g) 动物对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鹰=马 《观猎》 王维 (h) 形体对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眼=蹄 《观猎》 王维 (i) 人事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j) 人名对 “新颖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开府=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杜甫 (k) 方位对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北=东《春日忆李白》 杜甫 (l) 数目对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一=十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m) 颜色对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青=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n) 虚字对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同=共 《新年作》 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三)即:上下句务必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等上下句的句子布局和节奏形式务必一致 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其上下句布局均为“主----谓---宾---补” 主语:树色=河声都是偏正布局 谓语:随=入 宾语:关=海 补语:迥=遥 还有种对仗形式很特殊,叫借对。
有两种形式: (1) 如:“白法调狂象,言问老龙 白=玄 因“玄”有黑色的意思,所以用来借对“白”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王维 又如:“酒债行处有,人生”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为“平常”,另外一个含义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