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80016730
  • 上传时间:2022-04-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4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那么徐   金错刀行 :(陆游) 年头:宋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彩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戎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赏析: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力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土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遇,亲自投身到炎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表达,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气力 诗人慨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英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

      "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貌似有忠君色调,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断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打定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结果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   咏田家 :聂夷中 年头:唐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赏析: 唐末宏大农村破产,农人遭遇的剥削更加惨烈,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唐诗)别裁集》)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蚕种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丝卖?哪有谷粜(出卖粮食)?俨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乃是"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

      正用血汗喂养、栽培的东西,是一年衣食,是心头肉呵,但被挖去了两言卖"新',令人悲酸卖青是迫于生计,而首先是迫于赋敛一本将"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与此诗合并,就透露出个中消息这使人联想到民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高宗永淳中童谣》)明年衣食将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紧接二句用一个形象比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疮'纵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纵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坚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透露那血淋淋的现实,叫人一读就铭刻在心,永志不忘诚然,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革新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这里寄梦想于君主开明纵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用意主要是讥讽与谲谏"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观法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透露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比较,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巩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示意出农家卖青破产的理由,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捕蛇者说》),弥漫对田家的可怜,可谓"言简意足'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此后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简朴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年头: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其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调诗人好不轻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弱小、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其次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进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假设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假设不是特别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假设不是由于他特别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根基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惦记盖得不够坚固的茅屋发生危害,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遇到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可怜和扶助,那么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特别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容身,得不到别人的可怜和扶助的时候,清晰联想到类似情况的多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空气,从而陪衬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是写不出来的值得留神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情况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楚体验,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缺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繁重情况激发出来的。

      于是诗人由个人的繁重情况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情况,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高兴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楚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炎热的梦想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炎热的梦想,咏歌缺乏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慨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梦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根本一致 — 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